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广州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对策

2020-11-30 07:50李瑞雪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20年11期
关键词:枢纽广州交通

李瑞雪

(中山大学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随着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物流业支撑实体经济降本增效的作用日益明显,特别是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进一步有效降低物流的总体成本,提升社会综合效率和效益[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指出,要依托国家综合性物流枢纽,带动周边各种经济要素的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2],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物流枢纽建设的新时期。以铁路枢纽为核心进行功能布局、物流中心选址、配送服务资源整合等研究已形成一定体系,而从宏观层面支撑枢纽物流节点的研究相对较少[3-5]。结合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相关理论,运用SWOT法分析广州市以铁路枢纽为核心发展交通物流融合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确定广州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思路及定位,提出促进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广州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对策,推动广州交通物流深入融合发展。

1 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相关理论

1.1 物流业的融合发展

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原本相对独立的运输业、仓储业等若干业务不断打破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和市场边界,进而不断融合。现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不等于几个传统相关业务的简单相加,需要相关业态相互渗透、交叉及整合,进而形成专业能力和系统能力[6]。同时,现代物流产业及其上下供需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有效提升社会物流生态系统的构建和完善。现代物流业及关联产业如图1所示。

图1 现代物流业及关联产业Fig.1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related industries

1.2 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交通物流融合发展

铁路枢纽在路网运输系统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为枢纽所在城市物流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铁路货运发展形式经历了传统场站运输、集装箱中心站、物流基地等演变历程,其业务由运输仓储等基础业务向高附加值业务不断拓展,逐渐实现向现代物流服务业转型发展[7]。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交通物流融合发展,需要铁路枢纽融合内部生产要素和外部需求,同时需要相关产业、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模型Fig.2 Integrated logistics model centering on railway hub

1.3 物流业融合发展的经济特征

(1)综合集聚性。物流业自身是集聚运输业、仓储、信息处理等业务功能的综合性产业。实现物流产业运转,需要大量物流资源的投入,尤其是物流园区的建设,需要大量物流设施设备、信息处理软件,乃至商业活动的集聚。这是实现物流综合功能的物质基础。同时,物流产业的本质属性是为其他经济领域提供物流综合服务。优质的物流资源集聚也会吸引物流成本导向的相关产业,进而促使与物流服务紧密相关的产业进一步融合,形成商业资源集聚。

(2)整合协同性。资源集聚是物质基础,资源整合协同才能更好地发挥物流产业系统能力。结合物流功能,物流产业整合了传统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从物流服务对象,物流产业需要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国民经济中多个领域进行融合协同。实现物流产业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物流资源不是简单的相加,相关产业不是简单的集聚,而是一种整合,是 1 + 1 > 2 的协同。

(3)系统复杂性。根据实际需求,实现物体由供给方运送到需求方的物流活动需要物流系统内多功能资源有序衔接,涉及多部门、多区域、多节点。同时,物流产业满足国民经济物流需求时,需要紧贴市场环境、产业技术等不断地进行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因此,物流产业具有系统复杂性。

2 以铁路枢纽为核心广州交通物流融合发展SWOT分析

结合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模型及物流业融合发展的经济特征,选用SWOT法分析广州市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交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内外部条件,为推动交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1 优势分析(S)

(1)广州交通物流融合发展铁路基础良好。从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交通物流融合发展优质的内部生产要素资源出发,广州既有铁路枢纽货运体系主要依托江村铁路编组站、下元、大朗等铁路货场,以及鱼珠、黄埔东2个港前站。目前有2条列入十三五重点项目工程的货运铁路启动建设,分别为广州铁路枢纽东北外绕线工程建设(全长约69 km)、南沙港铁路工程建设(全长约88 km),预计至2020年,将形成以南沙港铁路(鹤山—南沙港)、广珠铁路(广州—珠海)、东北外绕线组成的“C”字型货运铁路网络结构。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在广州铁路枢纽范围内沿东、中、西3个方向已经形成了联通长三角、京津冀、川渝经济圈等多个物流大通道,向北向西也打通了国际陆路物流大通道。

(2)广州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经济基础良好。从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强有力外部市场需求和产业支撑出发,广州市是中国经济发展极珠三角经济圈核心城市,近些年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6% ~ 9%之间。2019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36万亿,形成汽车、石油化工、电子、电力热力生产供应、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5个千亿级产值的工业产业集群,金融、批发零售、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5个千亿级增加值的服务业产业集群。广州市总体呈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逐步形成的发展格局,为广州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从广州物流行业运营情况来看,物流行业增值近5年保持上升趋势,2018年物流业增加值约2011亿元,同比增长9.47%,物流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流通业等多个领域具有一定的融合协同,保持着良好的活力和竞争力。

2.2 劣势分析(W)

(1)铁路枢纽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从铁路枢纽货场面积来看,在既有货运站场中,占地6.7 hm2以上的货场仅4个(大朗、棠溪、郭塘、江高镇),不足货场总数的28%,珠三角仅大朗货场占地面积超过33 hm2。从运量规模来看,2017年,年到发总量超过100万t的仅2个(大朗、下元),年货运量在50万t至100万t的货场仅4个(郭塘、江高镇、大朗、棠溪、下元)。尽管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大田站)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但该站作为广州铁路货运主节点的长期缺位,导致广州铁路货运站场布局难以适应交通物流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

(2)铁路枢纽与物流园区布局衔接不畅。广州及周边地区存在大量社会自发建设形成的货运场站,体量不大、布局分散、设备落后,与铁路货运衔接不足,这说明铁路货运枢纽在发挥物流资源整合、资源集聚等方面存在差距。同时,铁路货运节点与物流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不同步,主要物流园区与铁路枢纽、重点产业项目布局分离,布局衔接不紧密。例如,万顷沙站场站用地不匹配,目前处于有站无场的境况。

(3)铁路物流一体化和供应链物流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广州多数铁路物流基地仍然以到发功能为主,具有集多式联运、智能仓储、商贸、供应链、信息融通、供应链及物流金融等多功能于一体,可形成交通物流资源整合、要素集聚,有效发挥铁路物流组织功能的综合枢纽型物流基地不多。交通物流枢纽与制造、商贸、互联网等相关产业融合明显不足,导致交通物流整体服务效率及服务水平不理想。例如,白云区下元物流枢纽周边交通条件良好,产业园区集聚程度较高,但目前枢纽周边产业仍主要局限于较为传统的物流产业,主要以仓储分拨中心为主要物流形态,亟需通过交通、物流、产业的融合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及物流产出,建立具备高附加值的物流运输体系。

(4)铁路枢纽为核心的引领作用亟待提升。2019年广州市各种交通方式完成的货运总量达到136 165万t,其中铁路完成运量2 105.01万t,占比仅为1.5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18%。2019年,广州港口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25亿t和2 322万标箱,但是广州港海铁联运比例仅0.15%,海铁联运短板尤为突出。可见,铁路运输在铁路枢纽为核心交通物流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不足。此外,铁路枢纽的集疏运道路建设滞后,“最后一公里”接驳不畅等问题较为明显,如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即大田站)周边配套道路建设明显滞后,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

(5)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有待整合协同。广州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广州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已基本具备物流信息平台服务职能。同时,智慧港口区块链平台的应用、铁路货运95306平台、海关检验信息化平台、智能托盘系统皆已构建完成,且物流行业与铁路、港口等信息平台对接的技术条件更加成熟。但在协调大数据整合协同“最后一公里”问题上推进进程缓慢,制约着物流产业的融合发展。

2.3 机遇分析(O)

(1)由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转型的战略机遇。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物流市场在2013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在发展质量和绩效上还有提升的巨大空间。一是现代物流业发展已纳入国民经济规划,不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增加。例如,在国家物流枢纽的布局规划中,广州作为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型等4种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具备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的先行基础。二是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商品流通不仅通过市场自由调节,而且商品交易的价格也由市场自由定价,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2)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一是经济发展要求高质量,如在“蓝天保卫战”的政策要求下,为落实节能降耗要求,“公转铁”成为货运发展的新趋势之一,对于提升铁路在大宗货物运输中的货运量和货运占比有重要意义。二是经济结构调整,高附加值的产品运输需求将持续发力,对交通物流网络建设、反应时效,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进带来动力,也为高铁快运市场的开拓奠定基础。

(3)新技术新基建带来的机遇。随着5G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成熟推广,交通物流领域也会借助技术创新,为交通物流进一步融合带来机遇。一是优化了物流与相关产业间组织流程,可以大大提升行业生产效率;二是较好的适应了新零售、县域经济对物流的高质量需求。同时,为了应对新冠疫情、中美贸易、单边主义等给经济带来不良影响的因素,国家启动新一轮的新基建投资,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4 挑战分析

(1)运输(物流)市场挑战大。广州公路、水运乃至航空系统发达,且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结构对运输时效、服务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尽管广州铁路枢纽内有京广铁路(北京—广州)、广深铁路(广州—深圳)、京九铁路(北京—香港九龙)等多条铁路干线及三茂铁路(佛山三水—茂名)、广梅汕(广州—梅州—汕头)等地方铁路,铁路路网功能较为强大,但是,广州乃至广东地区的铁路在整个物流市场体系中占比偏低,远低于公路和水运水平。例如,2019年广州市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1.55%,远低于公路和水运的货运量占比(公路货运量占比为64.88%、水运货运量占比为32.73%)。

(2)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大。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蔓延及中美等贸易摩擦等外部态势对国内经济尤其是对珠三角外贸经济影响较大,物流业发展依托的基础受到挑战。消费市场的个性化、定制化及时效性的需求日益凸显,使得商品流通从大批量少品种到小批量多品种,从计划性到无计划性、消费等待到即刻享用等物流市场特征也逐渐凸显,这也倒逼物流行业与交通、产业的进一步无缝衔接与融合,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这对于物流产业融合发展而言,既是动力,也是改革发展的挑战。

3 广州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对策分析

3.1 发展定位

SWOT分析法形成4种不同的发展战略组合,即优势机会(SO)、劣势机会(WO)、优势威胁(ST)和劣势威胁(WT)组合。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广州交通物流融合发展SWOT分析矩阵如表1所示。

结合SWOT分析矩阵,对广州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发展思路和发展定位:一是充分利用广州市甚至粤港澳大湾区雄厚的市场需求和相关产业协作优势,支持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物流企业集群,逐步建立良好的国内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二是利用5G新技术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机遇,加强多式联运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优化枢纽内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减少货物低效中转,提升物流运行效益,进一步降低多式联运成本;三是应对挑战,从加强物流服务出发,向运输结构、增强区域流通、创新服务新兴市场要效益。四是面对铁路发展的不足和挑战,深化“供给侧”改革,大力推动铁路物流与相关运输、包装、仓配等产业资源要素集聚融合,逐步构建培育物流产业发展生态,创造新的利润空间。

3.2 发展对策

结合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广州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和发展定位,提出广州市推进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对策。

(1)推动构建铁路物流枢纽。通过强化规划和政策引领等顶层设计手段,结合供应链物流等新业态,鼓励物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尤其是借助铁路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时机,在用地需求、转型升级、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优化融资环境,把铁路枢纽优势转化为现代物流企业集群。一是开放合作,依托广州铁路货运大通道,发挥铁路运输优势,重点打造集装箱快捷运输,实现以铁路为主导的企业、铁路、港口、海关等多方协作的多式联运枢纽。二是以铁路枢纽内物流园区为核心打造多式联运微循环,主导整合社会相关资源,做好“前后一公里”组织,构建全省及区域货运枢纽,减少倒货作业、增加倒箱作业,形成铁路骨干、公路支线、微循环联动的多式联运体系。三是延伸服务链条,构筑铁路物流生态圈,以铁路一二级物流基地为支点,构建“通道+节点”“外集内配”铁路物流服务网络,形成以铁路为主导的现代物流生态圈。

(2)提升铁路骨干引领作用。依托枢纽内铁路物流基地等综合生产要素集聚优势,构建以铁路为主的多式联运。同时,建立多式联运协同机制,是提升铁路骨干引领作用的进一步深化。一是依托广州南沙自贸区政策优势,积极发挥南沙港铁路及物流基地的“节点+通道”作用,引导和促进交通、物流与金融、科研、数据中心等产业或平台协作融合。二是加快实施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实现铁水、公水、空铁多式联运“一单制”和“一箱到底”。三是加强海铁、空铁联运信息共享,推动港口经营单位、铁路运营部门、多式联运经营人,围绕运价、舱位、箱源、用箱期、操作规则等方面协调统一,进而共享班次、舱位、报关状态等信息;推动铁箱下水、海箱上路,协调相关运营单位优先保障“铁箱下水、海箱上路”,打造铁水联运品牌通道。

表1 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广州交通物流融合发展SWOT分析矩阵Tab.1 SWOT analysis on integrated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 centering on railway hub

(3)促进铁路物流融合发展。结合铁路货运枢纽的区位、功能及周边产业规划,分类推动铁路货运枢纽与物流产业链、实体经济价值链深度融合,推进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的转变。一是以物流服务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例如,围绕铁路港前站以海铁联运为核心、以5G技术为依托打造智慧海铁联运园区;围绕毗邻商业区的铁路货站打造融合商业、展贸、供应链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区,围绕集装箱中心站货运枢纽优势培育专业商贸中心、高附加值产城融合新片区。二是融入制造业。发挥物流生态圈作用,主动对接生产制造业,发挥铁路在大宗原材料运输优势,积极推广35 t敞顶箱、“总对总”合作机制和“门到门”全流程服务。三是增强价值量。在铁路枢纽为核心的交通物流融合基础上,拓展物流增值及生活配套服务链条,开展金融保险、代垫代付、仓单质押、物贸一体化,以及酒店、餐饮、住宿、休闲等一系列业务,全方位服务客户供应链管理需求,为实体经济降本增效。

(4)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8]。一是发展智慧物流,提升运行效率。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机械工程的进步,涌现了一批物流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主要包括:智能运输和分拣设备、智慧物流云、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智慧无人仓、智慧货架穿梭车等。可结合铁路物流节点定位,实现生产设备的更新,并对新产品的创新设置应用基地,实现智慧物流研发利用一体化,逐步持续提升物流运行效率。二是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对标新基建的项目要求,打造一站式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集成铁路、港口、多式联运经营人和地方政府数据,整合优化数据中心,并与丝路国际公共信息平台等国家级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在此基础上,鼓励并支持跨境电商企业以通过标准的“海外仓”等模式,积极延伸境外零售业务,提高进出口商品的供应链管理;大力推进监管制度、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流程、财税政策等服务创新,为广州物流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 结束语

在交通强国建设引领下,中国正在由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迈进。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业不断融合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优势的必然选择。同时,现代物流业与数字经济、服务实体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物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路径。在此背景下,铁路枢纽借助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崭新发展机遇,结合枢纽内发展优势和不足,应用物流产业特点科学谋划,从物流基础设施、公共信息平台、产业融合等方面加快提升以铁路枢纽为核心的交通物流枢纽综合能力,助力枢纽物流生态的培育,努力构建国际高水平营商环境,促进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向产业竞争优势转变。

猜你喜欢
枢纽广州交通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繁忙的交通
枢纽的力量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期待已久,连接传统与潮流的枢纽 Sonos AMP无线立体声功放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小小交通劝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