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炫彩,作文生辉

2020-12-02 07:46李弗不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0年10期
关键词:槐树块钱包子

李弗不

导语

比喻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把笼统、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具体、形象的东西。古人写文章喜欢用比喻,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把抽象的“愁”,形象化为“春水”,绵延不绝,具体可感;又如荀子的《劝学》,通篇用20个比喻,把要学习的抽象道理,论述得形象、生动。

总之,无论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还是进行说明或讲道理,都可以运用比喻手法。比喻不仅可使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还可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化繁为简,将深奥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呈现出来。

故此,比喻是一种绝佳的构文、作文法,它好用、实用,人人皆可用之。

时文引路

趣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孙立平

话说笔者有一次去外地出差,听说当地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包子铺,就去那里吃包子。吃着吃着,笔者就联想到现在人们讨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笔者看到:很多包子做出来了,但是卖不出去(通常说的内需不足或产能过剩)。此时,店家就从需求侧做文章,大力叫卖,吸引人们买包子。但从效果看,人们买包子还是不踊跃,这意味着在需求侧做文章的空间已经不大。

于是,店家把目光转到了供给侧。原来,包子做得有问题,好吃的包子有限,无法下咽的包子却做了一堆。这样,新的思路就有了:多做好吃的包子,少做或不做无法下咽的包子(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新兴产业,提供适销对路产品,去库存,消灭过剩的产能)。

这个思路对不对呢?当然对。但没想到的是,大量好吃的包子做出来了,结果销量还是没增加多少,很多人还是不买包子,而是弄两个馒头夹点咸菜凑合着吃。

一问人们,清楚了。“你们为什么不买包子而选择吃馒头?”答:“因为我们买不起,包子10块钱一个(夸张点,为了好算账),这一笼就100块。而馒头1块钱一个,吃两个两块钱就搞定了。”嗯,看起来还是需求的问题。但需求的问题在哪里呢?哦,对了,价格,10块钱一个的包子实在太贵了。

于是,笔者找到老板:“你的包子卖得这么贵怎么行啊?降降价,销量不就上去了吗?”

老板也是一肚子苦水:“我也知道这包子贵啊,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这一个包子里,税就占了5块钱,面、肉、菜虽然不贵,可运费贵啊!每个包子的物流成本就合1块钱,房租1块钱,再加上人工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你知道我一个包子才赚多少钱吗?两毛钱!我怎么降价啊!”

现在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了吧?就在供给和需求的中间地带。由于这个中间地带的扭曲,就造成了企业生产什么,什么不挣钱;消费者买什么,什么贵得不得了。结论:只有疏通中间,才能打开两侧(供给与需求)。

(摘自《人生与伴侣》2016年第13期)

鉴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绝对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抽象的概念,一般人,特别是普通老百姓是很难理解的。可是,作者却妙手回春,用个比喻,就轻轻松松地化解了难题,让我们人人都能够理解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了。文章通篇用比喻,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喻成卖包子,生活化、情趣化、通俗化,让人读来,既说得明明白白,又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我仿我秀

会开花的树

高晶晶

阳光下,那棵槐树的枝头,仿佛开了无数朵艳丽的鲜花,在肆意飞扬。

——题记

老人一脸慈祥地倚在槐树下,幸福在她脸上漾开了皱纹,春风在枝条上荡着秋千,摇落了漫天飞舞的槐絮,落了她一身。

我兴奋地朝槐树跑去,直扑入外婆的怀抱。她的怀抱不一定是最结实的,却是最温暖的,连春风都要在她怀里撒娇。这温暖,贯穿我整个童年。那在槐树下无比温暖的定格,至今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后来,外婆仍会倚着那棵安详的槐树,槐絮还是像细雨一般静静飘落在她的身上,却怎么也遮不住她眼中的哀伤。自外公走后,她总是去抚摸那棵树,眼中带着些许残留的美好——我知道,她又想念外公了。

年轻时候,她们勇敢地走到了一起,想要共度一生,不离不弃。

凭着这信念,种下了槐树。槐树陪伴着他们,经历过一切美好或不幸。

年老后,小小的树苗,渐渐也长成了参天模样。

午后,阳光很好,好到让人觉得一生都太过漫长。外公外婆便在槐树下散步,两个人,手牵着手。他们有时会一起念诗,外婆钟情于毛泽东的诗。于是他们就一遍一遍地重复,直到可以背下来。他们头上,仿佛飘下了无數白花瓣,其实,是年轮的碎片……

“如果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这种爱,在时光的流动中,渐渐沉淀下来。这种爱,是相濡以沫,这种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槐树依然茂盛地生长着,树下却只剩下外婆一人惆怅……

周围的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唯一不变的是槐树上承载的浓浓的情感。老槐树是外公外婆爱情的见证,是不灭的信念。

也许爱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不同,但它的本质是一样的。因为爱,才使得外婆陪外公走到生命的尽头。

在他们心中,这就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些“花儿”,开在枝头,开在他们心中。那些“花儿”,会一直随着微风开放,直到永远……

点评

文章一会儿写树——老槐树,一会儿又写人——外公外婆;亦人亦树,亦树亦人,树人合一,难分彼此。文章把外公外婆比作槐树,把外公外婆的爱比作槐树所开的花絮,花絮满树,爱满人生,通篇用比,形象贴切而又生动感人。在他们心中,这就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些“花儿”,开在枝头,开在他们心中。那些“花儿”,会一直随着微风开放,直到永远……语言跳跃,诗意盎然,比喻恰切,文采斐然。

猜你喜欢
槐树块钱包子
槐树的秘密
来点草莓
包子有毒
“惹祸”的包子
包子有毒
卖包子
撑不下去
槐树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