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广信山水画述评

2020-11-30 06:11傅京生
中华书画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顶针晚风设色

□ 傅京生

钱广信,1962年生,河北清河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研究院艺委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山水画创研室画家、民进河北开明画院副院长。出版有《钱广信水墨山水》《当代实力派画家作品——钱广信》《当代名家写意山水画库——钱广信》等。

钱广信的画,清丽可爱,颇具浪漫色彩,如滋味醇厚的好酒,是可以慢慢品的。他的画,越看越觉得回味无穷。这主要缘于他画中的“趣”。他的画,不落陈套,用意精当,借景以生境,笔少而意多。故尔又像爽口的清茶,有清心沁脾的美感。

通过欣赏钱广信的画,我们相信,他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诗人气质的人。儒家、道家和禅宗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诗意化表现。同时,通过分析他的作品,我们还能发现,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因为他画面中的每一笔,都是那样自由欢快,但又都是那样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可以说他的画,是在宣纸、笔墨的制约中,发挥出了笔墨之美的最大优势。

钱广信的画,总体上看,雅静中见浑脱,轻盈中见苍秀。具体而言,一方面,他画得真诚坦率,古雅苍劲而骨气清雄,有着金刚杵式的内在力度;另一方面,他的画也有恣肆洒脱,直抒胸怀的意趣,画得风神淡雅,有清和恬淡的意境。

钱广信写生照片一组

钱广信是一位有深厚国学修养的画家,尤其是对唐宋诗词语法、语用的特殊研究,对他的创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在他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程式性”的笔墨造型的具体显现。而正是在对这些“程式性”笔墨造型的灵活处理之中,类似唐宋诗词中的造句“顶针”修辞法,在他的绘画语言的化转性“语用”中,显现出了特殊的审美魅力。

辛弃疾《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的叠句修辞法,不仅不是累赘,而且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起到了回环往复地抒发情感的作用,使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更加灵活,无疑也更加增添了感情表达的分量,并且使内容和音律都达到了至善至美的效果。从钱广信的画面看,他无疑是化用如是手法的好手,这也充分地显示了他在艺术上的睿智。

例如,他的《天寒红叶稀》中的树木,从山脚到山顶,有一些近似“程式化”的树木,以“家族相似”的方式往复回环于山峦云际,从而使他的这幅作品,显得极为简洁有力;而特别重要的是,这些树木,虽因“程式化”手法的“顶针”运用,形态较为近似,但其抑扬顿挫却有着或细微或强烈的变化,于是,反映到画面,不仅形象更加清新可爱,而且不失鲜明的节奏感,故而,视觉心理也即这样的“顶针”般的“叠形”而更加舒悦。所以,可以说钱广信的画作,是在深厚的传统诗意文化语境中完成的,而也正因此,他的作品那些点、线、面及其画面的造型形态,也似乎都有血液在滚动、有情感在欢跃、有灵魂在闪烁。

于是,在如上的意义上,还可以说钱广信是深明画学“音韵”的。他的画,点、线、面及其画面的造型形态乃至章法置陈的构成,瞬间会使欣赏者犹如听到美音,呼吸顺畅,周身舒服。因此他的画,一方面,观之有一种近似绕梁三日而不散且值得反复回味的美感;另一方面,则是养眼洗心的。

钱广信 晚风吹过 纸本设色 2018年

钱广信 晚风吹过 纸本设色 2018年

通过分析钱广信的作品,我们还同时发现,他作画,即重视外界的“物理之形”,而且还能把气视为造物的本体,而把画面当成一个太虚的空间,让自然外物的“物理之真”,在心灵的转化下,在这个“太虚空间”之中,变相为一种全然崭新的“形”。钱广信的绘画作品中的“形”,是在如是的等同于“超以象外”而“得其环中”这样的思想的中介下,通过他的画笔而具有特殊的感人魅力的。所以,也许钱广信的绘画,其画面物象确如《慈云系列》,表现的仅仅是掩映于溪流丛树中的一座寺庙,或是山岭间的一处人文景观,但是,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的气息、神采、风骨、品格和境界,却能够让我们感到他的画面依托的是整个宇宙自然的蓬勃气息。所以,面对如是的画面,我们周围的整个空间,瞬间就能够被他的画面传播出来的文化气息所感染。这就是钱广信所理解的传统绘画的“画气不画形”的高妙。

总之,一个优秀的画家能否创作出好作品,依靠的是与他的艺术感觉和艺术语言表达能力息息相关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和对技术性问题的分析和判断的能力。钱广信通过他的绘画,清晰地表达了中国人自古崇尚的那种豪逸的襟怀和洒脱的情怀。■

钱广信 晚风吹过 纸本设色 2018年

钱广信 晚风吹过 纸本设色 2018年

钱广信 晚风吹过 纸本水墨 2018年

猜你喜欢
顶针晚风设色
国画纸本设色《荷》
《岩高千尺虎》
晚风摇摆的勒秀(外一章)
顶针 下
顶针 下
顶针(上)
《独白系列之三》
晚风随笔(十则)
郑庆余艺术作品
晚风随笔(十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