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健康观选介

2020-12-04 02:54
养生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圣人道家

先秦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思想空前活跃。先秦文化中的健康观与养生观是密切相连的,健康是养生的目的,其养生的方式是建立在对健康认识基础上的。兹选择儒家、道家、杂家的健康观简要介绍如下,一窥古人对健康的认识。

儒家的健康观

儒家提倡仁义道德,故其健康观亦以此为基准,注重道德健康,而兼顾身体健康。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仁者寿”(《雍也》)、“仁者无忧”(《宪问》),《礼记·中庸》中也讲道:“大德必得其寿。”这些都说明道德仁爱之人内心坦坦荡荡、无忧无惧,因此可以促进和保持心身的健康,从而能够长寿。

孔子根据人体生理阶段的不同,提出了“人生三戒”,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认为如此调适自己的欲望,才能做到心身健康,否则一味地放纵,只会适得其反。关于欲望之事,荀子在《正名》篇中说道:“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强调了节欲的观点,而不是纵欲和禁欲。这也反映了儒家中庸的思想,是比较正确的健康观。

此外,孔子还注重饮食的健康,对饮食十分讲究,认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讲述了饮食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几种情况。时至今日,这些对健康饮食仍具有指导意义。

道家的健康观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主张自然无为的健康观。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主张恬淡虚无,反对厚养其生,认为自我益生是一种灾祸。还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以“静”为养生之宗旨,如《老子·二十六章》说:“静为躁君。”《老子·四十五章》言:“清静为天下正。”都体现了老子尚静的思想。

庄子主张循天之理、恬憺虚无的健康观。如《庄子·刻意》中说:“夫恬憺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憺矣。平易恬憺,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还注重神和形的统一,这一健康观要求形神兼养,具体包括静以养神和动以养形,但主要偏向于养神,亦即精神的修养,其多次提到形体残缺或丑陋的圣人等可以作为佐证。

杂家的健康观

杂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其“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战国时期秦国吕不韦组织编撰的《吕氏春秋》为其代表作之一。

《吕氏春秋》认为,要达到健康就应效法自然,顺着生命的天性。其中的《尽数》篇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这是主张动的健康观,目的是为了使气血流通,从而保持机体健康。

“知本去害”是《吕氏春秋》中另一个较为重要的观点。意为要知道疾病生成的根本原因,并去除对健康不利的有害因素。如《尽数》篇中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意为要想健康长寿,尽享天年,就要知其本,去其害。这种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的观点同样值得我们现代人去思索和实践。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圣人道家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官场圣人范仲淹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官场圣人范仲淹
漫画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