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代姑姑冠的形态类型与文化内涵

2020-12-02 08:43田泽君
中国宝玉石 2020年5期
关键词:蒙古族姑姑妇女

田泽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北京 100083

前言

人的头部位于身体的制高点,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古人设计出冠帽来保护头部。随着历史朝代的变迁,冠帽的功能也不断演化和丰富,由最初的实用物品逐渐转化为一种装饰和身份象征。装饰华丽的冠帽常被古代贵族用来彰显社会地位与财富,例如秦汉的黄金步摇头冠、隋唐的花冠、宋代的王母仙人龙凤冠、明代的龙凤冠以及清代的礼帽凤冠等。这些贵族冠帽的形状和纹样设计,通常与花鸟鱼虫和神仙瑞兽密切相关。

在历朝的贵族冠帽中,元代贵族女性的姑姑冠在形态和装饰设计方面独树一帜,其独特的筒状造型和用于表面装饰的珍宝(如珍珠、玉石、金银器、羽毛等),与其它朝代的冠帽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元代姑姑冠的研究多集中于姑姑冠服饰文化[1-3]和形制特征[4,5]等方面,而针对姑姑冠形态类型和文化内涵的研究仍不够充分。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元代姑姑冠的形态类型和文化内涵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 姑姑冠的基本特征

1.1 姑姑冠名称的由来

元代贵族女性头上饰有珍珠或珠宝的圆筒状冠帽被称为“姑姑冠”。其中“姑姑”一词乃音译,蒙古语为kökü[6],通常又可写作“罟罟”、“固姑”、“罟故”和“古库勒”等[7]。据考证,“姑姑冠”在《元朝秘史》蒙古原文音译为“孛黑塔”,“孛黑塔”一词又出自于波斯语baghtaq[8],见于斯坦因格斯《波英辞典》第193页,通常指已婚妇女的一种冠饰[9-12]。柏郎嘉宾(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是第一个到达蒙古宫廷的欧洲人,在他的《柏朗嘉宾蒙古行纪》中,“姑姑冠”被写作“boghta”[13]。至今,姑姑冠仍有较多不同的写法,据贾玺增[7]和芳龄贵[10],所有写法可能起源于蒙古语中keke之转音kökü,代表“美丽”和“装饰”之意,或者可能由蒙古语kukue音译而来,代表“毛发之装饰”和“头饰”。

1.2 姑姑冠的结构及材料工艺

蒙古贵族妇女的姑姑冠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14],妇女们必须根据自身相应的身份等级来佩戴姑姑冠,不得僭越。在古籍记载和元代皇妃画像中(图1),姑姑冠的整体造型结构呈圆筒状,形似花瓶,冠细而高,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顶部常缀以珍珠、玉石、金银器、羽毛之类的饰物;中部为上宽下窄的圆筒形;下部是冠筒底沿,与头部相连。公元1221年左右,李志常编写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妇人冠以桦木,高二尺许,往往以皂褐笼之,富者以红绡,其末如鹅鸭,名曰故故,大忌人触,出入庐帐须低回”[6]。另外,南宋使者赵珙在《蒙鞑备录》也曾记录:“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红青绒饰之”[15]。姑姑冠实物高约30厘米到40厘米不等,高度的差异反映了元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例如《析津志辑佚·风俗》中记载:“上大等,次中,次小”[16]。姑姑冠的制作材料有铁丝、桦木、皮革、绢绒、硬纸、金箔和野鸡羽毛等,其制作过程是先将铁丝与桦木做成骨架,骨架外用绒、纸、皮、绢等裱糊,表面坠饰珠翠金箔,冠顶饰以珍珠、玉石、金银器、羽毛等珍宝,具体饰物的使用则取决于佩戴者的身份和喜好。

早期的姑姑冠是由兜帽、帔、展筒、翎管、饰羽及翎羽等部分构成(图2-a)。蒙古族统治者以草原为政治中心,草原风沙较多,因此早期的姑姑冠在中部设计有兜帽,兜帽能起到防风沙的作用。忽必烈建立了元代后,统治者政治中心开始南移,随着室内生活的增加,姑姑冠的兜帽设计逐渐消失,翎管与翎羽也不再使用。后期的姑姑冠开始在冠顶饰以较短的“朵朵翎”(图2-b)。此外,珍珠、琥珀、绿松石等贵重宝石也开始被大量用于装饰姑姑冠。意大利方济会传教士鄂多立克曾在《鄂多立克东游录》中描述姑姑冠:“已婚者头上戴着状似人腿的东西,……整个腿缀有大珠,因此若全世界有精美大珠,那准能在那些妇女的头饰上找到”[15]。由此可见,元代的姑姑冠极致奢华。

图2 姑姑冠结构示意图Fig.2 Schematic diagrams showing boghta structures

2 姑姑冠的形态类型

本文结合多个博物馆藏和私人收藏的元代姑姑冠文物,根据它们的宏观形态特征与差异,将其分为三种主要形态类型:“Y”形冠顶姑姑冠、椭圆形冠顶姑姑冠和方形冠顶姑姑冠。

2.1 “Y”形冠顶姑姑冠

“Y”形冠顶姑姑冠形似英文大写字母“Y”,例如现今藏于内蒙古博物院的“Y”形元代姑姑冠(图3)。此类姑姑冠采用了无兜帽设计,整体形制精巧,装饰精美,主次分明,姑姑冠顶部为向两侧展开的“Y”字形,冠体内胎由桦树皮笼骨制成,并裱糊以织金锦。织金锦是织入金线显花的丝织品,是元代重要的丝绸品种之一,它在元人的文献中又分成两大类,即纳石失和金段子[11]。《马可波罗行纪》中也曾记载“报达城纺织丝绸金锦,种类甚多,是为纳石失”[19]。第二种是金段子,《事林广记》中记载“纳阇赤九匹、金段子四十五匹”[19]。织金锦的加工工艺大致分片金和捻金两类,片金(纳石失)就是将薄金片切成极窄的片条织入锦中;捻金(金段子)就是把金薄片缠于线上捻成金线,用以织金。织金锦的纹样是一种以对角线为轴的四瓣对称的花朵纹样,纹样呈现重复的二方连续排列组合特征,排列具有一定的韵律性和节奏感,这样的图案组合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元代的抽象文化,类似的纹样设计和组合方式也常见于现代服装与首饰中。除了大量运用织金锦外,此类姑姑冠在冠体中部饰以精美的金属坠饰,中间镶嵌多颗绿松石(图3)[11],十分奢华精美。

图3 内蒙古博物院馆藏“Y”形冠顶姑姑冠Fig.3 The boghta with a Y-shaped crown at Inner Mongolia Museum

2.2 椭圆形冠顶姑姑冠

第二种为具椭圆形冠顶的姑姑冠,中国现存的元代姑姑冠也多以椭圆形冠顶为主,例如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的“黄金·丝绸·青花瓷—马可·波罗时代艺术展览”[7]上展出了一件元代椭圆形冠顶姑姑冠(图4)。该冠高38厘米,冠体内胎由树皮制成,并裱糊织锦,圆柱形冠筒与半球形盔帽相连,连接处缀有三朵麻布制成的饰花,正前方垂挂水晶柱,盔帽的中央为菱纹图案和四瓣团花图案的金属片状饰物,冠顶两侧各有一翅膀状垂耳,精致大方。此椭圆形冠顶姑姑冠也是现存姑姑冠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具有重要的文物科研价值。

图4 私人收藏椭圆形冠顶姑姑冠Fig.4 The boghta with an elliptical crown; Private Collection

2.3 方形冠顶姑姑冠

第三种为方形冠顶姑姑冠,例如现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内的织金锦姑姑冠(图5)。此姑姑冠整体线条硬朗,冠顶略有残损,但是棱角分明,形态规整,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此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方形冠顶姑姑冠最大的特点是大量使用了织金锦,并采用了兜帽设计,冠披(姑姑冠的中部兜帽)及内部顶套基本完整,冠披正前方饰以一组小珍珠菱形坠饰。

图5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方形冠顶姑姑冠Fig.5 The boghta with a square-shaped crown; China Silk Museum

3 姑姑冠的文化内涵

3.1 政治文化

元代的前身是日趋强大的蒙古帝国,元代统治者东征西伐,先后消灭了西夏国、金国、南宋国后统一中国,于13世纪建立了国土领域横跨欧亚大陆的元代帝国。蒙元时期的政治结构前后不同,政治权力分布与政治冲突的性质也先后有异。蒙古帝国以草原为政治重心,汉地不过为其殖民地。忽必烈建立元代后,政治重心逐渐南移,汉人的政治地位逐渐上升,但仍无法改变元代政权的特质。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以往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后,都尝试将本国的文化与中原文化兼容并包,而元代并非如此。萧启庆在《内北国而外中国:元代的族群政策与族群关系》[22]中指出,元代族群政策之宗旨不在于追求各个族群的和谐与统合,而是使用压迫性政治手段,对被征服民族实行压制与分化,不仅废除了科举制度,更是将国人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中亚各族人、西夏人、维吾尔人),第三等是汉人(指原金统治下的各族人,包括汉族、女真、契丹、勸海等),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境内的各族人)。此外,统治者对汉人的衣冠服饰还有所要求,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姑姑冠成为了元代贵族妇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统治者甚至把姑姑冠作为赏赐赐予臣眷以显示皇恩浩荡,可见姑姑冠亦是统治者政治投机的手段之一。

元代崇尚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是夫权至上的社会。方龄贵《罟罟考述》[10]里认为姑姑冠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纪念战功,蒙古人允许其妻子戴一肘尺(二十四指节为一肘,等于17~21英尺)或一肘尺以上的高冠,但又害怕妇女因而夸功,便在其冠顶置以脚形物,用于提示妇女获胜是因为其夫。鄂多立克也在其《鄂多立克东游录》中提到,“当大汗登上宝座时,皇后坐在他的左手,矮一级坐着他的另两个妃子,而在阶级的最底层,立着他宫室中所有其他妇女。已婚者头上戴着状似人腿的东西……”[9],女性冠顶上的“靴形”象征元代的夫权至上,元代已婚妇女以夫为尊,例如柏郎嘉宾在《柏朗嘉宾蒙古行纪》中写道“不戴这种头饰时,她们从来不走到男人们面前去”[23]。因此,姑姑冠从侧面反映出了蒙元时期夫权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

3.2 地域环境与生活习俗

元代蒙古族的生活环境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草原风沙大,生活环境恶劣,早期的姑姑冠在中部设计有兜帽,兜帽能起到防风沙的作用,“这种头饰缝在一顶帽子上,这顶帽子下垂至肩”[5]。例如元代名画《胡瓌番骑图卷》中,描绘有蒙古贵族出行狩猎的情景,其中两名贵族妇女的头饰便可以证实姑姑冠的兜帽设计(图6)。蒙古族入主中原后,政治中心逐渐南移,风沙减少,姑姑冠的兜帽设计逐渐消失,表面的装饰物开始增加。蒙古族以游牧狩猎为生,崇尚草原文化,而草原文化中抢婚风俗尤为盛行。姑姑冠在蒙古族中是区分未婚妇女和已婚妇女的重要标识。元代未婚少女们同青年男子们一样,常驰骋于马背之上,且女性服饰与男性差异较小,“无论是男是女,他们的服装都根据同一样式而裁缝……”[5],所以蒙古族女子头戴高耸的冠饰,可以增加辨识度,从而避免已婚女性被不知情的人抢婚。不仅如此,游牧民族不论男女都痴迷剃发结辫,元代女子剃发结辫更适于佩戴姑姑冠,她们通常使用下巴处的带子系住姑姑冠,将其牢牢固定在头顶[5]。

图6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胡瓌番骑图卷》局部Fig.6 A painting at the Palace Museum, Beijing showing Hu Gui on a hunting trip (part)

3.3 宗教信仰

姑姑冠的最初形成与蒙古族信仰的萨满教有关。萨满教源自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和巫术,是一种崇拜自然、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萨满教的影响几乎遍及世界[25]。蒙古族信仰长生天,认为宇宙万物皆起源于长生天,是主宰万物之神,而萨满教中最重要的神即是天神。受到萨满教的影响,姑姑冠高高的冠筒形制重在表达其与天地宇宙之间的联系,冠筒越高则距离天神越近。此外,蒙古族人认为触摸姑姑冠是亵渎神灵[15],姑姑冠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李志长也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提及姑姑冠“大忌人触”[26]。

图7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皇后画像Fig.7 Portraits of Mongol empresses of Yuan dynasty at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3.4 独特的审美趣味

蒙古族谚语说“二人行,长者为上;一人行,冠帽为上”,蒙古族女性对头部装饰的重视与蒙古人对头顶苍穹的敬重一脉相承[27]。姑姑冠能够展现蒙古贵族女性的审美情趣,因为蒙古妇女尤其注重冠帽的款式造型、材质饰品和装饰艺术。一位西方传教士克拉维约在看到蒙古大汗夫人(帖木儿)的头饰后,这样记述道[28]:“她面罩白色薄纱,头髻高耸,颇类头顶盔盖,发际有珠花宝石等首饰,髻旁插有金饰为一象形,其上亦镶有大粒珍珠。另有红宝石三块镶于象上,宝石之巨大,约有二指长,发际尚插有鸟羽一枚”,可见极为华丽。从元代答己和答里也忒迷失皇后画像中姑姑冠的装饰设计(图7)中,同样可见姑姑冠的华丽,以及其上的装饰物以大为美。元代蒙古贵族女性姑姑冠上的装饰物以大为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元代蒙古族妇女大多身材魁梧[15],脸面宽,颧骨突,眼睛细长,鼻头宽(图7),然而元代的审美观念却是女子鼻子越小越美丽。蒙古族妇女在姑姑冠两侧多使用较大的珍珠作为装饰,可以起到遮住并修饰两侧面颊的作用[15],从而使鼻子显得更加娇小,符合元代审美要求。此外,高耸的姑姑冠还可以增加其高大感,拉长视觉效果。总之,姑姑冠的作用类似于现代的高跟鞋,能对元代贵族妇女的身材和面貌的视觉效果起到显著的修饰作用。

4 结论

姑姑冠是元代贵族女性特有的冠饰,形态独特,总体呈现出顶宽腰细底宽的形态特征,依整体形态可分为“Y”形、椭圆顶形和方顶形姑姑冠三种类型。姑姑冠个体较大,这不仅使姑姑冠具有较强的视觉体验,也增加了庄严与神圣感。姑姑冠作为蒙古族物质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理念与精华。蒙古贵族妇女的姑姑冠由最初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进而演变为已婚妇女的标志,再到成为贵族妇女的身份象征,反映出其所承载的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它随着蒙古帝国的建立而兴盛,伴随着元代的灭亡而衰落,但作为蒙古族重要服饰的一部分一直传承至今。姑姑冠是元蒙古族女性特有的头饰文化符号,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别具一格的材质选择,富有特色的装饰手法,精湛的加工工艺,特别是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等,作为可借鉴和采用的设计语言对当今服装和首饰设计师等从业人员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对姑姑冠的研究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现今相关设计的思考与探索。

猜你喜欢
蒙古族姑姑妇女
漳浦县妇联走访慰问“两癌”贫困妇女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当代妇女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姑姑出嫁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