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

2020-12-04 06:24周丽玉
医药前沿 2020年12期
关键词:产褥期抗凝头痛

周丽玉

(柳州市人民医院 广西 柳州 545006)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ST)是由于脑静脉回流堵塞或血流缓慢所以引起的闭塞性脑血管病,虽然在整体人群中发病率并不高,占所有卒中的0.5%[1],其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首发症状为高颅压(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也有患者瘫痪、感觉障碍、失语或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起病。但在孕产妇中却是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急症,是产褥期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多发于产后3周内,患病率为1/25000,残疾和病危率较高[2]。尽管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等抗凝治疗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但仍有5%~30%的死亡率[3],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使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机械碎栓、动脉溶栓以及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成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措施,大大降低了该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

1.产褥期CVST 血管内介入治疗

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临床上主要包括抗凝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及对症治疗等[4]。一般认为,给予充分抗凝治疗,患者仍出现临床恶化时,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急性CVST 患者,静脉瘀血反映了侧支循环的不足,易颅内出血、脑水肿,基于该理论,Tasai 等研究表明,当病情恶化且CT 或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发现静脉瘀血征象时,需及时行介入治疗以避免更大的损伤。Stam 等的研究中,以出现昏迷、精神异常、直窦血栓或大面积占位性损伤(出血、梗死、水肿)等作为介入治疗的指征。Kumar 等把该方法用于抗凝无效、神经功能急剧恶化、严重视乳头水肿并可能因此致盲的患者。近些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逐渐在CVST 患者中得到应用,包括机械取栓、局部溶栓以及支架植入术等,对于病情危重、抗凝无效的CVST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5]。

2.护理

2.1 头痛的护理

(1)入院后评估产褥期CVST 患者头痛发作的频率、程度、性质、持续时间,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各种噪音,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睡眠,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饮食,保证充足的入量[6]。(2)遵医嘱予脱水降脑压,注意观察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3)避免语言、行为方面的刺激,给予精神关怀和生活照顾,解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

2.2 颅内压增高的护理

由于颅内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从而导致颅内压明显增高,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呕吐、视物不清,癫痫、颅内出血严重的情况。护理时要注意:(1)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正确的体位:卧床,床头抬高15°~30°,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改善头痛症状[7]。(2)严格遵医嘱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注意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对于头痛加重、意识不清的患者应提高警惕,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早期脑疝发生,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2.3 抽搐的护理

(1)严密观察产褥期CVST 患者抽搐的部位、频率、持续时间及发作期间患者的意识、瞳孔的变化,有无头痛等情况。(2)患者抽搐发作时,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将压舌板置于病人的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3)遵医嘱立即给予氧气吸入,确保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的患者防止舌根后坠,必要时行气管切开。(4)备好急救用品,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予镇静。(5)患者抽搐发作时,加用床栏,避免坠床及肢体撞伤,勿用力按压病人,以免发生骨折和关节脱位。

2.4 介入治疗术前术后的护理

2.4.1 术前的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建立静脉通道,行碘过敏试验,留置尿管,术区备皮,写好介入手术交接单,并做好术前宣教和心理护理。

2.4.2 术后的护理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制动术肢。留置鞘管的患者,妥善固定好鞘管,严密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皮下血肿、伤口敷料有无渗血。观察患者术肢活动、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皮温皮色,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观察患者尿的颜色及量,准确记录24h 出入量。拔除鞘管后,需加压包扎,制动穿刺肢体,防止出血[8]。

2.5 抗凝治疗的护理

抗凝治疗患者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全身皮肤、粘膜有无出血和紫癜,有无血尿、鼻出血、静脉注射部位出血等情况。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视力,警惕脑出血。如果CVST 患者突然头痛或者意识障碍加重,考虑颅内出血的发生,急诊行头颅CT检查予以明确[9]。

2.6 产褥期的护理

由于该疾病大多数患者发生在产后1 ~3 周,做好产褥期的护理也很重要。注意观察伤口及子宫复原的情况。鼓励患者多饮水,改善产后血液的高凝状态,记录出入量。观察恶露颜色、量及有无异味,避免切口感染。患者因疾病无法哺乳,用药物进行回乳,做好乳房的护理。

2.7 心理护理

产褥期CVST 发病急,由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缺乏了解,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的情绪,担心疾病的预后。医务人员要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法,消除恐惧焦虑的心理,使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争取在最佳时期接受介入治疗。

2.8 出院指导

出院后仍需服用口服抗凝药以巩固治疗,指导家属监督患者按时准确服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凝血功能。避免外伤,注意观察有无牙龈、粘膜出血、黑便、血便或头痛呕吐等症状,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检查。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血脂、血常规、头颅磁共振,定期到门诊复诊。

3.小结

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方式主要针对急性期的静脉窦血栓形成,它主要是通过将微导管放置在血栓当中,有效地提升血栓及局部药物的浓度,同时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10]。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可采取静脉窦取栓和接触溶栓治疗,可提高再通率,手术创伤小,相对安全。治疗期间予专科的护理监测,以及多学科的配合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关键。手术前予积极降颅压、抗凝治疗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对患者瞳孔和意识的变化高度警惕,防止导管的脱出和移位,及时发现出血倾向,做好产褥期的护理,重视出院宣教,提供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产褥期CVST 患者的康复。

猜你喜欢
产褥期抗凝头痛
头痛应该灸哪里?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头痛与口疾
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远离头痛的困扰
35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产后护理延伸在产褥期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针对产褥期湿疹患者的护理观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