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OFDI的影响及策略选择

2020-11-30 09:10黄丽
对外经贸实务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投融资

黄丽

摘 要: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中国应对美国金融霸权、发展对外贸易的重点所在。自人民币国际化实施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在跨境结算、支付安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受制于人民币投融资及国际计价货币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等现实问题,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仍旧面临融资困难、外汇风险高等发展瓶颈。为此提出:紧跟金融机构海外扩张步伐获取投融资支持;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尝试使用人民币进行债务置换;规范资本流出行为四方面策略,以期充分发挥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OFDI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OFDI;投融资;资本外逃

2008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地位显著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开始加速。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强化了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与结算方面的货币职能。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人民币加入到货币篮子(SDR),这是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SDR篮子首次纳入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另据《人民币追踪特刊》显示,2017年-2019年,全球范围内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的金融机构增加了225家,同比增长11.31%,总计2214家。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进展使得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受益良多,突出表现在跨境结算更加便利、企业汇兑风险得以规避等方面。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这一过程中存在的人民币跨境使用度不高、大量资本外逃等问题。由此,中国OFDI如何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下实现稳步增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

一、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2019年,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激增、国内增长动能趋缓的不利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相对出色,GDP同比增长6.1%。在金融交易结算、跨境贸易结算以及国际储备等多个方面,人民币的使用更加普遍,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由2018年年末的2.95%上升至2019年年末的3.70%,增长幅度25.42%,较2009年的0.02%增长了184倍。据SWIFT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3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为1.85%,是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大支付货币。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变化特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结算规模与占比稳定上升。2010-201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由0.506万亿增长至6.04万亿元,年均涨幅28.14%。其中,2019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6.04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0.93万亿元,实现同比增长18.20%。二是收支基本平衡。中国金融信息网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总计19.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实收总计10.02万亿元、支出9.65万亿元,收付比为0.97,在收支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连续第二年实现了小幅顺差。

(二)人民币金融交易结算

人民币金融交易结算的变动情况可从人民币直接投资、境外人民币金融资产持有量两个维度综合考量。从直接对外投资维度来看,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波动性较强。2014-2019年,人民币对外投资總体呈上升趋势。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并不稳定,部分年份甚至会出现负增长情况。例如,2019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7877.04亿元,与前一年相比下降8.2%,继2017年之后再次出现负增长局面。从境外人民币金融资产持有量维度来看,2019年,境内金融机构人民币境外贷款余额达15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新增人民币境外贷款16.74万亿元,同比增加901.3亿元。

(三)人民币储备规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第三季度末,人民币储备规模为1.44万亿元,与2018年相比,净增1178亿元,在全球已分配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由2018年的1.89%增加到2.01%,创下历史新高。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一方面是由于人民币地位提升,国外主动加持。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近年来与多个国家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结果。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英国、澳大利亚、智利、巴基斯坦、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等国央行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中显示,截至2019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订本币互换协议,涉及金额高达人民币36787亿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21个,是合作的重点区域。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OFDI的影响分析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主要从四方面推进,一是国内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建立离岸人民币结算试点,三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订本币互换协议。虽然上述人民币国际化方式均可优化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便利性,增强人民币流通性,但其对中国OFDI的具体影响却存在侧重差异。由于现阶段人民币互换协议启动时间不久,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货币互换协议更多是停留在银行账户上,在市场中实际流通量偏小,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尚未完全体现出来。因此以下着重分析其他三个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力方向对中国OFDI的影响。

(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可及时调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我国近年来对外汇市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融资担保标准、外汇兑换程序与法规、对外直接投资行政审核三个维度的改革与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密切相关,在宏观上能够起到调控投资规模的作用。例如,2015年国家大力提倡企业“走出去”,放宽了对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审核。这一变动使得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额激增,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下降2%的背景下,创下1.40万亿元的历史新高,较2015增长34.7%。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飞速增长导致大量资本流向海外,国际收支一度面临失衡风险。随后我国对外投资监管机构迅速采取审批收紧政策,如放慢审批速度、收紧审批额度等。新政策下,2017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快速降温,投资规模同比下降19.3%。此后,伴随人民币国际市场的逐渐成熟,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中做出鼓励性调整,如简化行政审核与外汇兑换程序,2018年对外投资规模随之上升,为人民币9173亿元,同比增长4.2%。

(二)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动对外直接投资贸易结算

我国于2009年开始推行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并首先在上海、深圳、珠海、广州、东莞5个城市的365家企业试运行清算业务。2010年,试运行企业数目迅速扩展到67784家。同年6月,中央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达成《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清算协议》,正式开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标志着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进入新阶段。截止到2020年5月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已基本实现国内全覆盖,国外也形成包含新加坡、首尔、巴黎、法兰克福、加拿大等在内的多个人民币离岸中心。

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推行之前,我国多数企业只能使用外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结算。由于中国实行外汇管制,企业使用外汇时会面临繁杂审批流程,不仅会影响企业融资渠道的畅通,还会延误企业投资良机。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建立,意味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企业可以绕过外汇管制程序,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时机。并且,与直接用本币投资结算相比,使用当地货币或其他货币投资均会产生更高的兑换成本及时间成本。很多对外直接投资涉及到的生产设备购置、厂房建设、原料采购等环节需要从其他市场配置,进一步加剧了企业汇率损失风险。跨境人民币试点的推行,特别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立,使得人民币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计价结算货币。企业可直接采用本币采购,从根本上避免货币回转引发的汇兑损失风险。

(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跨境支付安全性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物质保障。其中,跨境支付系统更是基础中的基础。2015年之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依赖SWIFT与美国的CHIPS系统作为国际支付与清算系统,存在被监视风险。且SWIFT与CHIPS主要控制权在欧美,对于与之不和的部分国家(如朝鲜、俄罗斯、伊朗、伊拉克等),美国不止一次提出要禁用其SWIFT与CHIPS的使用权。在当前中美关系不明朗、贸易摩擦不断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在国际清算系统使用方面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暂行规则》,其中明确规定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并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同年10月,CIPS在上海正式上线,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汇丰银行等19家境内中国银行及全球176家境外银行共同参与。运营当日45分钟内就完成了336笔交易,涉及金额6.76亿元。CIPS的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进行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时,不再完全依赖SWIFT与CHIPS系统,降低了对外直接投资跨境支付的安全隐患。

三、存在的问题

(一)跨境人民币投融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对外直接投资中,资金是不可或缺因素。正因如此,投融资的便利程度直接关系到对外直接投资的成败与否。虽然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但其投融资货币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据统计,在贸易业务总规模中,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业务规模仅占40%左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无法切实享受到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投融资服务。究其原因,一是与美元相比较,海外主体对于人民币的接受程度較低,不愿意长期持有人民币。当收到人民币时,较多境外主体选择兑换为美元等货币。二是人民币的外汇储备相对较少,导致中国企业在开展海外投资时不得不使用外汇手段。然而我国的外汇审批手续较复杂,容易使中国企业错过投资良机。三是人民币直接投资项目的开放程度有限,覆盖面较小,对于资金流向、投融资规模、审批流程与企业资格等方面均有所限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人民币发挥国际计价货币职能较弱

现阶段,人民币在跨境流通使用过程中,交易计价使用率较低。在国际贸易中以对方国的本币计价、人民币结算情况比较多,形成计价与结算的币种分离。这不仅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初衷相违背,也不利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跨境业务的结算。一方面,人民币的国际定价影响力不够高。美元依旧把握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权,尤其是原油贸易计价权。以人民币计价的货物仅有铁矿石期货、原油期货等极少品种。另一方面,境外交易者在各类商品市场中的占比较少,导致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的习惯较差,短时间内无法克服“美元惯性”。此外,虽然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的人民币结算,但由于现阶段可实现计价与结算币种不分离的投资项目相对较少,对外投资企业在跨境结算时仍不得不选择当地货币或美元结算的方式。

(三)资本外逃与对外直接投资难以甄别

从近几年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路径不难看出,无论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建立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其发展总体趋势均有利于国内资本的外流。一定程度上,这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诸多便利,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大量资本借“投资”之名外逃。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就曾表示,部分企业在国内负债率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仍会借大量贷款进行海外收购,其本质是在OFDI的包装下,以高杠杆的非自有资本运作方式转移资产。另外,部分企业的经营者与政府的权力阶层有关系,利用法律漏洞将公有资产化为私有,先存入“地下钱庄”,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使资本外逃,实现资产洗白。上述行为在表面上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流程几乎一致,难以甄别。其最终结果是迫使国内金融企业承担更高的坏账风险,为中国金融安全埋下隐患。我国2017年外汇管理政策的收紧,就不乏这一方面的考虑。

四、以人民币国际化助推中国OFDI的策略选择

(一)紧跟金融机构海外扩张步伐获取投融资支持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背后离不开金融机构海外扩张的支持。例如,中国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数量众多并遍布多个国家与地区,并首发“离岸人民币指数”与“跨境人民币指数”,提高自身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又如,中国工商银行在2012年对美国东亚银行正式控股,为国内对美直接投资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国内金融机构在扩大业务范围时,急需一批优质的客户增加国际竞争力。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又往往存在融资需求,需要资金充足的金融机构提供支持。这一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与金融机构进行联合,形成利益捆绑的特殊产业集群,以“集群——吸引资源——扩大集群——加速吸引资源”的方式发展。企业可以在产业集群中获取资源或者信息,获取更多探寻市场的机会,选择更适合自身的投资项目或贷款方式,降低投资成本。

(二)尝试使用人民币进行债务置换

现阶段,人民币计价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影响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跨境结算。当前部分国家美元债务的流动性有时会出现问题,因美元的储备量不足,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偿还债务。面对这一情况,我国可以尝试使用人民币债务置换美元债务,即由我国承担债务国即将到期的债务,而债务国以国内资源作借款担保,从偿还美元债务变为偿还人民币债务。这一过程中,我国可以尝试用债务置换或收购债务国优势产业的股权,扩展人民币的流动通道,即通过美元储备运作人民币长期项目投资。例如,中国与委内瑞拉之间的债务置换,贷款内容是在十年期间用价值206亿美元的石油换取资金,具体贷款金额为100亿美元和700亿人民币。这次债务置换为我国建立了一条长期石油供应链,不仅拉近了我国与委内瑞拉的政治关系,还使中国在规避美国国债的同时有效地投资了美元储备。此外,通过使用人民币置换其他国家的美元债务,可以完善某类商品的产业链,获得短期定价权并提高人民币的计价职能。

(三)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带动作用在不同国家有所差别。“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与我国政治关系较为稳定,超过30个国家同中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是人民币国际化影响首先辐射的地区。在2019年中国银行发起的人民币国际化调研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使用人民币的意愿明显更强,超过70%受访企业预计使用或提升人民币结算比例。因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可遵循“一带一路”战略,适当增加对沿线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具体而言,一方面,优先投资非国际货币的新兴市场国家,如泰国、越南等地,降低人民币国际化的阻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将一些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产业转移到新兴市场中,降低投资成本。对于就地取材的原材料或其他成品,与合作方协商,争取使用人民币计价,以此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四)规范资本流出行为

人民币国际化一定程度上为资本外逃打开了便利之门,如何有效防范不良资本外逃成为现阶段的当务之急。针对于此,我国不应“一刀切”地限制所有资本流出,而是要仔细区分“资本外流”和“资本外逃”两个概念,正确阻止资本外逃。一方面,对海外投资领域进行限制,遏制虚假投资行为。审核人员应对各种OFDI类型充分了解,掌握项目资金的用途与走向,并审核投资项目的真实性。针对重大投资项目,谨防国内企业与海外企业转移利润或操纵价格,严查业务往来。对于金额较大的投资项目,重点审查价格的合理性以及项目的真实性。同时,相关审查工作以检测资金流为主,尽量限制企业投资海外不动产,但是不要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另一方面,央行可以对资本流出预期做好管理,对国内实施收紧银根与结构性加息政策,对人民币贬值的长期不可控做好预防措施,并警惕人民币贬值与资本外逃互相作用的风险,遏制资本恐慌性外逃。

参考文献:

[1]屠年松,曹建辉.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在东盟OFDI的效应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7):1-6.

[2]白璐.跨境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案例分析与风险防范[J].中国货币市场,2018(5):63-64.

[3]张晓莉,李倩云.人民币国际地位对境外中国金融资产持有量的影响[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8(4):371-381.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投融资
投融资关注榜(2019.6.16-2019.7.15)
6月投融资关注榜(5.16-6.15)
4月投融资关注榜(3.16-4.15)
3月投融资关注榜(2.16-3.15)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