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鸥生活习性初探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科学实践活动

2020-12-03 07:04活动实施组织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一二一校区小学部
奥秘(创新大赛) 2020年11期
关键词:翠湖红嘴鸥云南大学

活动实施组织: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一二一校区小学部

指导教师:侯悦明 宋垚 杨艳

该项目荣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十佳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获得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二等奖;获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海鸥……春城昆明的客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昆明城市的上空来了一群白色的精灵,它们的到来让人们惊喜,经过鸟类专家的介绍,这群精灵被昆明人称为“红嘴鸥”。这群野生的鸟类很快和春城融为一体,每到深秋它们就从遥远的西佰利亚飞到昆明过冬,这儿也成了它们的第二故乡。海鸥在昆明自由自在,它们白天飞进市区,在盘龙江、翠湖、环西桥、大观楼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三十多年来,昆明人与海鸥合谐相处,他们爱鸥、喂鸥。位于翠湖湖畔的云大附小正培养着新一代的小昆明人。这群娃娃将来也将接过老昆明人的接力棒,与这座城一起和红嘴鸥共续冬日之约。

一、活动目的和意义

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称。云南复杂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多样的鸟类环境,造就了丰富的鸟类资源。在仅占国土面积4%的云南,却有着占全国64%的鸟类,种类之多,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据《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中记载,云南目前有鸟类954种,其中还不乏珍稀鸟种。

然而在昆明,有一种鸟类却颇受人们的偏爱。每年冬天,它们都会从西伯利亚等地到昆明滇池流域越冬。自1985年以来,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它们都会不远万里飞来,与市民和游人和谐相处。年复一年,它们一路冰霜,一路雨雪,穿越整个俄罗斯和大半个中国,经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之旅,如精灵般降落到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似乎与昆明人签订了什么不可打破的契约。这些小精灵就是红嘴鸥,现已成为昆明的明星动物。

这些年来,红嘴鸥的到来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座城市冬天的习惯。从没人知晓海鸥的喜好,到如今随处可见的鸥粮摊点。昆明人一直在摸索着,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把满腔的爱意倾注给了它们。而它们也被昆明这怡人的环境、热情的人们所深深吸引着。

红嘴鸥,俗称水鸽子,在昆明主要为冬候鸟,2012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2000年8月1日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其观赏价值、人文价值极高,具有较强的生态保护意义。

翠湖位于昆明市区五华山西麓,是城区的中心观光点,被誉为镶嵌在昆明城的“绿宝石”。翠湖面积21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5公顷,占总面积的71.4%。由于水面辽阔,是红嘴鸥栖居的绝佳场所,如今“翠湖观鸥”已成为昆明热门的景观之一。

我校位于五华区翠湖畔,每年冬季,学校都会组织孩子们到翠湖观鸥,这已成为一项传统,一种传承。本活动立足学生,以多层次、多角度带领学生识鸥、寻鸥、观鸥、画鸥、探鸥、护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亲近自然、关注红嘴鸥、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建立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需求分析

(一)了解红嘴鸥相关知识

对于孩子们来说,喜欢小动物是与生俱来的,教科版一年级下册、三年级上下册、四年级下册、五年级上册、六年级上下册均对动物相关知识展开了学习。

红嘴鸥作为昆明的明星动物,具有较好的探究意义,孩子们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同时,红嘴鸥作为一种候鸟,对它们的了解,有助于孩子们认识一些具有迁徙习性的动物,了解卵生动物的繁殖方式以及鸟类的食性、飞行习惯等等。

(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红嘴鸥生活习性初探与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实践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让学生能够进行探究学习、小组合作、知识分享,是新教育行为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得到红嘴鸥相关知识,让学生在研究生引导下进行鸟类观察学习,并通过实践和观察得知红嘴鸥的特性,让学生群策群力找出保护红嘴鸥的有效方法,不但能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三)建立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共建美丽昆明

环保即是目前舆论的热点,也是教育的热点,通过红嘴鸥生活习性初探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个活动,可以塑造学生自觉爱护小动物、保护环境的科学品质,养成敬畏生命、爱护动物的好习惯。

三、活动主题:“红嘴鸥生活习性初探与生态环境保护”

四、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收集红嘴鸥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红嘴鸥的基本信息、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种群现状等相关知识。

2.通过收听广播、观看视频、倾听讲解、野外观察等活动,了解红嘴鸥的特征、红嘴鸥与昆明的渊源,探究红嘴鸥食性、投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总结归纳保护红嘴鸥的方向和办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实践体验学习中,既能学习,也能自主探究,并且能和高等院校进行信息交流、分享学习。

2.在学习、探究、实验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观察进行记录、分析,对其他同学的成果进行吸收和评判,总结并共享观察、学习、调查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红嘴鸥生活习性初探与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实践活动,培养爱家乡、爱昆明、爱云南、爱国家的情怀,增强以学为用、保护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昆明的情愫。

2.通过搜集资料、分析、科学实践、倡议,培养一丝不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科学价值观。

3.通过与研究生哥哥姐姐交流、听专家报告、到翠湖公园科普,能积极融入社会大课堂,增强自身社会经验。

五、活动设计中的亮点

本次科学实践活动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分别如下。

重点:通过本活动,体验探究的完整过程、了解鸟类知识、学习鸟类观察方法,记录观察所得,向身边的人宣传爱鸥、护鸥常识。

难点:野外观察指导、观察记录指导,调查报告撰写指导。

创新点:

1.校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整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生资源、科普场馆资源,拓宽科学教育的时间、空间,更好的进行科学教育活动,多位教授及研究生作为学术支撑,也让鸟类观察指导更科学、更细致。

2.联合翠湖公园景区、带领学生进行校外观察,走进自然,进行面向公民的宣传活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3.运用自然笔记,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从小养成仔细观察、严谨认真等科学态度和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中,由浅入深的观察、从基础入手,给予简单提示,引导学生去观察红嘴鸥、了解红嘴鸥,把自己所看到的记下来、画下来,学会做自然笔记,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让学习变得可视化、让观察有迹可循。

4.设计调查报告单,让学生初步接触调查报告、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形成有主体的完整探究。

六、活动时间与人员

(一)活动日程安排

(二)活动人员及具体分工

1.参与人员:云大附小全体同学、全体教师;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6位教授、27位动物学研究生。

2.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全校27个班级。

3.人员分工:

①科学教师——负责策划、组织、协调工作。

②语文组——指导学生资料查阅、完成调查报告、自然笔记。

③美术组——指导学生进行鸟类绘画、记录方法。

④班主任、副班主任——负责学生管理。

⑤办公室——负责活动前期物资准备、保险购买。

⑥校医——负责活动中的医疗救护。

⑦后勤及安保人员——负责活动安保。

⑧6位教授——负责指导工作。

⑨27位研究生——负责带领学生进行观察、讲解相关知识。

⑩活动宣传员——宣传稿制作、图文制作。

七、活动主报告

(一)活动过程与活动内容

(二)活动日程安排:

1.活动时间定于2018年10月15日—11月12日

?

10月26日学习 学习红嘴鸥相关知识、鸟类观察方法 各班教室 研究生、科学组、班主任老师参观 云南大学动物标本馆参观、调查、采访(采访提纲附后) 云南大学 全体成员实地考察活动翠湖进行红嘴鸥观察、调查体验(具体安排、采访提纲附后) 翠湖公园 全体成员10月27日—28日实地考察 进行实地观察 翠湖公园 部分成员及家长10月27日—11月1日总结写作阶段学生完善自然笔记、调查报告,辅导教师进行指导及修改。 学校 语文组、美术组、科学组采访调查采访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明勇教授(采访提纲附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学组11月2日讲座 《保护红嘴天使》 学校 全体成员评比 进行自然笔记、调查报告的评比、交流 各班教室 全体成员备注 充分利用午休、周五实践活动时间,高效组织活动,全员参与。

1.1鸟类知识科普广播“鸟走路时头为什么会抖”

从孩子们好奇的问题出发,带领孩子们关注鸟类行为;从科学角度进行解释,激发孩子的兴趣。以简单的科学实验解释说明有的鸟类走路头一抖一抖与其视觉有关,让孩子们体会到科学就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敢于探索、归纳总结,培养其科学思维。

“鸟类知识科普广播”是本次系列活动的首项内容。由科学组教师侯悦明通过学校广播站向全校学生带来“鸟走路时头为什么会抖”的科普故事。科普内容:向学生介绍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鸟类会出现的一些奇特的生活习性,并解释了与之相关的原因和知识。从贴近学生生活但常被忽略的有意思的现象入手,不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向学生展示着充满未知的鸟类世界,极大地调动着学生求知与探索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也为接下来的系列活动起到引领作用。

活动时间:2018年10月18日中午12:30-12:45

参与人员:1156名学生+班主任老师+科学组教师+广播站

1.2观看鸟类科普视频“鸟的世界”“鸟为什么可以飞行”等

活动时间:2018年10月17日—25日中午12:30-12:45

参与人员:1156名学生+班主任老师+科学组

活动的第二项,是组织全校学生在10月17日至10月25日每天中午观看鸟类科普视频。既丰富了孩子们的午间课余时间,又让孩子们学到知识。通过科学组教师前期对学生学情、学段特点的了解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对鸟类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的不同程度,利用互联网以及相关科普网站精心挑选出6个鸟类科普视频。由浅到深,较好的对应各年级学生初始认知水平,让一年级学生与六年级学生均有收获。视频能较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且儿童科普视频所选内容及语言表达儿童化,孩子们容易接受。

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循序渐进的科普视频,用儿童化的语言、极具趣味性的形式带领孩子们从《鸟的世界》中初识鸟类;从《鸟类爱吃的食物》中了解鸟类食性各不相同;从《鸟为什么会飞行》中了解鸟类飞行与其身体结构有关;从《飞禽与走禽的由来》了解鸟类进化过程;从《不同生境的鸟类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浅谈鸟类的生存适应性;从《科学家如何定位鸟类迁徙》引发学生关注候鸟、从而关注昆明有名的候鸟——红嘴鸥,了解科学的观察、探究方法。

1.3查阅红嘴鸥相关资料

活动时间:2018年10月22日—25日下午17:00后

参与人员:1156名学生+班主任老师+科学组教师

通过前期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对于鸟类世界特别是红嘴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索和实践中增强理论依据,从更为科学和全面的角度走近和了解鸟类,特组织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查阅环节。此项活动中,除向全校学生推荐相关阅读书籍,还挑选了部分学生前往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专业资料查阅。

1.4学习红嘴鸥生活习性知识及鸟类观察方法

活动时间:2018年10月26日

参与人员:1156名学生+27位研究生+全校教师

学生在通过科普广播、视频资料的学习后对鸟类特别是红嘴鸥的了解更为深入。为了让学生进行的实地探寻和研究的推进更为系统和科学,我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合作,有幸邀请到生科院的27位相关学科研究生到校以“一位研究生跟进一个班级”的有效模式直接参与学生活动。为本校学生在学习鸟类观察方法,了解鸟类活动、行为、食性以及如何进行观察记录等方面提前进行培训、讲解。

1.5参观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馆

活动时间:2018年10月26日

参与人员:1156名学生+27位研究生+全校教师

学生在接受生科院研究生进校对鸟类知识和鸟类观察方法的指导后,将进行实地的观察学习,但为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掌握观察方法和技能,特安排了学生先进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标本馆观察标本,在27位研究生的指导下较好地了解鸟类形态特征,为野外实地观察做足准备。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在专业研究生带领下参观了干制标本馆、浸泡标本馆并在生科院老师的讲解下了解了动植物标本的制作过程,更直观地了解鸟类特征,近距离观察其外形,感受小动物的美,感受生物多样性。同时,高年级同学还有幸进入生科院的分子实验室参观先进的实验仪器,了解动物学研究的相关方法。

1.6翠湖公园寻鸥、探鸥

活动时间:2018年10月26日

参与人员:1156名学生+27位研究生+全体教师

翠湖位于昆明市区五华山西麓,是城区的中心观光点,被誉为镶嵌在昆明城的“绿宝石”。翠湖面积21公顷,水面就占了15公顷,由于水面辽阔,是红嘴鸥析居的绝佳场所。我校位于五华区翠湖畔,步行长度1.8公里约15分钟。

三个观察区域,以年级组为单位进入观察区域进行观察。观察结束后返回进入点,在安保人员协助下过马路,进入云大校园,返回学校。

带领学生进行红嘴鸥的观察和探查记录有着绝佳的地理优势。学生能够进入翠湖进行寻鸥、探鸥,近距离观察红嘴鸥生活、行为,走进自然、亲近动物,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学习科学知识。

为确保学生本次实地观察学习的实效性,对学生于翠湖公园内的观察区域、学生的观察任务进行了合理的布局规划,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分层观察任务。

线路①:从云大附小出发,走人行天桥到云大东陆园,穿过云南大学进入翠湖公园。步行1.1公里,时间约16分钟。

线路②:从云大附小出发,走人行天桥到云大东陆园,参观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穿过云南大学进入翠湖公园。步行1.8 公里,时间约20 分钟。

1.7记录完成自然笔记、调查报告

活动时间:2018年10月27日—11月1日

参与人员:1156名学生

在此次系列活动中的实地观察阶段,每位学生都需要完成一份“自然笔记”。虽然看似只是一份图文结合的记录单,但学生要能有效地完成却需要融合多方位的资料和信息:在文字记录方面学生需要将前期收集的相关知识信息进行整理,再结合自己实地观察并进行手绘记录的图像再次分析及相关内容提炼,从而形成一份较为完善的笔记。

在学校集体实地观察后,学生也利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由家长带领持续前往滇池、大观楼、盘龙江、翠湖等观鸥地点对红嘴鸥进行持续观察,并逐步完善自己的“自然笔记”。

“自然笔记”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从小养成仔细观察、严谨认真等科学态度和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自然笔记”需要采用图画、文字、视频等形式,对身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进行记录,它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但它不是原原本本简单的观察记录,还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发现。

1.8采访、调查

活动时间:2018年10月27日

参与人员:兴趣小组

到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陈明勇教授进行专题采访。针对红嘴鸥生活习性及每年到达时间等问题进行咨询。增加认识,引导寻找调查方向,学习调查方法,进一步进行后续调查。

①部分兴趣班小组成员在科学组教师带领下再次前往翠湖公园进行实地观察,并就红嘴鸥平时在翠湖公园的活动拟定了主要问题提纲并向公园内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咨询和了解。

②部分兴趣班小组成员在科学教师带领下再次来到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对吴教授针对红嘴鸥的标本制作和保存等相关问题拟定采访提纲进行采访。

③在两位科学教师的带领下,兴趣班小组成员继续在生命科学院内对红嘴鸥专家陈明勇教授对红嘴鸥的迁徙方式、繁衍过程、各阶段的身体特征等相关问题拟定提纲进行采访。

1.9聆听专家讲座——《保护红嘴鸥》

本次系列活动,我校与生命科学院深度合作,将可用资源最大化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幸邀请到生科院从事红嘴鸥研究多年的专家陈明勇教授到校为学生开展讲座。

1.10自然笔记、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分享、评比

活动时间:2018年11月2日14:50-15:30

参与人员:1156名学生+全体教师

以国家素质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概念理念为引领,以新课标为基本依据,制定多元、多样的评价,从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校联动、师生共评等几个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并邀请专家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

对于持续了一段时间的系列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收获许多。不仅对 鸟类世界特别是红嘴鸥了解更多,更学会了科学系统的观察研究方法。“自然笔记”和“调查报告”也能够集中并具体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所得。

1.11翠湖公园护鸥宣传参与人员:部分小志愿者

活动时间: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志愿者家长

开展本次活动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够从活动中体会来自远方的“红嘴鸥”与昆明人历时34年来的一种特殊联系;以昆明每年会迎来这样一群特殊的“小客人”而引以为豪;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认识红嘴鸥、了解红嘴鸥,并喜欢上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从而思考如何保护这些小客人,为它们营造更加美丽的第二故乡而努力。

因此,部分小志愿者专程联合昆明市翠湖讲武堂景区,开展爱欧、护鸥宣传活动。小志愿者发放自己制作的倡议书、向市民免费发放鸥粮。

八、活动成果

在云大附小红嘴鸥生活习性初探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个维度不同层次了解认识了红嘴鸥以及多种多样的鸟类群体。通过有层次的,对鸟类特别是红嘴鸥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观察活动,使其产生浓厚的研究探索兴趣。参观生科院标本馆、分子研究室,与专家交流,从中获得更加系统全面的知识,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班的学生自主拟定采访提纲专程前往生科院,对自己感兴趣的相关问题向专家们寻求答案。到翠湖迎接红嘴鸥的到来,亲自感受昆明人与红嘴鸥特别的冬日情缘。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已经对红嘴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志愿者专门制作了保护红嘴鸥的倡议书,并与翠湖公园和昆明讲武堂联合向市民进行爱鸥护鸥宣传工作。

整个科学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参加了11项系列活动,包括:

1.鸟类知识科普广播“鸟走路时头为什么会抖”。

2.观看鸟类科普视频“鸟的世界”“鸟为什么可以飞行”。

3.查阅红嘴鸥相关资料。

4.学习红嘴鸥生活习性知识及鸟类观察方法。

5.参观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馆。

6.翠湖公园寻鸥、探鸥。

7.记录完成自然笔记、调查报告。

8.采访、调查。

9.聆听专家讲座——《保护红嘴天使》。

10.自然笔记、调查报告作品展示、分享、评比。

11.翠湖公园护鸥宣传。

九、收获与体会

1.学生收获

1.1完成自然笔记1156份,并评选出优秀作品300份进行展示。组织学生参加由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国儿童中心共同举办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9年全国青少年自然笔记大赛”。

1.2完成调查报告250余份,评选出优秀作品60份,最终优秀调查报告还将联合高校进行深入调查、探究。

1.3亲近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感受自然之美、自然之趣,从而激发其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能自发的保护环境、保护小动物、保护红嘴鸥。

1.4体验探究完整过程、有目标有方向地进行相应观察活动,并在活动中与研究生、公众、游客、教授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增加对红嘴鸥的了解。通过科学的观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以科学、美术、语文三大学科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教师收获

通过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喜爱,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真正让科学的课堂、自然的课堂走到自然环境中。落实科学素质培养,锻炼科学教师实践活动设计、组织能力。

2.1社会影响力:从小学教育着手,全面贯彻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着眼于身边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实践活动形式,让学生了解海鸥、爱上海鸥、自觉保护海鸥。从点滴做起,做文明附小人、文明昆明人,爱家乡、爱祖国。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用孩子的力量带动家庭一起为美丽昆明做贡献。活动期间,通过公众号等宣传手段,共计4500余人次关注本次活动。在后期,我们将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走向翠湖公园,向广大观鸥市民进行宣传倡议,届时将进一步扩大此次活动社会影响力。

2.2获奖情况:此方案操作性强,已在云大附小实施完成,并在云南省第3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

云大附小学子在此次活动中学习了有关红嘴鸥描述、识别方法、生活习性、红嘴鸥的观察方法等相关知识,了解了爱鸟护鸟的意义与观鸟活动的公益性,加深同学们对于红嘴鸥的了解与喜爱。一只只可爱的小精灵们让孩子们的内心更加柔软,孩子们爱护红嘴鸥、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愿望油然而生,且在与鸟儿们四目交接中愈发强烈。云大附小的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与自己的家乡紧密联系起来,更与美丽的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更亲、更近。

昆明——一个海鸥与城市的应许之地,必赴之约。

每年冬季,数千只红嘴鸥飞抵云南昆明,生长在西伯利亚等地的红嘴鸥已连续34年来到昆明越冬。自从1985年红嘴鸥首次到昆明过冬以来,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这些“小精灵”都会不远万里飞来,与市民和游人和谐相处,成为昆明一道景观。

每到冬天,挑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大人便会带着小孩前往翠湖看海鸥,将鸥粮递给小辈的瞬间,便完成了一种情感的传递。

云大附小也希望每一位学子都能传承老昆明的传统,将昆明作为红嘴鸥的第二故乡这条绵延了34年之久的纽带延续下去,让昆明今后的每一个冬季都有红嘴精灵的陪伴。

猜你喜欢
翠湖红嘴鸥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须知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论文版权授权确认书
翠湖心影
云南大学百年校庆启动仪式举行
昆明的翠湖公园
一封特殊的表扬信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Take Necessar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hildren
德阳的客人
我国城市常见的红嘴鸥
美丽的鸣翠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