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其优化进路

2020-11-30 08:38佘时珍
中州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佘时珍

摘 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教育主客体双方在网络空间里进行思想交往和教育引导活动时结成的互动关系,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复杂易变,呈现出因网而生、因网而存、因网而变、因网而新等特性。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存在身份模糊难辨、对话机制不畅、和谐程度不高等问题。要从打通主客体转化通道、遵从对话原则和构建主客体优化机制等方面,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优化进路。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优化进路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0)10-0008-0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主客体关系。能否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直接决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效果的好坏及其成败。因此,理论界很有必要深入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定义与特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指教育主客体双方在网络空间里进行思想交往和教育引导活动时结成的互动关系。究其实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现实的人在网络环境下与他人、“应然状态下的自我”和现实世界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总和。对其定义和实质的把握是我们认识和处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从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将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因网而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是教育主客双方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思想交往和精神交流而形成的,离开了网络这个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自然也会因没有依托地和着力点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二是因网而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结成后,要想得到维系和进一步发展,仍然必须借助网络这个重要平台。否则,网络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脆弱易变性就会立即展现出来,直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消失殆尽、不复存在为止。三是因网而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结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网络技术和网络场域会使传统的教师权威和中心地位得以解构或消解,网络环境中的主客体关系往往因新的意见领袖和技术权威的出现而发生改变,那些网络技术知识比较薄弱或不擅长使用网络新媒体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在网络交往互动中占据优势,他们从原有的优势明显的主体地位转向或降为客体就成为情理之中和预料之内的事情了。四是因网而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由于时空的局限性、身份的稳定性和信息的闭塞性,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和很难改变。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开放的舞台上可以尽情地进行交往和互动,加之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和形式手段的多元化、丰富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空间很大,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时空选择性也比较自由,这些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化和创新发展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身份模糊难辨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关系在网络空间里会发生较大改变,传统的单向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教育者的权威形象和中心地位被解构和消解,意见领袖和网络技术精英的地位和影响力在网络世界中凸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教育者也一改往日“沉默的大多数”形象,开始在网络世界中不断发声,甚至直接对教育者施加压力,这直接导致原有主体的主体性下降和客体的客体性增强的局面出现。这些客观情况是我们在探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时不得不正视和高度关注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现状,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湖北省10余所高校发放问卷188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599份。通过技术统计和样卷分析我们发现,广大大学生网民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客体对网络思想交往和精神交流中有无主客体,到底谁是主体、谁是客体这些问题认识还比较模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主体,只有少数人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本就没有主体。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问题,40%的大学生认为客体是新媒体,38%的大学生认为客体是学生,而21%的大学生认为教师才是客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到底谁是真正主体这个问题存在的分歧较大,意见难以统一。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对话机制不畅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对话机制不够畅通,双方彼此关注不够,互相理解不深。一是主客体彼此关注不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问及“你是否愿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进行网上交流”这一问题时,有19.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愿意与老师进行网上交流的只有52.1%,还有28.3%的学生对与老师进行网络交流这件事持无所谓的态度。当问及“你认为学校的四种矛盾中,哪个最突出”时,居然有30.1%的学生选择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出现矛盾可能与彼此之间的关注度较低,交流互动的意愿不是很强烈,特别是没有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强大功能进行即时沟通、随时互动有较大关联。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理解不深。当今社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紧张或不够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客双方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彼此之间互相理解不深。譬如,有些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仍然固守传统思维,视野局限于课堂内、校园内或国内,而不擅长或习惯于借助网络全世界漫游、全天候贯通的强大功能,把自己的视野和关注点延伸到课堂外去跟学生随时随地交流情感、沟通思想,不断地研究新情况、关注新问题,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及时迅速地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危机等突发事件。有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了解不多、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再者,有些教师不太重视利用网络开辟心理咨询热线与学生网民进行精神交流。事实证明,“心里话邮箱”或“心理日记”就是跟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疏导学生梳理和排解自己情绪与烦恼的重要渠道和平台。①

3.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优化机制

制度管长远、管全局、管根本。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和谐,有关部门需要从主客关系和谐环境的创建、共生资源的整合、优化平台的搭建及发展条件的完善等方面,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优化机制。

一是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和谐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和谐关系得以维系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首先,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信息素养。加大科技教育事业投入,加强信息技术普及、信息道德伦理、信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广大网民的信息道德修养、信息法律意识和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期使网民形成科学正确的网络观。其次,要构筑网络防火墙,加强对不良或违法信息的管控。相关部门不但要加大监管力度,有效隔离和消除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信息,而且要构建在线网络投诉机制。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尽快建立网络信息审查制度、启动网络分级制度等。加大依法治网力度,实施网络立法和打击网络犯罪并举。与此同时,还要把中国人文情怀和社会主义基因注入网络信息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之中,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真理有机结合,让广大网民在网络世界里遨游时不自觉地享受到文化和精神上的饕餮大餐。③

二是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共生资源。和谐共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自发和自觉产生的,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

首先,主管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问题。大量事实和实践证明,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在推进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工作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主客关系的创建就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工作。因此,主管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把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职能进行整合以形成合力,全方位、立体式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优化发展工作贡献力量。要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积极主动地抓好舆情引导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一方面,抓紧抓好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另一方面,切实按照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可管且可控的总体方针,抓好网上意识形态工作。

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提升对教育客体的精准育人能力。当前,能够调节和维护复杂网络系统技术的人思想政治素质不够,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较强的人不懂网络技术或缺乏网络知识。要想在大数据时代使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正常、顺畅地运转,就必须要培养一大批既懂网络技术和大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又能在政治观、历史观以及“三观”等方面对教育客体予以正确引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同时掌握了这“两把刷子”和“杀手锏”,教育主体才能在虚实结合的网络世界和数据急剧增长的大数据时代对教育客体实行“精准教育”,真正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无缝对接和有效沟通,而非在信息的汪洋世界中随波逐流。

最后,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互动融合中的功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思想交往和精神交流都是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和完成的,因此,能否充分运用和熟练掌握各种网络新媒体技术,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能否顺畅地进行交流互动至关重要。

三是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发展条件。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和谐、融合、发展和升华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需要不断地创造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关系的发展条件。

首先,营造安全的网络空间,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保持和谐关系保驾护航。虽然康德、亚当·斯密两位大师把道德法则、道德情操等推崇到了人類社会生活中无法企及的高度,但若没有法律作保障,再好的道德也难以发挥作用。针对网络空间中的有害信息以及某些人利用网络从事违法行为,我们要及时果敢地亮出法律这把亮剑,干净彻底地清理不良信息,坚决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努力创建干净、安全和文明的网络空间,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在清朗的网络环境中自由对话和舒适交流。

其次,培育先进的网络文化,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相关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广大师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精神文化需求,创作出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动权和领导权,努力把高校校园网建成教育主客体共同的网络精神家园。另外,教育主体要主动研究学生的上网习惯和行为方式,不断提升网络宣传工作者舆论引导和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真正在一种平等互动的网络交流中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和“顺势引导”。④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优化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长期过程,除了在打通相互转化通道、遵从对话原则和构建优化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还应在加强主体队伍建设、网络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网络文化发展与繁荣等方面予以重视和加大投入,真正把网络基础设施普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等关键环节做大做强,力争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优化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唯有如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才能在一种清朗、通畅、和谐的网络世界中更加自信、更加阳光、更加开放地进行对话和交往。

注释

①曾长秋:《以“互联网+”促进学校德育变革》,《思想政治教育》2015年第11期。

②骆郁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2期。

③梁剑宏:《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第224—231页。

④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2015年第11期。

责任编辑:文 武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研究
浅谈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班团组织建设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增强部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