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素材备考策略

2020-12-01 11:06韩延明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

韩延明

近年有一句火爆的流行语:得语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语文。的确,60分的高考作文,堪称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为文亦如为人,外表的光鲜固然不可忽视,但尤为重要的则是内在的丰盈之美。具体说来,高考作文要素材充盈,新颖别致,凸显“猪肚”般的厚实,“凤头”“豹尾”般的华美。所以,2021年高考作文的备考,建议在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上多管齐下,全方位发力,以新颖、鲜活、丰富的内容,赢得青睐,获得满意的分数。

一、拓宽视听渠道,博览多采。人所共知,成功的高考作文离不开素材的支撑。那么,如何获取素材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通过不同的渠道,利用多种感官,去发现,去搜集,世间万象,皆可写入文中。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首先,从教材中获取经典素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熟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不仅仅限于语文教材,政治、历史、地理等教材中,都有大量的名人轶事、生活趣闻,古典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是高考作文素材的“天然粮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篇《离骚》,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囊括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胸襟抱负、忠贞节操、顾全大局、宽容大度、知错就改等众多主题意蕴,信手拈来,都是绝佳的素材。曾经的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的素材和形式就来自于中学教材中的著名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作者运用“旧瓶装新酒”的手法,古为今用,翻出新意,刻画了一个学成之后不贪图享受、立志支援大西北建设的热血青年形象,立意高远,构思新巧,令人拍案叫绝,广为传颂。

其次,从名著中挖掘文学素材。中外名著俯拾皆是,文学大家为我们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形象,描写了一个个撼人心魄、催人警醒的故事。这些人物和故事,启人心智,深入人心,成为文学宝典,被人们津津乐道。备考时要利用好这一资源,将它们借用过来,巧妙移植到高考作文中。这样,说理,肯定让人折服;叙述,一定妙趣横生。对于文学名著中素材的搜集整理,按照不同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人物篇、故事篇、语言篇、性格品质篇和精彩语段篇等。一“篇”之中,又可以细化为若干类,如“人物篇”又可以分为经历、成就、精神、言论、诗句类等。运用时,可以根据主题方向,对相关素材或进行“缩写”,用作議论文的论据;或进行“改写”“续写”,写成故事新编……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取材于三国故事,作者用纯熟的古白话写关羽败走麦城,兵败遭擒,他的坐骑赤兔马被孙权赐予马忠。赤兔马忠信于关羽,不愿为马忠效劳,绝食数日,以死相报,凸显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无论故事情节还是语言表达,都与名著一脉相承。

再次,从生活中积累热点素材。时代活水浪花飞溅,社会热点吸引眼球。生活中的热点、焦点事件映射时代脉搏,体现时代动向,彰显时代潮流。在高考作文备考时要关注并运用热点、焦点,这样,不仅能促使自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体现责任与担当,更能为文章增添看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生活这部无字之书,永远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意趣,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都可以成为绝好的写作素材。备考时要扩大视野,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浏览网页,关注时新素材,如新冠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收官、“天问一号”升空、全国两会解读、南方洪水来袭、黄金价格上涨、国际进博会举办、人类大脑芯片植入、东非蝗灾肆虐、巴西神秘病毒、澳大利亚大火等。运用时新的热点素材,内容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彰显博大胸襟与长远眼光,足以显示自己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与思考,可以大大提升文章的看点和品位。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围绕“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结合近年来高考作文的高频主题,瞄准高考风向标,有针对性地做好定点素材的搜集,如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以此提高备考的效度和精准度。

二、依据主题取向,合理归类。通过各种渠道,可以搜集大量的作文素材。这些海量的素材堆积在一起,庞杂而没有头绪,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这正如我国著名文学大师秦牧所言:“仓库里有丰富的物质,但乱七八糟,堆得连门也塞住了,怎么用呢?”(《艺海拾贝》)所以,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之后,接下来要根据高考作文常见的不同话题,将这些素材分类整理,可以详细划分为爱国篇、理想篇、青春篇、励志篇、毅力篇、惜时篇、勤奋篇、奋斗篇、创新篇、友情篇、亲情篇、合作篇、诚信篇、环保篇、情趣篇、责任篇、学习篇、钻研篇、劳动篇、勤俭篇、谦虚篇等。每一“篇”之下再细分为名言类、人物类和事例类。名言类又可细分为古人古语、今人今语、格言、谚语等;人物类按照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成果再分为政治类、军事类、经济类、科技类、教育类、医疗类、农业类等;事例类按照时代和性质又可细分为古代类、现代类、当代类、时新类等。如此层层划分,把日常积累的素材有序整合在一起,装订成册,再列出目录,这样就犹如一部工具书,写作时无论遇到哪一类话题,都可以通过快速检索,在里面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从而极大地提高写作效率和表达的准确度。

当然,素材的分类整理除了上述按关键词划分外,也可以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如记叙类、描写类、议论类、抒情类、说明类等。无论怎样分类,乍看,都貌似很繁琐,很费时,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费力在前,省事在后,当写作时不费吹灰之力信手拈来,一定受益无穷。而且,养成准确分类的习惯,也有助于培养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三、善于去粗取精,求新求异。历史长河,浪花飞溅,名人轶事,恒河沙数;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时新热点,层出不穷。这些数不胜数的人和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绝佳素材。然而,如果我们不加甄别和筛选全盘“拿来”,无疑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而且,大千世界,泥沙俱下,众多的人、事中,不可避免夹杂着一些低级、庸俗等糟粕,这些东西必须予以剔除,不能让它们在作文中现身。所以,面对纷繁复杂的素材,我们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真善美,识别假丑恶,用唯精、唯新、唯美的标准严把素材关,为写作筛选和储备精美的原材料,就像美国诗人柯勒律治谈读书时所说的那样:“像石床的矿工一样,把‘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

在搜集素材时,可以先统统“拿来”,然后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则认真“过滤”,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遠离亦步亦趋的“复印”和“克隆”,让素材以全新的面貌亮相,吸引读者的眼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震撼力。一是避免在死人堆里搬救兵,动辄屈原投江,苏武牧羊,韩信受辱,孔融让梨,一味拿古人说事,难免使文章显得古板而没有血色,不接地气,缺乏现代生活气息。二是在当代生活中挖掘鲜活素材,特别关注热点人物和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为写作积蓄新鲜的“源头活水”。人物如袁隆平专注于田畴,梦想在禾下乘凉,让全世界人远离饥饿,“海水稻”试种成功;黄旭华沉潜三十年,为中华铸重剑,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歌唱家韩红亲自将爱心慈善基金会捐赠的60台救护车车队风驰电掣地开进雷神山,千金散尽,只愿平安,“雷霆救急”感动国人;陈德启在戈壁滩上建起10万亩有机葡萄生态园,戈壁变绿地,演绎“红酒传奇”,多次斩获国际大奖……事件如福建省泉州市欣佳酒店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违规建筑,轰然坍塌;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开启了我国火星探测新旅程;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投入使用;香港维护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国际人士积极评价;非洲许多地区遭遇蝗虫灾害,灾情蔓延到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国派出大量专家赴巴帮助当地消灭虫害;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院士“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江西男子张玉环遭羁押近27年,近日宣判无罪,拟提700万元国家赔偿……三是学会素材的“翻新”,即将人们熟知的素材翻出新意。在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及影视作品中,不乏妇孺皆知的人物和故事。这些材料常常频繁地出现在考生笔下,成为高考作文素材中的“大众情人”,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素材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击节赞叹。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前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历史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新”的典范。高考优秀作文《三个和尚新传》《阿Q新传》《魏延的控诉》《“草船借箭”三解》等,都取材于名作,活化出新意,是“旧瓶装新酒”的成功范本。

四、精心裁剪布局,巧妙整合。写作一篇成功的高考作文,就像烹饪美味佳肴,积累素材是为写作准备足够多的“食材”。而如何从颜色、形状、风味等方面巧妙搭配,烹制成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则取决于“食材”的运用手段了。同样,如何使用写作素材是一门技巧,是衡量作文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尺之一。第一,巧妙组合。在一篇千字之内的高考作文中,可以运用的素材是有限的。这些限量的素材应包含古今中外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物,或长短交错,富于变化;或形成排比,增强气势;或雅俗相间,理趣共生……第二,详略有致。要善于围绕主题表达的需要、结合篇幅的限制对素材进行合理取舍,详略有变。对表现力强、新颖别致的素材作较详细地引述,使之成为点例,以此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对经典素材可以取其精华,高度压缩,数例并举,形成铺排,增添文采,成为面例。如此点面结合,既节省了笔墨,又增大了容量,增强论证力度,可谓一箭三雕。第三,善于包装素材。高考作文虽不同于文学作品刻意追求艺术之美,但在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里提出了“有文采”的要求。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对原汁原味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巧施粉黛,合理装扮,使之清新妩媚,亮丽动人,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享受,透过优美的文字明辨道理,开启心智,愉悦性情。如优秀作文《笑对人生》中的一段:

雨滴渐落,薄衣已湿;草鞋易破,路途遥远。面对生活的艰辛,仕途的失意,苏轼苦中作乐:在他眼里,静听雨声,缓步慢行,是一种安谧的享受;竹杖芒鞋,削落官职,是一种卸下负担的轻松;阴晴圆缺,悲欢离合,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苏轼其人其事,历史文献多有记载。如果原封不动地将其用于作文之中,未为不可。但作者没有直接拿来,而是进行了包装:在引用素材时,将人们熟悉的苏轼怀才不遇、然而乐观向上的形象描摹得生动而富有诗意,优美而饱含哲理。句式整饬,平仄相间,铺排渲染,一气呵成。读之抑扬顿挫,听之悦耳婉转。包装后的素材与文献记载的客观史实相比,文学意味更浓,更养眼,这样的文章怎能不得高分?

五、增强表达效果,对比映衬。古人云:“无反则正不显。”的确,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的差异。写作高考作文要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即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素材加以对照比较。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通过对比,可以使真愈真,善愈善,美愈美,从而增强表达效果,深刻揭示真理,凸显自己的观点,突出文章的主题。如高考满分作文《轻松起跑》片段:

贝多芬远离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中尽情徜徉;居里夫人抛弃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里尽情跋涉;陶渊明忘却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上悠然采撷……他们畅游人生,尽嗅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蜷缩在一层层套子间,葛朗台深陷于金钱的泥淖中,华融原董事长赖小民跌落于膨胀的贪念里……他们背负沉重的名缰利锁,无缘欣赏生活的美好,错失了人生的旖旎风光。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通过古今中外正反两组人物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给读者以振聋发聩的警醒:远离贪念和欲望,抛却功利之心,忘却世间的丑恶,轻松享受美好的人生。能取得这样超常的表达效果,完全得益于正反素材的对比映衬。

高考作文备考,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不可小觑,它们是文章的血和肉。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我们要擦亮慧眼,关注时事,全方位搜集时新的、别样的、含金量高的热点、焦点素材,并着力提升驾驭素材的能力,“厚积”“薄发”,“厚积”“巧发”。唯有如此,作文备考才是高效的,写出的文章才能高人一筹,技压群芳。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5年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和备考建议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