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途径

2020-12-03 22:57杨淑婷汪登伦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杨淑婷 汪登伦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而其中“家国情怀”又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本文以《戊戌变法》一课为例,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扮演、史料分析以及结合热点时政等方式,探讨在历史课堂中如何实现家国情怀的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戊戌变法;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2-203-02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而其中“家国情怀”则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的定义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我们历史教育的独特之处,是我们高中情感与人格教学的重心,也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本文以岳麓版选修第15课《戊戌变法》为例,通过一些想法和设计,着重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角度审视此课,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凸显“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一、情境创设,感受时局的紧迫

高中历史教学肩负着传播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情结的重要作用,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境教学法作为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从历史困境中走出来。情境教学法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社会性、复杂性以及过去性等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尽量将历史情境进行还原,将那些陌生的、遥远的历史情境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主动地了解历史、解读历史、体验历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学生对于历史认识有深刻的理解。

在本课导入教学中,利用图片与诗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首先幻灯片展示谭嗣同诗《有感》: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全班同学齐读。

设计问题:同学们在朗读这首诗时,你们的心情是如何的?而同学们是否能体会当时谭嗣同诗中包含的情感,他为何在当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在学生还沉浸在这首诗其中时,紧接着幻灯片展示漫画《时局图》。

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时局图》,从图片中得出了哪些信息?这幅图说明了当时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情况?

教师:《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不仅把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还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和图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近代中国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带着一种激昂的情绪走进历史。人们寄予厚望的洋务运动换来的竟是泱泱大国败于一个东洋小国的难堪结局。甲午战争这一仗败得很惨,惨到连大清“龙兴之地 ”都要割让!完败于日本的残酷事实让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非变不可,不变必亡!清廷朝野上下急需通过一场新的变法来寻找出路。学生从中感受当时的时局,甲午战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变法之势已经形成。

二、角色扮演,参与变法的过程

角色扮演,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互动活动,人们通过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快速获得感知经验与心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模拟环境中扮演具体的历史人物,从而体验该人物的主要情感,使人物鲜活起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

在探究百日维新内容时,请同学们把这些内容按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进行归纳。将学生分为四小组合作探究,每组分别代表不同身份的人,扮演这些人听到维新改革措施后的反映,加深对变法的理解。

第一组同学代表旧官僚 :表现出不开心,甚至愤慨。“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光绪帝不仅裁汰冗员,还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大百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

第二组同学代表读四书五经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旧知识分子:脸上神情无助、绝望。我们辛辛苦苦十年寒窗苦读,不就只等着今日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吗?现如今可好,废除八股取士,所有的付出都前功尽弃了,我们该何去何从?沿袭千年的中国教育是读八股考科举,无数的读书人夜以继日地应付考试以求功名富贵,社会已习以为常。现突然废止八股,砸断了士人们往上爬的熟悉梯子,这使他们感到愤慨。

第三组同学代表接受维新思想的新知识分子:开心,我们可以参与到政治中,可以学习到更多西方先进的知识。政治措施也更加民主了。“当变法的诏书一道道地传来的时候,我们这些赞成变法的人,真是欢欣若狂。尤其是光绪帝三令五申地斥责守旧派阻挠上书言事,更使我们感到鼓舞,增长了我们的气势,迫使那些反对维新的守旧分子哑口无言。”

第四组同学代表资产阶级:有些开心,但又有点惆怅。旧中国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限制工商业的发展,而这次皇帝以诏书的形式,肯定了实业家可以在中国兴办工矿企业,这将有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但是变法一开始所提倡的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等主张,被搁置起来了,并未真正的实施。

设计意图: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角色扮演教学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和优势,通过角色扮演维新变法过程中的不同人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充分地走入维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更能体会到变法过程的艰难和阻力,明白改革不是一蹴而就。

三、史料分析,叹惜结局的凄凉

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科学方法。为什么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通过精选几则史料进行分析,学生从中探究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百莱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萧一山《 清代通史 》

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两人以前都没有在政府供职的经验。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设计问题:结合材料一思考,改革主导者的能力与素养跟改革有什么联系?

教师: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出发现由于光绪帝性格怯懦,没有掌握,以及康梁年轻,缺乏政治经验和国际视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变法措施的推行,为变法失败埋下了隐患。

材料二: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变法”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

刑场围观的百姓:“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割了他们的舌头!不好好读圣贤书,跑出来祸乱人心!”——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设计问题:材料二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为何普通民众会发出“乱臣贼子,书生狂徒”这样的声音?从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教师: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了运动了。围观百姓叫喊“乱臣贼子 ,书生狂徒”,更是说明维新派的维新活动和流血牺牲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戊戌变法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从中我们能得到这样的启示:改革必须发动群众,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

材料三:19世纪,乡村仍维持着以人力畜力生产的小农经济,……国内陆路往来主要仍是仗着驿运,报纸和电报、电话只有大商埠才有。……书店里就连一张世界地图也没有卖过。——《戊戌变法》第四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设计问题:依据材料三,分析当时国内的社会环境是否有利于变法的推行,造成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何在?

教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有限,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变革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先天不足。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研读,在载入历史时空中,感悟历史情怀,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不仅体会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道路具有曲折性。而且也明白改革主导者的素养能力,也关系到改革的命运。希望我们能以史为鉴,从戊戌变法中获得启迪,更好深化改革,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四、继往开来,弘扬戊戌的精神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必须具备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学习、探究历史时要始终充满人文情怀、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学以致用,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因此在课程最后,遂将戊戌变法与当下时政热点相结合,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是维新派人士所展现出来的戊戌精神,仍然感动并且激励着后人。

课堂结尾引用鲁迅先生“中国的脊梁”的一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引起学生对近代中国的情感共鸣。

播放疫情当下,大量白衣天使们逆向而行的相关感人视频。引发学生关注,目前我们正面临着新冠病毒对健康的威胁,这些逆向而行的白衣天使,他们就是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己救人的人,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课件图片展示习近平主席点赞90后00后的一段话。在这次抗击疫情斗争中,人们看到了90后、00后的群像。总书记深有感触:“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抗疫一线比其他地方更能考验人。”引导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为未来的接班人,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努力学习,增强本领,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而奋斗。

结束语:本文以《戊戌变法》一课为例,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扮演、史料分析以及结合热点时政等手段,尝试在历史课堂中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了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让爱国情怀深深地根植于每位学生心中。关于实现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途径,除了上述的这些手段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最终仍是以育人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现实服务。最后关于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问题,限于篇幅有限,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本人将在接下的教学中继续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恩海. 有关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 新课程 (下),2018(9).

[2]李军.浅谈角色扮演與高中历史有效教学[J].速读(上旬),2018.

[3]张治.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教学法[J].求知导刊,2019.

[4]孙艳.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分析[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

[5]苏峰.以人见史,学史明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戊戍变法》教学设计[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3.

[6]张少长.运用史料教学,培养核心素养——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19.

[7]《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第1版.

作者单位

(福建省晋江市紫峰中学;福建;晋江;362200)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