从施子美注解之战例看《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2020-11-30 07:43
孙子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兵法吴子例子

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我们的关注与重视。《武经七书》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也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军事教科丛书。

《吴子兵法》为战国名将吴起所著,是反映先秦时期中国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与《孙子兵法》齐名,合称“孙吴兵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子兵法》本来有48 篇,今仅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6 篇,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录了吴子的军事思想。施子美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武经七书》注解本——《施氏七书讲义》①施子美:《施氏七书讲义》,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版。中,运用历史上的战例对吴子思想进行了细致的阐释。

一、内修文德的军事思想

《吴子兵法·图国》中提出了一套内修文德的军事思想。

吴起认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是富国强兵之法。所谓“文德”,即政治教化。吴子强调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他举例说,有扈氏恃众好勇,忽视文德,终丧社稷。施子美在对这一段文字的注语中对其进行延展,由有扈氏进而想到州吁,说:“有扈氏之所为,其州吁乎?州吁阻兵安忍而自取陨身,此偏于武之弊也。”而后进一步得出了“以文德则修于内”的结论。

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子兵法》更重视政治教化:“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图国》)而教化的目的是防止“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和于军,不和于阵,不和于战。教化百姓的内容,则主要是“道、义、礼、仁”四德。这四德与国家兴衰、国力强弱有极大干系。《吴子兵法·图国》强调:“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施子美以商汤和周武王为例:“建中于民,王道荡荡,此汤武绥之以道也;以义制事,惇信明德,此汤武理之以义也;以礼制心,重民五教,此汤武动之以礼也;克宽克仁,大赉四海,此汤武抚之以仁也。”正因商汤和周武王施行王道,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克宽克仁,其“四德”足以慰天下之心,才会有“汤讨桀而夏民喜”“武王伐纣而商人不非”的局面,最终成其大业。

二、外治武备的战略思想

所谓“武备”,即军事战备。吴子提到,承桑氏只修文德,不重武备,最终灭国。施子美的注语由承桑氏延伸到宋襄公:“承桑之所为,其宋襄乎?宋襄务行仁义,而反丧其国,偏于文之弊也。”宋襄公“当敌而不进”“不鼓不成列”“不擒二毛”,此种做法非但不是仁义,反而是优柔寡断的表现,最终断送了国家统治权。施子美由此得出了“武备则治于外”,“爱人”与“治兵”都不可偏废的结论。

“以治为胜”是《吴子兵法·治兵》篇中吴子对魏武侯“兵何以为胜”一问的回答。“治”,即“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施子美借助战例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楚败于罗,是因为渡河时缺乏秩序;晋败于楚,因其治军不严,军队无序;苻坚败于谢玄,因为没能及时制止混乱;周挚败于光弼,因其方阵杂乱无治……这些是因乱致败,而反之,若治则胜。邓禹获胜之因是师行有纪,杨素大胜的原因是治军驯整,子仪因为持军整齐而得胜,岑彭也因治军有方而大获全胜……兵不在多,以治为胜。由此可见,《吴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无疑是正确的、科学的。

《吴子兵法·图国》中明确提出了“战胜易,守胜难”的论断。正因知道战争无论对进攻一方还是对防守一方都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消耗,所以吴子并不提倡战争,尤其是非正义战争。他试图通过分析发动战争的原因来探究战争的本质。他将战因分为五类,施子美在其注解中运用战例进行说明:一是争名,比如秦穆公伐赵,就是为了当上国君;二是争利,如楚国北进即为利而进;三是积恶,例如郑息伐郑;四是内乱,如郑五公子争立内乱,诸侯伐郑;五是饥饿,如秦伐晋。吴起将战争的性质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五种,提出“兴师之名,虽则不同,制敌之术,亦随以异”。他进一步谈到,对于义兵,要以礼服之;对于刚兵,要以辞服之;对于暴兵,要以诈服之;对于逆兵,要以权服之。在这里,《吴子兵法》试图对战争的性质进行分类,以探求正义性战争,虽然其认知还较为模糊有限,但这无疑是在战争认识方面的很大进步。

三、因情击敌的战术思想

《吴子兵法·料敌》篇主张战前必须察明敌情,提出“因形用权”,即根据敌情变化决定作战方法。而在“料敌”的基础上,吴子强调要根据不同的敌情采取不同的谋略,这是对孙武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思想的发展。他总结出了八种“击之勿疑”的情况,而施子美则为这八种敌情各举一例进行对应:其一,敌人在疾风大寒中昼夜行军,他举赤壁之战的例子。赤壁之战中,曹操之所以败于周瑜,便是因为士兵在严寒中艰难跋涉,极度疲累。其二,天气炎热而不顾士兵饥渴长途跋涉,他举马援的例子。在壶头之役中,马援就是因为士卒饥渴劳病而导致战败的。其三,敌兵长期滞留在外,缺衣少食,百姓怨怒,他便举公孙文懿的例子。公孙文懿虽然兵多将广,但士卒饥饿,天气不宜,最终被司马懿斩杀。其四,敌人军备不足,粮草匮乏,气候不利,他举了唐太宗的例子。唐太宗攻打突厥时,就是趁机冒雨而进,从而震骇了突厥。其五,敌军人数不多、水土不服、人马患疫病而救兵不到,他举了薛仁贵的例子。薛仁贵与吐蕃一战中,乌海地阴湿而且有瘴气,十分不利,而后在乌海等待援兵之时,被吐蕃打败。其六,敌军长途跋涉,疲倦饥饿,解甲休整,他举了马陵之战的例子。在马陵之战中,孙膑就是预设埋伏,等魏军长途行进至马陵之时而顺利将其打败并迫使庞涓自杀的。其七,敌军将佐德薄望轻、军心不稳、缺少援助,他便举了邲之战的例子。在邲之战中,晋国因为新任命了长官,导致军情失策,最终败于楚国。其八,阵势未定,扎营未完,军队没有紧密衔接,他举了史祥与余公理的例子。史祥与余公理对战,余公理还没列好队,而史祥趁机将其打败。面对这八种敌情,都应立刻“击之勿疑”,充分体现了吴子随机应变、因情击敌的战术思想。

吴子还提出了著名的“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料敌》)的战术原则。他指出“有不占而避之者六”,施子美也为其一一举例:第一种情况是土地广大、人民富庶,这说明敌国很强大。比如燕国想要伐齐,乐毅说齐国地大人众,不易攻打。第二种情况是大王爱其子民,恩施遍布百姓。例如楚子解救贫乏之人,赦免有罪之人,所以晋人避之。第三种情况是赏罚分明,言出必行。如楚子讨伐郑国,叛而伐之,虽然已经攻入境内,但仍然不可敌。第四种情况是论功行赏,选贤举能。比如廉颇和蔺相如在赵国,强秦就不敢加兵。第五种情况是军队庞大,装备精良。例如邲之战中,楚国就是因此而大获全胜。第六种情况是四邻相助,大国帮援。比如六国合纵,秦兵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吴子认为,观察敌人不是只看表面情况,而应该通过现象看透本质,即“观敌之外,以知其内,察其进以知其止”(《料敌》),然后再视情况定战略。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于“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料敌》),即通过分析敌人的虚实,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些立足于对敌情的详尽分析之上的战略战术,无疑具有跨时代的借鉴意义。

《吴子兵法》是在封建制度确立后,战争和军事思想有了显著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它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有关思想,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完善,以卓越的军事思想极大丰富了我国的军事思想史,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现代军事科学起到了积极作用。施子美在注释《吴子兵法》时,通过举大量真实而典型的战例,增强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可读性,使吴子的军事思想得到更广泛的理解和传播,为我国军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兵法吴子例子
“‘孙子’兵法”等十三则
兵法大师
返老还童
真想有个奶奶
喝水
水果雨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张良得《太公兵法》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