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展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考辨

2020-12-01 01:15廖善维
广西地方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秀峰张鹏嘉庆

廖善维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桂林秀峰书院创立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今叠彩山与独秀峰之间。作为一所官方办学书院,其专门为士子群聚读书、应考乡试而设,誉为“一省最高学府”。1902年,改制为育才馆,并入广西大学堂,成为今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一部分。在近170年时间里,桂林秀峰书院共有16位山长[1],他们多由品行方正、学问博通,素为士林所推重的大儒所担任。作为桂林秀峰书院历任山长中较为杰出的一位,张鹏展教育成就卓著,历来为史家称道。张鹏展(1760—1827年),字从中,号惺斋,又号南崧,广西上林人,清代著名壮族教育家、诗人,著有《谷诒堂全集》《读鉴绎义》《峤西诗钞》《山左诗续钞》等。在朝为官时,张鹏展两主文衡、两为学政①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任云南省乡试考官,嘉庆十五年(1810年)任山东省乡试考官,嘉庆七年至九年(1802—1804年)任奉天府丞兼学政,嘉庆十五年至十八年(1810—1813年)任山东省学政。,在籍时又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培植弟子众多,以韦天宝、黄金声、黄暄、杜受田、刘耀椿、余正酉等为著。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张鹏展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时间是在其晚年归隐期间。由于桂林秀峰书院历史上并无书院志传世,我们只能从方志等其他文献中考察张氏任职时间。方志文献中,目前可见较早是清光绪二年《上林县志》,其卷七“选举”条有载:(张鹏展)“晚年主讲秀峰书院、澄江书院。”[2]其次是民国刊本《上林县志》卷十三“人物”条载:“(嘉庆)二十五年乞假旋里省墓,遂引疾不出。常主讲秀峰、澄江两书院,裁成后进不少。道光二十年卒。”[3]但以上两项文献均只记大概时间,即张氏晚年请假后出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且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卓越教育成就。此后,学术界普遍持同一观点,如《广西通志·人物志》认为:(张鹏展)“二十五年告假返乡,称病不出。居家20年,先后受聘为桂林秀峰书院、上林澄江书院和宾阳书院山长。”[4]《桂林教育史》在论及张鹏展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所做贡献时指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辞官回乡,不再仕出,受聘上林县澄江书院、宾州宾阳书院、桂林秀峰书院山长,在学院讲学前后20余年,培养不少人才。他‘为学务在实践,内外相应,其行必称其言’,是秀峰书院历任山长中较为杰出的一位。”[5]此外,莫乃群《广西历史人物传·第四辑》(1981年)、刘德仁《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1989年)、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992年)、《壮族百科辞典》(1993年)、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1996年)、铁木尔·达瓦买提《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1999年)、《广西历史文化简明读本》(2013年)等亦持此说。

笔者《张鹏展生卒年考辨》一文①拙文《张鹏展生卒年考辨》,载《广西地方志》2018年第5期,第40-43页。曾考证张鹏展生卒年,张氏卒于道光七年(1827年),而非道光二十年(1840年)。②1989年版《中国少数民族名人辞典》、1983年版《广西历史资料·广西历史人物传》第4辑、1989年版《上林县志》、1995年版《桂西文史录》第1辑、2009年版《广西通志·人物志》以及欧阳若修《壮族文学史》、韦湘秋《广西百代诗踪》、王德明《广西古代诗词史》等文献均认为张鹏展卒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于张明非《广西古代诗文发展史》将张诗划为“道光中后期至咸丰的诗歌”,则实为大谬矣。那么,按照上述学者观点,张鹏展应在清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七年(1820—1827年)间出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然而,笔者在撰写《张鹏展年谱》的过程中,发现张氏在此期间不可能出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而确切的出任时间则应为嘉庆十一年至嘉庆十三年(1806—1808年)。 兹略作考辨,并就正于方家。

一、张鹏展晚年归隐的具体时间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号03-1641-034档案,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一月初十日,时任通政使司通政使的张鹏展上折《奏请给假回籍修墓事》。据此,张鹏展上折请假时已是年底,而获得朝廷准假,并从北京回籍的时间则可能延迟至次年。张鹏展《三里文昌楼汇水书院记》载:“嘉庆庚辰,余请假旋里。”[6]民国刊本《上林县志》载:“二十五年乞假旋里省墓”[7],均说明了这一点。但光绪二年《上林县志》卷八“人物志”所载:“二十五年冬,假假归省墓,遂引疾”[8],则指其请假回籍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冬。头年冬请假,到次年冬才回籍?似不应该。

又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号04-01-28-0013-015档案,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初三日,广西巡抚赵慎畛上折《奏为原任通政使司张鹏展在籍因病不能依限回京并转呈奏折事》。从奏折内容来看,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张鹏展回京途经桂林时,因病不能按照规定时间返回,故请时任巡抚赵慎畛代为转呈奏折请病假。而此前的七月二十五日,对张鹏展有知遇之恩的嘉庆皇帝突发疾病殡天,皇二子智亲王绵宁继皇帝位。天子更替或许成为张鹏展回京途中做出“引疾不出”选择的一种政治考量。这是否为张氏第二次请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又或者兼而有之,现尚无定论。而据奏折,张鹏展第一次请假理由应为修墓无疑。清廷官员申请事假受到入仕时间和请假理由等条件严格限制,诸如“在京巨细官员告祭祖、父者,食俸十年以上;省亲者,食俸六年以上;迁葬者,食俸五年以上;亲老送还原籍者,岂论食俸”[9]。张鹏展宦游京师三十多年,这些条件均构不成限制。姚文田《祭张南崧文》回顾了张鹏展一生行迹,文中有句“兴怀马鬛,瞻望里廛”[10],则点明了张鹏展还乡理由——“修墓祭祖、探望乡亲”。据此,张鹏展第一次请假时间当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一月,请假理由为回籍修墓;第二次请假时间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请假理由则为生病无法依限回京,而深层原因或为一次政治抉择。所以,我们认为张鹏展晚年归隐时间应从其第二次请假起计算,即始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而止于道光七年(1827年)。

二、张鹏展归隐后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的可能性

归隐后的张鹏展,有没有可能出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据张鹏展《三里文昌楼汇水书院记》一文载:

“嘉庆庚辰,余请假旋里。越明年,道光辛巳,砚凹陈侯履三里丞,厅任下车即走价致诗于余。余得诗狂喜,以为吾邑得贤侯也。侯西江名宿,弱冠至京师,幕于刘文清公二十余年,日以德谊文章相摩励,书法得其家数,遒劲圆丽,诗亦似之。余夙闻名心折也。阅数月,侯枉驱从访余于平山草堂。聚谈间,因云三里城建自前明迄今垂三百年,城内外未有一文生,即附辖百余里,与博士弟子员不过三数人。此间隽秀未尝乏人,以官是土者引导之未尽其责也,心窃愧之。由是就厅事左畔辟也园,迤东为哦松亭,又东得旷地,建楼三层,中祀文昌,上祀魁星,下一层为讲堂,环堂左右为学舍。阅年功成,折柬邀余登览。”[11]

这段材料实际上透露许多张鹏展晚年归隐行迹的有关时间、空间信息。道光元年(1821年),刚上任的上林县丞陈词便向张鹏展致诗。陈词,字研凹,号哦松主人,江西崇仁县人,曾游于刘墉幕下二十余年,工书法、诗歌,有政声。到任不过数月,陈词又拜访张鹏展于平山草堂,请教施政方略。在张鹏展的支持下,陈词倡导建设汇水书院,以改变上林三里城教育落后面貌。次年,即道光二年(1822年),书院建成,张鹏展应邀登览上林县文昌楼,并写了《三里文昌楼汇水书院记》。

该文所提到的“平山草堂”,在今上林县乡贤镇留仙屯公梅山,是张鹏展晚年归隐后所建别墅。《广西年鉴》“土地·名胜纪要”有载:“清嘉庆间,张太守鹏展解职归田,建别墅于此(笔者注:公梅山),曰‘平山草堂’,山畔石壁,刻‘忠孝廉节’四字,下有流泉,与甘谷相通,四时不竭。”[12]民国本《上林县志》卷十六亦载:“平山草堂在留仙村外半里许公梅山下。道光中,邑绅张鹏展建,今圮。惟堂前山畔石壁上所摹刻之紫阳朱子‘忠孝廉节’四大字犹存。”[13]除陈词之外,张鹏展还在平山草堂接待了一位著名的壮族诗人黄体正,其有诗《张南崧通政告假在籍,新筑平山草堂招同游憩,即事有赠》云:

“岭峤千峰秀,公归且看山。离家数里外,结屋层峦间。桂树丛生处,神羊一角闲。匡时经济在,白简事班班(先生历任科道,奏疏有古名臣风)。忆昔京华路,征诗远寄书(甲戌南归,先生属带征诗启,采访峤西遗诗)。升沈万里隔,图画七千余(甲戌,都中写《江村竹阁图》,先生为余题叙)。手判兴亡局(所著《读鉴绎经》,断史卓然可传),情深草木居。我来和长啸,流籁满空虚。”[14]

诗中不仅描绘了张鹏展隐居环境——“岭峤千峰秀,公归且看山。离家数里外,结屋层峦间”,也介绍了其隐居生活状态——“桂树丛生处,神羊一角闲”,甘于淡泊、不求闻达,只眈于著书立学。这一时期,张鹏展分别完成了广西诗歌总集《峤西诗钞》以及清代通鉴学著作《读鉴绎义》(又名《读鉴绎经》),皆为巨制。①前者刊刻于道光二年(1822年),后者则完成于道光五年(1825年)。从上述分析来看,道光元年至道光二年(1821—1822年),张鹏展隐居于平山草堂,著书立学,偶尔接待访客,此时出任桂林秀峰书院的可能性非常低。

道光三年(1823年)八月,就在张鹏展六十四岁生日前夕,陈词向其献画、献寿诗。张鹏展次韵复之,诗《癸未八月陈研凹惠寿诗兼致缎轴返缎次元韵》云:

“连宵佳梦景色殊,侵晨起坐思郁纡。傍晚蘧使寻芋区,一缄题识松鹤图。重陈绣缎来吴都,开函珠玉焕座隅。清词一一琼葩敷,云是山翁作寿娱。窃惟云上于天需,饮食燕乐盛传厨。仆本乾坤一腐儒,望阙心遥鹤影孤。养疴自分山泽癯,更无习池邀朋徒。纂组不与山云俱,封还锦缬水簟敷。珍句讽玩等玉铺,泥饮时倩花枝扶。花露滴香杂清醐,醉闻琴筑疑吴歈。沿阶渠水寒跳珠,自古贤达不一途。刻舟求剑何为乎?哦松主人得善谟。吏隐奚必居蓬壶?胸无城府群情输。官冷常使心迹符,避俗文章尤避谀。不知春风能嘘枯,与我同此白髭须。暇日邀我听松竿,静看晴云上修忂。”[15]

此诗虽为酬赠之作,却真实地展现了诗人的隐居生活状态——黎明起床时,仍回味着昨晚连宵佳梦不愿醒来,傍晚依然遍山采摘野菜不愿归去,悠然自得,闲适恣意。朋友热情前来祝寿,打破了这种宁静,让诗人有些无所适从。诗人以“仆本乾坤一腐儒,望阙心遥鹤影孤。养疴自分山泽癯,更无习池邀朋徒”,表明了自己归隐心志。因此,从诗歌内容反映的时间、地点以及生活状态来看,道光三年(1823年)张鹏展仍隐居于平山草堂。

道光四年(1824年),应宾州知州耿省修延聘,张鹏展主持修纂《宾州志》,并于道光五年(1825年)四月刊行。据耿省修《宾州志序》载:

“嘉庆庚辰秋,来剌斯邑。……旧志不足征,沁窃喟焉。爰思补阙拾遗,谋诸邑贤士绅,责以钩稽搜辑,阅三年而采访册成。自愧非作史才,不敢司笔削,延通政张南崧先生总其事。先生祖籍宾,后改隶上林,于州之事闻见较详。曩官京师,簪豪史馆,直谏坛,条陈时事于国计民生,能举其大。又以试使偏游沈阳、滇南、山左诸胜地,有龙门之阅历,其家藏书甚富,故能证据今古,得其折衷。而修亦以案牍余闲谬参裁订,阅寒暑一周始克蒇事,凡二十四卷,体例依前志,稍为变通。”[16]

道光五年《宾州志》先由耿省修带领士绅利用三年时间搜辑材料,最后聘延张鹏展总纂,“阅寒暑一周始克蒇事”。又,民国刊本《上林县志》卷十三载:“嘉庆末,宾州知州耿省修慨前闻之日益荒坠,举不足征,乃延鹏展出任纂修,体例悉依旧志,而稍变通之。……阅四载而书成,时道光五年四月也。”[17]因此,道光四年至道光五年(1824—1825年)间,张鹏展应在宾州修纂《宾州志》。

又据光绪《宾州志》卷六记载了道光初年知州耿省修改建宾阳书院于城南文昌门外一事。耿省修有《宾阳书院碑记》载:“至四年春,功始竣……爰敦请前任通政司张南崧先生主讲席,每月二课,翘列者按名给花红,以示奖。”①参见光绪本《宾州志》卷六“学校”条,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因此,张鹏展在修志的同时,也出任了宾阳书院山长。

道光五年(1825年)十月,《读鉴绎义》在清远楼完稿,次年二月汪廷珍为该书作序。张鹏展《读鉴绎义自序》落款云:“道光五年小春,请假在籍通政使司通政使张鹏展书于清远楼。”[18]按小春,指夏历十月,是为完稿时间。清远楼,张鹏展藏书楼,在上林县留仙村。民国本《上林县志》载:“清远楼在留仙村张鹏展故宅内。鹏展建以庋藏书籍、彝器及所刊行《峤西诗钞》《读鉴绎义》板片者。”[19]又,汪廷珍《张南崧先生读鉴绎义序》载:“道光丙戌春仲,先生之子以拔萃贡京师,邮书见示,且嘱为弁其简端。”[20]按,丙戌,即道光六年(1826年);仲春,指夏历二月。光绪二年本《上林县志》卷七“选举”条载,“张元衡,乙酉(笔者注:道光五年)拔贡,官刑部浙江清吏司”[21]。张元衡,张鹏展次子,著有《吟中吟》二卷。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张元衡入国子监读书,同时奉父命,向汪廷珍进呈《读鉴绎义》,请其作序。因此,道光五年至道光六年(1825—1826年)间,张鹏展居于上林县留仙村无疑。

综上所述,张鹏展晚年归隐期间不可能出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至于这期间张鹏展是否出任了上林澄江书院山长?清光绪二年《上林县志》、民国刊本《上林县志》、2009年版《广西通志·人物志》等文献皆持肯定的观点。而1989年版《上林县志》则认为张鹏展担任的是汇溪书院(即县丞陈词所建的汇水书院)山长,并非澄江书院山长,其云:“清嘉庆九年(1804年),建澄江书院于县城;道光五年(1825年),建汇溪书院于三里城,县人张鹏展任山长。”[22]由于目前没有足够史料证据,此处争议俟考。

三、张鹏展出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的确切时间

排除了晚年归隐时期出任的可能性,那么张鹏展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又究竟为何时呢?据张鹏展《谷贻堂全集》卷一诗《自题蕉窗听雨小照》,其序云:“乙丑夏,忧居里门。丙寅春,汪首禾中丞延主秀峰讲院。堂后故种蕉数十本,风辰雨夕,诸生讲退,倚窗听芭蕉声,凄然不能自已,率成数韵。丐美君图之,书其时日,示诚感也”。[23]按,乙丑,即嘉庆十年(1805年),丙寅,即嘉庆十一年(1806年);汪首禾,即当时广西巡抚汪日章(?—1811年),字倬云,号首禾,晚号迟云,著有《书画借观录》。据此,嘉庆十年(1805年)夏,张鹏展因丁忧在籍,次年(1806年)春应广西巡抚汪日章聘请,始出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当然,有一个问题应当指出: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起复,称“丁忧”;张鹏展在丁忧期间出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是否符合礼制?嘉庆十三年九月,陕西道监察御史花杰上折,批评了在职官员丁忧期间滞留省会的违制现象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号03-1516-071档案:嘉庆十三年九月二十九日,掌陕西道监察御史花杰《奏为丁忧人员稽留省会干涉公事请旨严禁事》。。这说明该现象在当时官场中已相当普遍,嘉庆皇帝对此谕令严禁,但似乎并未进一步采取严厉惩罚举措:“壬辰(二十九日),严禁丁忧人员稽留省会。职官丁忧,例应回籍守制,而近日竟有夤缘督抚,借帮办事务为名,稽留本省、希冀该省有保奏机会。是以从御史花杰之请,令嗣后各省官员于艰后,即饬令将经手事务作速完竣,回籍守制。如延挨不行,交该督抚驱逐出省,倘再有不遵者,即行参奏”。[24]又,据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明清史料编号148502-001档案载:“嘉庆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奉上谕太仆寺少卿员缺,着张鹏展补授”。因此,当禁令下颁之时,张鹏展亦离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回京复职,十二月即获补授太仆寺少卿。

在桂林期间,张鹏展结识了李秉礼、李秉绶兄弟,与之诗文唱和频繁。李秉礼(1748—1830年),字敬之,号耕云、松甫、韦庐,又号七松老人,清代著名诗人,官刑部江苏司郎中,有《韦庐诗》内集、外集。李秉绶(1783—1842年),字佩之、芸甫,号竹坪、信天翁、环碧主人,清代著名画家兼诗人。嘉庆十一年(1806年)九月,张鹏展与李秉礼、李秉绶等雅集,作诗《丙寅九月廿一日李芸甫遥至笑阁赏菊时在坐李松甫、吴橡村、家东麓、王春城、万某并余七人以菊花须插满头归余得须字》《李松甫我园》[25]等。嘉庆十二年(1807年)四月,李秉绶重刻桂林南溪山刘仙像,张鹏展为其题叙,文刻于石像旁,今存。

张鹏展在桂林秀峰书院讲席三载,培养弟子无数。其中,最著名的是“两斋一庭”,即黄金声、韦天宝、黄暄,三人均为张鹏展主讲桂林秀峰书院时之及门弟子。“两斋”,即黄金声、韦天宝。黄金声,字和东,号认斋,广西上林人;韦天宝,字介圭,号纲斋,广西武缘(今武鸣)人。两人同登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韦天宝签分四川省巴县知县,赴任途中去世,其遗腹子韦丰华为晚清著名壮族诗人。黄金声签分浙江补金华县知县,任上清理积案,勤政为民,与儒生讲道谈艺,常至半夜始罢,并刊其师张鹏展道德文章,以训士俾人。“一庭”,即黄暄,字春庭,广西临桂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选庶吉士,嘉庆二十年(1815年)四月归班,后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较著名弟子有韦丰华、黎申产等。嘉庆十五年(1810年)乡试,三人同时中举,次年会试不第。时张鹏展方任山东省学政,招三人为幕友,协助处理政务,并参与编校《国朝山左诗续钞》,与“高密诗派”王宁延、宋绳先等诗人交往密切。偶得暇隙,则师友四人阐发义理,谈古论今,务求其是,以至于废寝忘食。黄金声将谈话内容记之简策,名曰《四照堂日录》。此后三人学养益加精邃,笃行践言,不稍隐饰。其他及门弟子诸如李维垿、罗连城等皆一时之名士,由于篇幅有限,兹不赘述。

此外,山东籍弟子亦不少,主要及门于张鹏展官山东期间,以杜受田、刘耀椿、余正酉等较为著名。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人,为张鹏展所取嘉庆十五年山东乡试举人。道光三年(1823年)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为山西学政。道光十五年(1835年)特召进京,直上书房,教授皇子读书,为咸丰皇帝之师。刘耀椿,字庄年,山东安丘县人,为张鹏展所取拔贡。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历官安庆知府、福建兴泉永道兼金厦兵备道,是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抗英将领,先后协同闽浙总督邓廷桢、颜伯焘筹防,对守卫厦门,抵抗英军侵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余正酉,字秋门,山东历城人,为张鹏展所取拔贡。曾协助其师张鹏展编校《国朝山左诗续钞》,其后又独立编辑《国朝山左诗汇钞》《国朝山左诗汇钞后集》。

总而言之,张鹏展晚年请假后主要居住上林留仙村平山草堂、清远楼,耽于著书立学的隐居生活,并没有出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之可能。黄金声、韦天宝、黄暄等成就杰出的弟子均及门于张鹏展中年时期,而非其晚年时期。同时张鹏展诗文别集《谷诒堂全集》又有其出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的确切记载。故经考辨后,笔者认为张鹏展出任桂林秀峰书院山长时间当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

猜你喜欢
秀峰张鹏嘉庆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components in ceramic raw materials based on the desktop LIBS analyzer
微信在小儿普外科护理单元管理中的应用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Competitive effect between roughness and mask pattern on charging phenomena during plasma etching
无 题
基于PLC控制的平移式自动门设计
扫帚维修公司董事长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废墟之舞等
嘉庆时期继德堂「小迷宫」陈设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