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中医交融的学理阐述及其现实启示

2020-12-01 11:30王婕妤彭国强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肺经学说阴阳

王婕妤,王 菘,彭国强,董 琦

研究缘起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疫情在武汉爆发,一时间,全国上下投入到了“抗疫战争”中。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上下一心,积极应对。卫生管理部门连续发布了七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 (简称 “国家 《方案》”),并将该病纳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在防治措施上,要求积极发挥中医作用,重视“体医融合”的康复理念。一时间,“体医融合”的防治理念成为全国上下抗击疫情的重要“法宝”,而太极拳与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两朵绚丽的奇葩,更是在这场“战疫”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对中医与太极拳两者融合健身的方式进行必要的学理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以此为切入点,以点映面,阐发两者学理交融背后的现实启示,以期为健康中国战略中“武医融合”的推进以及当前阶段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治贡献绵薄之力。

1 太极拳与中医交融的学理阐述

中华五千年文明绵延流长,造就了历史中脍炙人口的武术文化与中医文化,前者以拳种为单位,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独特身体练习方式;后者则形成了以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望、闻、问、切为诊疗手段,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易经云:“拳起于易,理成与医”,自古以来,武术与中医的发展就紧密结合在一起。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拳种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其内容与技法与中医之间的密切联系更是如此,其拳理、拳势、拳法都淋漓尽致地与中医经络学说、五行学说,以及阴阳学说相契合。

1.1 经络学说与太极劲的拳理相容

长期以来,太极拳最主要的魅力正是在于其对“技击之道”的追求,这是太极拳的根脉,是太极拳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对技击之道追求的路径中,最重要的训练程序就是培养太极劲,太极劲是实现太极拳技击之道的必经之路。所谓太极劲就是在身体达到松沉(全身劲力顺畅传导到脚底)之后,收劲和放劲之间无缝的吻合与衔接,表现于太极拳推手对抗过程中的“引进落空”环节,收劲意在引进对方身体,使对方丢失重心、踉跄不稳,在对方丢失重心的那一个瞬间将对方发放出去,发放的这个过程就是太极劲的放劲;收劲与放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两者共同构成整体的太极劲。田金龙博士在研究太极拳劲时曾提出的“三空”理论——己空、彼空、法空。己空即全身劲力顺达,无所障碍,表现在推手的过程中就是指手上所受的力可以无障碍地传导到脚底;法空则指“用力的尺度所产生的的空灵程度”;彼空则是形容引进落空的状态与程度。引进落空的环节就是在己空的前提下实现的彼空,法空则助力彼空的效果。在一定范围内,己空与法空的程度越高,实现的彼空也会越明显,太极劲的培养则在己空的前提下实现彼空的必经程序。具体而言,太极拳训练体系中的站桩、套路,主要是练习己空,为太极劲的培养做准备;对练与推手则是法空;拆手之后的喂手,主要是练习彼空,而在这三者的训练过程中都离不开经络的参与。

经络在中医里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是具体存在的、可感知的。首先,己空的训练方式是套路与站桩,通过套路运动的反复训练去除身体的“僵劲”,使肌肉得到“放松”,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于肌肉里的经络也变得更加通畅,使身体内外逐渐沟通联合,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站桩进一步放松,也即在自然状态下,身体呈似坐非坐、似笑非笑、似靠非靠,无情感思绪的波动与肢体动作的变化下保持桩架,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一种身体与自然环境交融、似有似无的“虚空轻灵”之感,同时气血活跃起来,身体重量松沉到脚底,这种身体的感觉与变化正是身体经络通畅的基本表现,经络的通畅有利于气血的“下沉”,这也是追求太极劲第一步所要求的己空的关键。其次,在身体达到己空的状态下,要与别人对练与推手以训练法空,与别人搭手的过程也是体验别人劲力变化与走向的过程。如果说己空是以自我为整体,训练自身经络的通畅性的手段,那么法空则是要追求在己空的基础上去感知他人与外界环境,增加身体经络对自身之外事物的敏感性。最后,在经络通畅的前提下,己空与法空便了然具备了。那么,实现太极劲发人丈外、跌人踉跄、双膝跪扑、凌空翻转的彼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综上所述,中医的经络学说融于太极劲的拳理体系中,太极劲的拳理体系也因为经络学说的存在而更加清晰。

1.2 五行学说与太极拳的拳谚相配

五行学说始见于《尚书·洪范》,别名“洪范九畴”,所谓洪范九畴也就是指九类大法,其中首先涉及的就是五行。该书有关五行的记载如下:“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爰稼穑。”由此可知,五行主要包括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应注意的是,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非是实指,而是代表具有它们本身属性的那一类事物与现象的总称,例如木代表生发、水代表涵养等,正是五行意义的模糊性与包容性决定了它的兼容性。因此,五行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很多古书籍以五行来统摄万物的发展规律。具体到中医领域,五行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也是中医藏像学说的基础,例如中医讲究“治未病”,强调“己病防传”与“未病防病”,举例来说,如果在辩证施治的过程中见到肝病,则要考虑到肝与脾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治疗肝病,应当用酸苦药补之,用焦苦药助之,以甘味药调之。根据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而言,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又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推衍,脾气盛则制约肾,肾水便不会亢害,由此心火盛,制约肺金,肺气弱,肝则旺盛,肝病便会逐渐痊愈,这便是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

其次,五行学说在太极拳中也有所体现。例如,杨式太极拳谱中便有记载:“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胱水、小肠火、胆木、大肠金、胃土,皆阳也,兹为内也”(《太极拳谱·杨谱·人身太极解》)。又进一步阐述:“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太极拳谱·杨谱·八门五步》)。通过以上史料考究,我们大体明晰了五脏与五腑不仅互为表里,而且以五行学说为主轴与太极拳五步互有联系。由此可知,五行学说不仅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更是太极拳创拳、练拳的理论根据,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也因为五行学说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太极拳与中医融合治疗新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1.3 阴阳学说与太极拳的拳法相合

《辞海》有云:“中国古代思想家在通过观察大自然及周围事物后发现,一切事物都呈现正反两方面,故用阴阳来诠释自然界对立关系以及此消彼长的气或者物质势力”。《易经》亦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即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处于阴阳变化的状态之中,这就是规律,就是道。阴阳学说在中医中是重要的哲学依据和辩证根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开首即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这段话也是对阴阳学说的高度概括,奠定了阴阳学说在中医辩证领域的重要基础,这是最本始的方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在阳气上升的同时,阴气也跟着上升,在阳气削减的时候,阴气也逐渐收敛内藏,阴阳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大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意,阴与阳好似一对夫妇,夫唱妇随。

“阴阳”亦表现于在太极拳拳法中。首先,太极拳是一种攻防技击术,阴阳变化首要体现在太极拳拳法的攻防转换之间,从太极拳起势开始,身体所表现的攻防动作便沿着一条直线前进,左手为阳,右手为阴,掌背为阳,掌心为阴,抱球动作从左手在上变换为右手在上,一阴一阳,变换前进,在整个动作前进的过程中始终包含着阴阳渗透,互相转换,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流畅圆融,连绵不断。如果说“阴杀阳藏”是阴阳之间的相辅相成,那么“阴极阳生”就是相反相成,故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进一步阐述:“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放连而不断”蓄到极致便发,收到极致便放,这其中的曲直、蓄发、收放便是阴阳学说相反相成的具体表现。其次,除了在攻防上表现阴阳之外,太极拳拳法还以刚柔相济的运动形式来表示阴阳之间的转换,太极拳动作虽是轻柔、缓慢的,但却柔中寓刚,以柔克刚,以此来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懂劲阶段,这其中的刚柔并济又何尝不是阴阳学说的另一种具体表现?

2 太极拳与中医学理融合的现实启示

正是由于太极拳与中医在学理上的紧密联系,故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反思两者的学理交融对于当前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观念的现实意以及在防治新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即观念上回归“武医融合”的健身理念;技术上构建“太极拳+中医”的防治体系;教育上培养亦武亦医的复合型人才。

2.1 观念上的反思:回归“武医融合”的健身观念

武术与中医自古以来是一家,不论是文化本体的源头,亦或是“形而上”对“道”的追求,无不说明两者同构于一理。近代以降,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裹挟着“现代科学”“个体主义”和“物质还原论掀起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浪潮,在此起彼伏的科学浪潮“拍打”中、个体主义对家庭本位的冲击中、物质还原论对整体观的否定中,中医与武术的也在质疑、批判、废医存 药”论攻击下分崩离析,导致了“习武之人只专习武,用药之士贵以用药”的错误发展态势。到了20世纪末,虽然武医融合的观念不断被当代武者呼吁,不断被当代医者呐喊,但终究还是没有迎来十分巨大的发展,这也侧面说明了“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者并没有从内心深处重视“武医融合”的健身观念,在其思想上还是存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识、呼吸、动作三者配合的太极拳技法解释,以生理学原理解释太极拳中人体各部位姿势要求的道理,以力学原理解释太极拳的发劲”的偏见。步入21世纪,随着国民体质的不断下滑,国家层面也逐渐认识到了体质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与发展的重要性,“健康中国”战略应运而生,“体医融合”观念也逐渐被人们重新认知,具体到武术领域,“武医融合”的整体观也在经历了“一体、分化”的发展之后又融合起来;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肆虐,在钟南山院士的号召下,在全民中展开了学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等健身术,掀起了利用中医与武术结合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的热潮,一时间武术与中医的融合防治措施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中大放异彩,面对一批批患者在“武医融合”的治疗措施下逐渐康复,人们也从心底真正认识到了原来“祖宗留下的东西”是有价值的。

2.2 技术上的融合:构建“太极拳+中医”的防治体系

以太极拳单势入手,探究其与中医学理交融的菁华,纵向深化“太极拳+中医”的疾病防治机理。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部分患者以身热不扬、咳嗽、乏力、纳差、苔腻为主要症状,新型肺炎属于瘟疫范畴,病位主在肺。《素问·经脉别论》有云:“肺朝百脉”。按照传统中医哲学的阴阳观点来分析,这里的“肺”应该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实体的肺脏器官,另一则是指虚体的手太阴肺经。这句话亦两个意思,其一是说肺脏就整个身体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身体各条经络,各个穴位的源头;其二便是说身体的各个脏腑、穴位如果出现问题,很有可能也会在肺经上有所表现。因此,从中医角度来说,防治当前的新型冠状肺炎,可以尝试从肺经入手。首先,手太阴肺经起于腹部,向下联系内里大肠,然后沿大肠返回,经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之后从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下腋下,沿着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最后出姆指桡侧端,通过研究肺经在身体的分布以及走向,课题组发现:肺经主要分布于身体两侧的手臂当中,根据太极拳拳势与中医学说相交融的学理阐述,从太极拳的拳套中截取与两臂以及肺经相关的单势来单独练习可能会对疾病防治起到一定的效果。例如,白鹤亮翅动作,单从拳势命名来说就充满着传统哲学的智慧。白鹤为一种鸟类,鸟最大的器官就是肺脏,且“白鹤”一语,在五行属金,其与中医肺经正好对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手臂是肺经的延伸,这与中医学理上肺经的“巧合”不得不让我们赞叹武术前贤在创拳之时对武医融合观念的深入理解。从太极拳名家李雅轩的拳照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动作之舒展正是利于肺经的宣泄,所以,立足太极拳单势,挖掘其与中医的融合的“点”不失为构建“太极拳+中医”防治体系的有效路径。

图一 中医手太阴肺经走向、著名太极拳家李雅轩演示白鹤亮翅

2.3 教育上的改革:培养亦武亦医的复合型人才

“教育标准就决定了教育者的做法,以及被教育者所能达到的高度”。教育者按照所制定的教育标准来完成对被教育者的培养,但如果教育标准之下没有相应的教育内容,那么即使“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在武术教育与中医教育体系的改革中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尝试将两者进行一个教学内容上的融合,其次才是学科上的建构。从教学论来看,教育目标决定着教育内容,是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的起点,知名学者泰勒认为:确定教学目标要清晰三方面的资料,即学生、社会和学科。就武术教育与中医教育的改革而言,培养亦武亦医的人才针对的培养对象是在校学生,武医融合教育不仅能够改变当前武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还能促进中医专业毕业生对于专业知识体系的认知深度,进而增加两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同时,培养亦武亦医的现代性人才也是促进武术与中医两门学科交叉发展的有效手段,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积蓄力量,也为下一次可能出现的“战疫”做好充分的准备。

3 结语

太极拳与中医自古以来便是知行合一的学问,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导致了两者在历史进程中的分分合合。如今,国家层面“健康中国”战略下体医融合思想的提出以及当前社会中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肆虐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太极拳与中医融合治疗的价值,我们在对两者进行学理交融阐述之后,更应该反思的是如何正确对待其固有的价值,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历史光芒,太极拳与中医融合健身学理阐述背后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理应值得我们去深思。

猜你喜欢
肺经学说阴阳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向聪明的一休学秘方
阴阳合同(双语加油站)
中正平和,调摄肺经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