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层次和翻译补偿方法的分类及应用
——以《石壕吏》三种英译本为例

2020-11-30 08:32
现代交际 2020年23期
关键词:许渊冲语言特点译本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每一种语言都存在着区别于其他语言的语言特征和文化特征,而每一个文本也由于其特殊的语境而负载着不同的意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源语和目标语无法完全转换,导致目标语读者无法和源语读者体会到完全一致的文本含义。要尽可能地避免这种现象,就需要译者专门进行翻译补偿。

一、翻译补偿理论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弗拉姆•威尔斯在他的著作中提及翻译中的“补偿”,他认为,“解释性翻译”是翻译中唯一补偿手段。为了更好地满足翻译的交际功能,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翻译中补偿的重要性。英国翻译家纽马克认为,翻译补偿的目的就是弥补翻译中可能丢失的语义、语音、语用等效果,并在与原文不同的地方重现该效果。他还根据语言的不同功能和具体的文本题材,将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大类型。纽马克的这一分类方法无疑对之后学者的翻译补偿研究提供了明确的分类视角。之后,赫维和希金斯则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补偿的四种形式。

就国内学者而言,进行翻译补偿方法探讨的学者观点较多,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1988年,王恩冕在其论文《翻译补偿法初探》中明确提出了翻译补偿的六种方法:增词法、引申法、拆译法、溶合法、替代法和转移法,但是其翻译补偿理论建立在通用文本的基础上,主要篇幅用于探讨翻译中有关语言结构特色和惯用语的翻译补偿方法,并未分类探讨此类补偿方法的适用性[1]。1991年起,柯平开始发表讨论变通和补偿手法的相关论文,具体叙述了有关增译、释义和归化的补偿方法,文中提及了大量源语文本存在的语言结构特点、习惯用语和文化背景相关表达等,进一步拓宽了研究翻译补偿的视野[2-3]。而马红军则从翻译补偿的界定开始,把与特定问题和修辞无关的变通手段(语法转换等手段)排除在翻译补偿的范围之外,将翻译补偿手段分为显性补偿和隐形补偿两类,将包含明确注释的偏向异化策略的补偿称为显性补偿;将增译、释义、具体化等归化策略的补偿称为隐性翻译[4]。夏廷德在其《翻译补偿研究》一书中对赫维和希金斯的四种补偿形式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提出了翻译补偿的八大分类、六项原则和两个层面[5]。2011年,基于纽马克文本类型的分类,以李玉英为首的学者融合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与翻译补偿相关的二十多种补偿方法,并提出了适应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补偿策略,在呼唤型文本中强调了转换法、强化法、归化法、替代法等策略[6];在信息型文本中强调文化补偿、语法补偿、语用补偿、审美补偿等策略[7]。2014年,谭利军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两个角度入手,探讨了不同的补偿方法,其《试论翻译补偿法的界定与分类》一文将语音补偿、语形补偿、语义补偿和句法篇章补偿归为语言层面的补偿;将注释补偿和替换补偿归为文化层面的补偿,并将语音补偿和语形补偿也整理汇总在内[8]。

二、文本层次及补偿方法的结合

总体来看,多数学者要么致力于探讨在一定层面上的补偿(如文化层面的补偿和语言层面的补偿等),要么致力于探讨具体的补偿方法和技巧(如归化法和释义法等),而同时针对文本层面和补偿方法技巧的分类探讨还未有定论。但是,对于翻译实践来说,翻译补偿这一概念必须将“文本中突出的语言特点”和“可行的补偿策略及方法”这两者结合起来共同讨论,以期在翻译实践中得到识别、验证并进一步指导实践。

要进行翻译补偿的可行性研究,以下两个步骤缺一不可:首先,要识别出源语文本中突出的语言特点。一般情况下,一种语言文化区别于另一种语言文化的部分往往会导致两者之间沟通交流的不充分,从而产生信息流失和不完全翻译现象。既然翻译补偿旨在弥补此类“信息流失”和“不完全翻译”现象,那么首先就是要识别出这些语言特点,并且对于不同的译者来说,即使是面对同一个文本,他们也会识别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再着重补偿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而这种对于语言特点的把握和侧重与该译者选择何种补偿方法具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在分类讨论不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各自对应的可行的翻译补偿策略、方法。

笔者在研究和梳理了以上学者研究成果之后,按照这两个步骤进行了分类和总结,首先按照谭利军在《试论翻译补偿法的界定与分类》一文中提到的补偿层次分类方法,将文本“层次”分为语言层面的补偿和文化层面的补偿,再按照具体文本的“类型”和“具体表现形式”细化分类,同时针对不同语言特点,按照“补偿策略”和“补偿方法”提出了可行的操作建议,如表1。

三、翻译补偿方法在《石壕吏》三个英译本中的体现和应用

对于文本的不同语言特点和可行的补偿方法,已有众多学者进行过深入的讨论,因此,笔者仅以《石壕吏》的三个不同译本为例,探讨林语堂、许渊冲和路易·艾黎三名译者对于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侧重点,以及三种译本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同补偿策略及方法。

《石壕吏》一诗描述了石壕吏深夜捉人的情景,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凄惨以及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悲悯和同情。

例如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写明了作者投宿在石壕村,见证官吏捉人去前线打仗的情景。

路易译本为:“Sunset and I came to Shihao Village,then at night stamped in an official with pressgang.”从译文可以看出,路易从源文本中识别出来的语言特点是“情感类”,译者旨在翻译的过程中传达夜间捉人这一感情色彩和中心思想,在翻译补偿中使用了强化法,通过增加“stamped in”这一形象动作,向读者传达了夜征兵的残暴。

许渊冲译本为:“I seek for shelter at nightfall.What is the pressgang coming for?”从译文可看出,许渊冲对该句的理解侧重点放在“句法篇章结构类”,他识别出了中文原文中隐含的逻辑并强化为显化逻辑,将陈述句译为反问句,以便引出下文的解释。

例如原文:“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路易译本为:“Over the courtyard wall anold man vanished,his wife going to the door to meet demands as best she could.”从译本可看出,译者将理解重点放在“语义类”和“情感类”。使用引申法将“逾墙”这一具体动作转化为“vanished”这一抽象概念;并且将“老妇出门看”和上文的“捉人”结合起来,通过强化法增加了“to meet demands as best she could”这一原文隐含的感情色彩,强调老妇在应对官吏征兵时的无可奈何和逆来顺受。

许渊冲译本为:“My old host climbs over the wall;My old hostess answers the door.”可以看出,许渊冲侧重于强调原文的“语形类”特点,因为原文该句可以突出体现中文的骈文形式这一特点,“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前后两句字数相等、词性一一对应,有较强的冲击力。因此许渊冲通过替代法,将其形式完全转化成类似的英语,并且用“my old host”和“my old hostess”来强调这种前后对应的形式美。

林语堂译本为:“the old man,hearing this,climbed over the wall,and the old woman saw the bailiff at the door.”译文体现出译者识别到的“句法篇章结构类”特点,其重点在于补偿原文隐含的逻辑。通过“hearing this”这一插入语和连词“and”将故事的顺序和因果关系强化出来,方便读者理解情节。

例如原文:“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句充分体现了中文中特有的对偶特点,通过对存者和死者的对比,表达了说话者的悲恸之感。

路易的译本并未强调原文的以上特点,而是将说话人的这一评论性语言转换成了转述语言,并将偏抽象的语言进行引申,译为写信人的具体话述“He knew not on which day he himself would die”。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快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哀伤之情。

林语堂译本“Let those who live on as best they can,for those who've died are dead for evermore”则识别到原文的“语形类”特点,用“those who live”和“those who’ve died”来进行前后对比,使得上下文结构整齐,读起来节奏铿锵。

例如原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从中国古典文化氛围和心态习惯来看,老妇人此时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同时为了家人牺牲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以一种愁苦悲壮的方式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路易译本为:“I am an old woman,without much strength but I can go with you to the battle,At Heyang,there I can cook;take me,spare them!”首先,其译本突出的特点就是强化和转化原文的情感色彩。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相比较为低沉内敛的感情,高昂的牺牲精神和英雄主义更能获得读者共鸣。所以译者通过强化法,自行增加了“take me,spare them!”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话述。其次,译者认为原文“老妪力虽衰”中的“力”是一个具体描述,所以将其直译为“without much strength”。

许渊冲译本为:“Though I'm a woman weak and old,I beg to go tonight with you,That I may serve in the stronghold And cook morning meals as my due.”首先,从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并未转换或强化原文的情感意向,而是更倾向于体现原文的音韵特色,同样适用了替代的方式将押尾韵转化成了英文。其次,译者认为原文“老妪力虽衰”中的“力”是一个范畴词,只是表示一种抽象概念,所以使用“引申法”将其翻译为“weak and old”,保持行文的流畅。

四、结语

从上文看出,对于不同的文本题材,针对不同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以分别采取补偿策略和补偿方法,同时,三个不同译者对于同样的诗句的不同译本,也体现出译者在识别文本语言特点时的不同侧重点。从翻译实践中可以看出,上文提到的与文本突出特点相对应的补偿策略和补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实践指导,但是由于文本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互相交织,因此针对翻译补偿的实践活动仍需丰富和深化。

猜你喜欢
许渊冲语言特点译本
基于师生语言特点研究谈数学助学课堂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摔得挺美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浅析俄语科学语体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