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迷失与重构:以镜像阶段理论解读美剧《杀死伊芙(Killing Eve)》中女性人物

2020-12-02 07:46马悦琪
北方文学 2020年21期

马悦琪

摘 要:镜像阶段理论由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描述了婴儿在成长中自我认知的过程。镜像阶段不仅适用于描述人类在婴儿时期的自我认知状态,甚至可以推及人类作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视角下,分析美剧《杀死伊芙(Killing Eve)》中两位主要女性人物伊芙(Eve)和薇拉内尔(Villanelle)内在自我的迷失、认知与重构。

关键词:镜像阶段理论;迷失与重构;杀死伊芙

一、引言

美剧《杀死伊芙(Killing Eve)》于2018年4月在美国首播,至今已播出至第三季。该剧自上映以来就获得了高度关注和主流奖项的肯定。《时代》杂志将《杀死伊芙》选为年度最佳剧集,杂志主笔表示“剧中角色是多维但不完整的,而她们之间的相互迷恋是由每个女人都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质所激发”。该剧获得若干影视剧大奖提名,两位女演员分别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2019)和艾美奖最佳女配角(2019)。

该剧是近年来热度非常高的表现女性主义的影视作品,剧情的推动主要通过两位女主角之间的交锋来推动剧情走向,其特工片的背景设定以及两位女主角之间的化学反应给观众提供了悬疑刺激的观看体验。从心理学层面来看,两位女主角内在自我的迷失与重构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内在动力。下文将从镜像阶段理论视角下对美剧《杀死伊芙(Killing Eve)》中的两位女主角,伊芙(Eve)和薇拉内尔(Villanelle)进行分析。

二、镜像阶段理论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1936年,拉康首次发表了《镜像阶段》(The Looking-glass phase),描述了婴儿时期自我身份确认之初的心理状况。从出生到6个月左右,处于前镜像阶段的婴儿对自己的身体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识,只能够感知到一些零散的身体片段。从6个月到18个月期间,婴儿就开始辨认出镜子里的自己的完整形象。在这个自我认出的瞬间大约也经历了三个步骤:最先婴儿与大人同时出现在镜前,这时婴儿对镜像与自己、对自己的镜像与大人的镜像还不能区分;稍后可以区别镜像与自己的身体;最后觉察出镜像是自己的,并不断为这一发现而欢喜[1]。

据拉康的理论,镜像阶段不仅适用于描述人类婴儿时期的自我认知状态,甚至可以推及人类作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当个体处于前镜像阶段,对自我的认知是混沌的、零散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对自己的身体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识,即并没有完整地在意识中构建对自我的认知;当个体进入镜像阶段,个体与他者产生交集,他者相当于一面镜子,对个体的形象进行反馈。从他者的目光或社会语言的反馈中,个体看到了他者眼中的形象,并辨认出这是自我形象的一种反射。个体通过认同他者眼中的自我,使意识中的自我形象更加完整,如同婴儿在镜子面前认出这是自己的形象。

社会中的个体,无法在孤立状态下获得对自我的完整认知,总是通过认同他者所反射的自我,进一步完善对自我的认知。因此,个体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他者的反馈中。吴琼(2011)说:“在镜像认同中获得的所谓同一性根本上是一种‘误认。所谓‘误认,就是把本来属于想象的东西当作是真实的,把本来属于他者的属性当作是自己的,把本来属于外在的形式当作是内在的”[2]。即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内在的自我也在不断地演化更新,对自我的认知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但在他者的目光中,个体看到了他者想象中的自我的形象,并因发现自我而欣喜,但这一形象是想象中的真实自我,是对真实自我的一种误认。

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在他者的目光中寻找自我的形象和反馈,认知为内在的自己,并在这一认知上,形成对自我的构建。个体认同并满足于这一误认的形象,但实际上,存在于他者想象中的个体形象与个体的真正内在有可能并不匹配,会对自我认知和自我构建造成极大困扰。因为个体认同的始终不是真正的内在,而是一个他者想象中的形象。当个体意识到两者的不一致,就会导致自我认知的破裂。这时,个体对自我的意识再次变成片面的、不完整的,促进个体再次寻找真实的内在。

三、《杀死伊芙(Killing Eve)》中女性角色的自我迷失与重构

在美剧《杀死伊芙(Killing Eve)》中,两位女主角伊芙(Eve)和薇拉内尔(Villanelle)在彼此的目光中,不断上演自我的迷失和重构。

从该剧的第一季开始,伊芙(Eve)和薇拉内尔(Villanelle)就面临着真实的内在自我与他者眼中外在形象的冲突。伊芙(Eve)是英国军情五处办公室人员,向往刺激的特工生活,无聊的办公室工作并不能满足她。但不论是她的丈夫还是同事都认为她应该做好分内的工作,对平静的生活感到满意。薇拉内尔(Villanelle)是杀手组织的女杀手,她的上线需要她万无一失地完成每次刺杀活动,但她从不满足于普普通通地完成任务,而是把每次暗杀当作一个游戏,花样百出地杀掉她的目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角度来看,两个女主角在当时的自我认知和他者期待中的形象并不匹配,即真实内在与他人期待地形象不一致,对自我的认知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当薇拉内尔(Villanelle)具有个人特色的杀人手法引起伊芙(Eve)的注意后,两人成为出现在对方生命中新的他者,为彼此探索真实内在自我提供了新的目光。

接着,两位女主角的人生产生交集,她們认为在彼此目光中看到了一个形象,并且这个形象是她们期待在他人目光中出现的形象。在整部剧中,伊芙(Eve)在抓捕薇拉内尔(Villanelle)和被其追杀的过程中,卷入了真正的危机中,打破了平静的生活,极大地满足了自己追求刺激和危险的欲望。她开始想象自己是薇拉内尔(Villanelle),推测她会如何行动、思考;而薇拉内尔(Villanelle)认为在伊芙(Eve)眼中可以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在。在剧中,薇拉内尔(Villanelle)甚至开始模仿与向往伊芙(Eve)的生活方式。至此,两人对彼此的情感从杀手与目标,变成了致命吸引的灵魂伴侣。

伊芙(Eve)和薇拉内尔(Villanelle)作为彼此非常重要的他者,对方目光中的形象虽然是自己期待的,但并不是真实的内在自我,这进一步促使两人对自我认知进行重构。当剧情发展到第二季后期,伊芙(Eve)开始认可自己的新形象,接受充满危险和刺激的生活。她以为自己或许就是薇拉内尔(Villanelle)目光中那个冷酷嗜血的人。但伊芙(Eve)随后发现,这个形象是薇拉内尔(Villanelle)对她的想象与期待,而并不是她的真实内在。她认为薇拉内尔(Villanelle)对她进行了误导,拒绝认同这一认知。于是发生了第二季结尾时,伊芙(Eve)清醒过来,拒绝与薇拉内尔(Villanelle)私奔,气愤的薇拉内尔(Villanelle)一枪击倒伊芙(Eve)。两人在第三季中,因为察觉到自我认知的误认,开始对真实内在进行重新构建。

四、结语

美剧《杀死伊芙(Killing Eve)》是一部剧情丰富、情节紧张的热播剧,通过两位女主角的视角,讲述杀手与目标之间的纠缠与爱恨。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入手,分析两位女主角对真实内在的自我迷失、认知与重构。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拉康的理论,个体必将在他者的目光中寻找自我,而他者提供的只是对个体形象的一种想象,所以在想象和外在期待的形象中,如何找寻并构建个体的真实内在,仍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拉康.拉康选集(精)[M].上海:上海三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89–96.

[2]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