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超胜,必先会通

2020-11-30 08:59邓耿
南风窗 2020年24期
关键词:徐光启会通体量

邓耿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表述:“中国要在某某方面超过或者胜过美国”。而“某某方面”的所指则多样得很,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皆可被套入这一句式当中。然而细究起来,却又不是事事都可超过或胜过的。“超胜”之道,颇值得一番推敲。

“超”从“走”,“胜(勝)”从“力”,本意都是体能的竞争。由此引申而来的“超胜”,自然本意也是指个体之间的竞争。既然竞争是个体化的,那么竞争所采用的指标一定是能够落实到每个个体的,同时,指标评判的标准又应当是公共的。因此,能够“超胜”者,也一定具有上述特征。小到一个人的身高、体重、智商、情商,大到一个国家的人口多寡、经济体量,这些能够具体化的指标都可谈“超胜”。而如何“超胜”有效,则要看标准选择的合理与否。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错误就在于误把荒谬不经的标准当作了判断“超胜”的标准。明明经济体量越大越好,他偏说越小越好;明明人均收入越高越好,他偏说越低越好。固然,有时候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判断一国的发达程度,既要看经济体量,也要看人民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随便关起门来造个标准,就可以把自己排到“超胜”榜单的前头。标准没有公信力,“超胜”就变成了自娱自乐的“噱头”。

哪些无法谈“超胜”呢?天下之公器,无所谓“超胜”与否。例如学术,例如文化,例如艺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未来还可能是物质生活和幸福感。我们生活在相同的时空当中,共享同一个宇宙、同一个地球,因此对于它们的认识和理解也应当是共通的。尤其是以求真为主要导向的学术研究,更应当没有国界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谈具体的指标“超胜”与否,但没有办法谈某个地域、某个国家或者某个群体独有的学术“超胜”与否。事实很明确:没有中国特色的物理学,也没有美国特色的经济学,只有属于全人类共同知识的物理学与经济学。

所以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很早就提醒我们,“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上<历书总目>表》)。事实上,如果真正能够做到“会通”,那么“超胜”也就无关紧要了。“会通”的目的,就是让不同学术成果之间相互交流,彼此取长补短,共同融汇成人类知识共同体。何兆武先生曾总结民国时期“清华学派”的特点,便是中西、古今、文理的会通(《也谈“清华学派”》),打破时间、空间和学科的界限,形成具有整全性的学术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超胜”于世,不过是这个国家的学术工作者使得人类整体的学术前进得更多罢了,对这个国家自己倒未必有多大意义。

当然,“会通”之后自然也有很多溢出效应,可以使得某个国家、民族或群体在“超胜”的竞争过程中取得某些指标上的领先地位,例如具体的技术、成果和人才。但是这些都是次要因素,真正核心的是“會通”之后建立起的体系、话语和评价机制,它将代表诸如学术这样的天下之公器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的发展方向。如果说要争学术之“超胜”,那争的也是这层意义上的“超胜”。

因此,从长远来看, “会通”乃是“超胜”的基石。短期的“超胜”可以靠积累数据,但长期的“超胜”一定是站在人类历史的潮流前列、甚至是洞悉了未来发展方向之后才能实现的。回到徐光启,他还说过,“会通之前,先须翻译”。若无海纳百川的胸怀,如何引领文明的发展?揆之当代,足堪深思。

猜你喜欢
徐光启会通体量
大河会通
砳建筑:在“鹅卵石”体量中实现绿色节能办公
超长无缝钢结构在超大体量工程中的应用
打造体量感的裤装2016春夏女裤流行前瞻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导语:小体量的大道理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兼评《文学地理学会通》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会通之境——读《文学地理学会通》偶得
试论徐光启对明代科学逻辑的新构建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