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脑电图对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

2020-12-01 05:01刘秀颖蓝瑞芳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11期
关键词:前额脑电图认知障碍

刘秀颖,蓝瑞芳

脑卒中是我国首位致残/致死类疾病[1],其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2],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认知障碍是急性脑卒中发生后常见临床表现,Qu 等[3]研究显示我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80.97%,其定义为卒中事件后6个月内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认知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痴呆的发生风险,甚至减少患者生存时间。有研究指出卒中后早期认知障碍是可逆的[4],因此探究早期可预测认知障碍的检测手段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定量脑电图作为脑部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检查手段,近来研究显示其可为卒中神经及功能预后提供独特的预测信息[5],但对于急性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探究了定量脑电图对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在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91例。纳入标准:具有典型急性卒中症状,经影像学证实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依从性好。排除标准:年龄<18岁,妊娠妇女,既往存在头部外伤或影响认知的疾病。根据卒中发生3个月后是否发生认知障碍分为认知障碍组和正常组。本研究已充分告知患者,并经过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认知功能检测

于患者卒中症状发生3 个月后由专人使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北京版)[6],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MoCA满分30分,分值越大表明患者认知功能越好,认知功能障碍定义为MoCA 评分<26 分,受教育年限<12 年者测试结果加1 以修正。

1.3 定量脑电图检测

于患者卒中后72 h 进行脑电图检测,使用NicOne 大脑监测系统(纳图斯医疗公司),采样频率500 Hz,使用头皮盘状电极采用国际10/20 系统放置,参考电极位于Fz 与Cz 间,所有患者均于安静、清醒、闭目状态测量20 min。使用脑电地形图频谱分析计算δ(0.98~3.91 Hz)、θ(4.39~7.32 Hz)、α(7.81~12.21 Hz)、β(12.70~29.79Hz)各频段相对功率值,同时计算α 与δ 功率比(alpha/delta power ratio,ADR)。全头部脑电图指标为所有电极的平均值,前额部脑电图指标为电极F3、F4、F7、F8 的平均值(考虑到前额部对于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且FP1 及FP2 易受眼睛活动的干扰),其他部位脑电图指标为除前额部脑电图指标使用电极外剩余电极的平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进行比较,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使用t检验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OC 曲线评估定量脑电图对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效能。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本研究患者失访4 例,卒中3 个月后发生认知障碍48例(25.13%),正常组及认知障碍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定量脑电图指标相对功率比较

正常组前额部、其他部位、全头部α相对功率均显著小于认知障碍组(t=3.080,2.651,12.891;P=0.002,0.009,0.000),正常组前额部DAR显著高于认知障碍组(t=11.533,P=0.000),见表2。

2.3 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前额部DAR 是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97,P=0.000),全头部α相对功率是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01,P=0.002),见表3。

2.4 前额部DAR与全头部α相对功率预测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诊断效能

单独应用前额部DAR与全头部α相对功率预测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AUC 面积为0.753、0.752,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799,联合预测显著优于单独预测(Z=1.971,1.993;P=0.048,0.046),且联合预测的敏感性显著优于单独预测(P<0.05),见图1,表4,表5。

表1 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2 2 组患者定量脑电图指标相对功率比较(±s)

表2 2 组患者定量脑电图指标相对功率比较(±s)

组别正常组认知障碍组t值P值例数139 48前额部δ 0.73±0.14 0.69±0.13 1.802 0.073 θ α β 0.27±0.11 0.25±0.12 1.016 0.311 0.17±0.07 0.21±0.08 3.080 0.002 0.13±0.05 0.14±0.04 1.397 0.164 DAR 11.37±3.84 5.48±2.73 11.533 0.000组别正常组认知障碍组t值P值其他部位全头部δ 0.52±0.09 0.53±0.10 0.612 0.541 θ α β θ α β 0.25±0.08 0.26±0.06 0.876 0.387 0.18±0.06 0.21±0.07 2.651 0.009 0.13±0.04 0.14±0.05 1.253 0.212 DAR 5.38±1.44 5.21±1.34 0.743 0.458 δ 0.51±0.11 0.53±0.04 1.829 0.069 0.23±0.08 0.19±0.05 1.011 0.313 0.19±0.04 0.31±0.06 12.891 0.000 0.11±0.04 0.08±0.03 1.819 0.070 DAR 4.38±1.37 4.57±1.43 0.802 0.424

3 讨论

由于卒中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往往具有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因此容易掩盖认知功能的障碍,从而发生漏诊并延误最佳治疗时机[7],因此许多患者只有当认知功能损害相当严重甚至达到血管性痴呆才就诊,这对于患者预后十分不利。定量脑电图可将常规脑电图的基本要素通过模型转化为各种量化参数[8],使结果更加客观,其能有效反映因脑血流下降造成的脑细胞代谢紊乱和神经元异常电活动[9],有研究证实其也具有判断卒中患者预后的价值[10]。此外定量脑电图检测方便、快捷,能够及时反映病情改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组与认知障碍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而正常组前额部、其他部位、全头部α相对功率均显著小于认知障碍组(P<0.05),正常组前额部DAR 显著高于认知障碍组(P<0.05),表明定量脑电图的改变与认知障碍的发生具有一定联系。有研究表明抑制血液循环后α 功率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β 功率及δ 功率表现为进行性下降[11]。此外当脑血流低于35 mL(/100 g·min),可发生快节律β缺失,进一步则会出现θ节律;当脑血流低于18 mL(/100 g·min),δ节律出现;当脑血流低于10 mL(/100 g·min),脑电图表现为全面抑制[12]。这表明定量脑电图可有效反映脑血流改变,而认知功能作为大脑的主要功能与脑血流存在显著联系[13]。

图1 前额部DAR 与全头部α相对功率预测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ROC 曲线

表4 前额部DAR 与全头部α相对功率预测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AUC

表5 前额部DAR与全头部α相对功率预测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诊断效能(%)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额部DAR是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全头部α相对功率是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研究显示定量脑电图不仅在卒中诊断等方面有重要价值,也与卒中预后具有一定联系[14]。Cuspineda等[15]研究显示卒中急性期δ绝对功率对于卒中后3个月内的预后具有显著预测效能。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联合应用前额部DAR与全头部α相对功率预测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AUC 面积为0.799,诊断效能及敏感性显著优于单独诊断,这与Schleiger 等[16]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前额部DAR>9.110且全头部α相对功率<0.297的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较高,需进行提前干预以改善预后。Gollwitzer 等[17]研究证实α功率改变是脑细胞损伤的特点,Finnigan 等[18]研究也证实DAR 是区分卒中患者最佳的脑电指标。此外定量脑电图的形态、波幅及频率的改变也与脑缺血程度密切相关,与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相比,脑电图对缺血性损伤更为敏感,这是由于脑电图在脑血流阻断或降低数秒后即可发生改变,早于脑组织形态学变化[19]。

综上所述,定量脑电图前额部DAR 与全头部α相对功率对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利于指导治疗并且改善患者治疗后认知情况。

猜你喜欢
前额脑电图认知障碍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脑电图检查的到底是什么
关爱父母,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症
MPTP诱导树鼩帕金森病模型的脑电图描记与分析
睡眠剥夺在癫痫患儿视频脑电图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慢性心力衰竭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秋日的困惑
利培酮与氯氮平对脑电图影响的对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