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以食事入诗对古典诗词的独特贡献

2020-12-04 07:54
关键词:苏轼饮食

姜 新

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中学,天津 300387

引言

苏轼的存世作品包括2700余篇诗作、300余篇词作以及大量散文。多年来学者从多种角度对苏轼及其作品展开研究。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的文化热潮,苏轼相关研究日渐增加,仅百度文库1991—2010年刊载有关苏轼的学术论文即达1 412篇。近年来多地亦频频召开相关学术研讨会,说明苏轼研究日益深入。

目前,苏轼饮食题材的文章并不鲜见,但客观而言,饮食文化角度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笔者注意到,1991—2010年20年间,苏轼研究论文中涉及饮食方面的文章仅34篇,只占整体研究的0.24%。近年随着饮食文化研究的深入,数量有所增加。

基于对饮食史的思考,笔者试图从大历史空间中考查苏轼思想、行迹,包括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独到见解,发现饮食生活是其作品中的独特内容。代表中国古代士大夫贴近民生,热爱生活的特点,且有其独到之处。在大量研读苏轼传世著作基础上,以苏轼仕宦生涯行迹与食事的关联展开研究,以供方家指正。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学者普遍将苏轼饮食诗界定为100余篇,所指多为专门就某一食事创作的诗篇,作为文学作品题材分类而言似无可厚非,但苏轼可纳入饮食文化领域的诗作远不止百余篇。从统计学意义上而言,凡涉及食材、食品、食事之作皆在此范围。根据笔者统计,苏轼全部存世作品中,食事类诗作856首、词59首,诗词中一题多作238首,除版本中重复的18首,应为1 135首,此外还有食事赋10篇、记1篇、赞颂8篇、其他文体58篇,总计1 212篇①该统计以《东坡七集》(中国书店据1936年世界书局版影印本重新点校版本)为依据。。

一、以食事入诗——开一代新诗风

《公羊传解诂》中指出:“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2]此为以《诗经》为代表的古代诗歌传统的经典阐释,也是古代民间歌谣发生背景的合理说明。且古人早将“诗言志”确立为诗歌创作的指导纲领②“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同时较早认识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3]。但检索《诗经》及汉乐府等先秦两汉古典诗歌作品后却发现,“饥者歌其食”作品,远不及“劳者歌其事”作品数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在诗歌中缘何缺席?

赵荣光教授在其著作《中华饮食文化史》中深入分析此现象,认为“中国封建制历史时代大致有五个基本饮食文化层次:果腹层、小康层、富家层、贵族层、宫廷层”[4],居果腹层的“饥者”与“劳者”徘徊在温饱线上,尚不足以开展文化创造,更多是文化维系。因此“饥者歌其食”之作少之又少。再者,饮食文化增值受制于一定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即“饮食文化创造线”。赵荣光教授为其定义:“位于果腹线之上的相对稳定的饮食生活社会性标准。”也即“长期相对稳定地超出果腹线之上的饮食生活是文化创造的充分保证”[4],如此只有居于小康层或富家层的仕宦、富商层次的成员有明显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优势,有较充足的条件讲究饮食,故而赋与这一层次以明显的文化色彩。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主要在上流社会饮食层面不断再创造过程中实现。但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和儒家思想限制个人在生活和物欲层面的过多要求,突破这种限制即视为德行有亏,即受到舆论及时议批评。这可能是饥者不能歌其食,文人不屑或不敢歌其食的原因。如唐人刘禹锡重九日作诗,不用“糕”字,即因“糕”乃俗字,“糕”是普通食物,不能登诗歌的大雅之堂。

在中国诗歌史上,饮食类题材入诗经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最初是在陶渊明笔下初露曙光。陶渊明并非富贵之人,但也非挨饿的“饥者”。陶渊明曾写过《乞食》诗,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性嗜酒”,如“春醪解饥劬”(《和刘柴桑》)、“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二首》之一)、“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携幼入室,有酒盈尊”(《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也常在诗文中言及其他食物,主要是粮食与蔬菜。陶诗营造出全新、温馨可喜的饮食类意象。就饮食这种特殊题材在诗歌中地位而言,陶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苏轼120首和陶诗中可见二者思想及艺术见解在饮食观点方面的契合。至唐代,王维、孟浩然等人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传统,令田园生活附着士大夫的雅致情趣。盛唐诗人中,李白在描写豪奢生活涉及饮食时也多为虚写。杜甫终生穷困,其诗中体现的美味佳肴多用来讥刺王公贵人穷奢极欲,类似“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动人诗句(《赠卫八处士》)并不常见。中晚唐诗坛上最重要两大诗人白居易和韩愈也仅偶然咏及饮食类题材。北宋前期诗坛,诗人仍未对饮食题材予以足够重视。

综上所述,在苏轼登上诗坛之前,诗人虽已对诗歌中饮食题材有了多方面探索,但此类题材仍是诗苑中很不起眼的一株小草。即使那些涉及饮食题材的好诗,饮食意象也仅为其中生活情景的点缀,其自身尚未具备独立审美价值。苏轼打破了这一传统局限,令饮食题材在诗歌中大放异彩。

苏轼在诗歌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即大幅度开拓诗歌题材。后代学者对苏诗题材广阔的特点多有论述,但鲜少对其中饮食类题材开展专门研究。苏诗中咏及饮食的作品数量很大,且佳作叠现,若从创新程度而言,饮食类题材在苏诗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任何其他类别。就数量而言,言食诗词约占全部诗词作品的38%,是前代及同时代诗人无法企及的。

苏轼在文学领域的伟大贡献除其本身天赋、学养、性格因素之外,社会环境、自身经历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四十年的流放生活并未击倒这位硬汉诗人,反倒成就其在中华文化领域中领军人物的历史地位。他热爱生活,以审美愉悦的心态拥抱生活,以充满诗意的目光观察生活,生活中的各种内容在其笔下皆能实现诗意升华,从其饮食题材作品中同样可以感悟到他的博大胸怀,赤子之心,全身心拥抱自然、投入生活的清正儒士形象。

二、言食诗表现特色

(一)大信息量食材、食品入诗

苏轼言食诗中蕴藏着北宋时期丰富的食材食品信息。这在中华诗歌史上可谓前无古人。众所周知,诗歌特色之一是语言凝练。如此大信息量如何通过诗歌形式加以表现?如《春菜》:

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

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陳甘菊不负渠,鲙缕堆盘纤手抹。

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

久抛松菊猶细事,苦筍江豚那忍说。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1]。

此诗作于元丰元年戊午(1078)春夏,徐州任上。诗中涉及“蔓菁、韭芽蕨、香荠、白鱼、青蒿、凉饼、酒、茵陳、甘菊、鲙缕、波棱、冬蔬、松菊、苦筍、江豚”共十五种食物。苏诗中咏及食品种类繁多,前四句已囊括徐州所有春菜。同时诗人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久抛松菊猶细事,苦筍江豚那忍说。”蜀地的冬蔬、松菊、苦筍、江豚,使作者急切地想辞官回乡。华夏广阔的疆域,丰富的物产囊括于短短百余字中。又如《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

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诗书与我为曲蘖,酝酿老夫成搢绅。质非文是终难久,脱冠还作扶犁叟。不如蜜酒无燠寒,冬不加甜夏不酸。老夫作诗殊少味,爱此三篇如酒美。封胡羯末已可怜,不知更有王郎子[1]。

此诗作于元丰四年辛酉(1081)、五年壬戌(1082)之间,苏轼被贬黄州第二年。诗中不仅写到青苔、青蒲、鹅、鸭、瓠、豆、乳、脂、酥、蜜、酒、曲蘖等食材,更可贵的是如实咏出烹调方法及味道:脯、炙、烂蒸、煮、甜、酸。同时巧妙地运用典故:以苔为脯,以蒲为炙,以瓠为鹅鸭,以豆为乳,以脂为酥,以油为蠋,以蜜为酒,皆百巧之所为也。何为百巧,即《山海经》“倕始作下民百巧。”[5]古老有“百无一有,百巧百穷”之语。“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作者在热情歌颂穷苦百姓劳动智慧与创造的同时委婉表达自己“脱冠还作扶犁叟”的意愿。吃的是青苔、瓠、豆却做出鹅、鸭的味道,诗人热爱田园生活,满怀激情地歌颂创造美味的穷苦百姓,末句引典更表现出诗人不慕权贵的思想境界,令人感佩。

歌咏大信息量食材食品的诗歌在苏轼作品中比比皆是,一些组诗更为突出。如《岐亭五首并叙》,五首诗出现24种食物,包括酒、鵞、鸭、蔬果、蒌蒿、鵞黄(酒)、熊白[6]、蛤、鱼、鸭、、人乳白③人乳白:晋王济传:字武子,性豪侈,丽服玉食。武帝常幸其宅,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烝肫甚美,帝问其故,答曰“以人乳烝之”帝色甚不平,食未毕而去。见《苏轼诗集合注》1149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叶家白④叶家白:建溪茶名。见《苏轼诗集合注》1150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酸酒、虀汤、甜酒、蜜汁、酒、茆柴⑤茆柴:(王注縯曰)南方有茆柴酒.(次公曰)茆柴乃村落所酿醨薄酒也。(任曰)黄州人造私酒,俗谓之压茆柴也。见《苏轼诗集合注》1151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猪、鸭、春瓮、雏鸭、(煮)酒。此诗写于元丰七年甲子(1084)四月离黄州,五月至筠,七月过金陵期间,回忆在黄州时的生活。此诗以食物抒发情怀,其中“叙”尤为感人:

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季常使人劳余于中途。余久不杀,恐季常之为余杀也,则以前韵作诗,为杀戒以遗季常,季常自尔不复杀,而歧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其后数往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

叙中不仅畅叙与陈慥友谊,还记叙劝诫陈氏勿杀生的情节。更突出了结果:“季常自尔不复杀,而歧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可见苏轼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诗中写道:“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刳肠彼交病,过分我何得。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流露出对自然生命的悲悯情怀,当为苏轼“天上地下无所不吃”之论的有力反驳。

此类蕴含大信息量食材之诗还有很多。如《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和蒋夔寄茶》《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过云龙山人张天骥》《答任师中家汉公》《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之一》《送牛尾狸与徐使君时大雪中》《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鱼蛮子》《元修菜并叙》《和黄鲁直食筍次韵》《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次韵刘焘抚勾蜜渍荔支》《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游博罗香积寺并引》《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小圃五咏》《雨后行菜圃》《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扬州以土物寄少游》《鳆鱼行》《寄周安孺茶》《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撷菜》《和陶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以上28篇均属大信息量诗作。且重要的是,其中大部分皆为苏轼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所作。当苏轼走出庙堂回归民间时,他以饱满的热情拥抱自然,从而获得创作激情,获得人民拥戴,以博大的胸怀与超凡才华,创造出众多辉煌篇章。

(二)细腻入微的观察描写

苏轼言食诗中很多食材食品在作者笔下活灵活现,栩栩动人。如熙宁六年癸丑(1073)在杭州通守任上所作《祥符寺九曲观灯》有言:“波翻焰里元相激,鱼舞汤中不畏焦。”[1]“不畏焦”之鱼,映照现实人生,何等勇敢大气。熙宁七年甲寅(1074)作《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之二》“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1]黑、黄、红、绿、甜,由视觉到味觉等描写,极为生动。

熙宁十年丁巳(1077)所作《答任师中家汉公》中,“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渠。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冰盘荐文鲔,玉斝倾浮蛆”[1]呈现出水果、蔬菜、鱼、酒等各种食品;高高树上挂满红梨(《三秦记》云:汉武帝园有大梨,如五升瓶,落地则破,名含消梨[1]。),池中生长着白莲花。赤脚婢女在雨中采摘园中蔬菜,冰盘里摆放着鲔鱼,玉爵中斟满飘着浮蛆的美酒。细致描摹美丽园景中,宴饮宾客前的美食筹备过程,极富感染力。同年正月自密州至京师,四月后赴徐州任上,所作《读孟郊诗二首之二》“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1]作者将写诗过程比作出膏自煮的黄河鱼,有几分酸楚。元丰二年己未(1079)五月到湖州任所作《丁公默送蝤蛑》,“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1]以诗换蟹、体会食蟹之美、之乐、之趣,使此时境遇不佳的苏轼收获了难得的愉悦。

亦是同年所作《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言:“紫蟹鲈鱼贱如土,得钱相付何曾数。碧筩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运肘风生看斫鲙,随刀雪落惊飞缕。不将醉语作新诗,饱食应惭腹如鼓。”[1]购得味美价廉的紫蟹鲈鱼,用荷叶卷成的酒杯盛酒微微带苦,观看厨师飞刀斫鲙如落雪,众人在美味烹制中期待共享宴饮的场面,是何等精彩生动。

此外,元丰三年庚申(1080)作《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1]写江鱼美,山笋香。及同年所作《石芝并叙》“忽惊石上堆龙蛇,玉芝紫笋生无数。锵然敲折青珊瑚,味如蜜藕和鸡苏。主人相顾一抚掌,满堂坐客皆卢胡。”[1]描摹玉芝紫笋如龙蛇,似珊瑚,味如蜜藕和鸡苏,诗中洋溢着畅享美食的惬意欢快之感。

以上诗文虽为片段截取,但细腻的观察,传神的语言,生动的画面,令人仿佛得到真实的感官享受,体现出诗人热爱自然、拥抱生活的美好情怀。

(三)奇异食材的宝贵史料

1.蜜喞。苏轼言食诗中记录了大量奇异食材与食品,其中很多不为现代人所了解。如“蜜喞”为何物?如《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

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

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虾蟆缘习俗。

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

从来此腹负将军,今者固宜安脱粟。

(俗谚云:大将军食饱,扪腹而叹曰:我不负汝。左右曰:将军固不负此腹,此腹负将军,未尝出少智虑也。)

人言天下无正味,即且未遽贤麋鹿。

海康别驾复何为,帽宽带落惊僮仆。

相看会作两臞仙,还乡定可骑黄鹄。[1]

此诗绍圣四年丁丑(1097)四月,尽是年十二月作于惠州。诗题听闻子由变瘦,苏轼作为兄长不禁担忧,嘱其兄弟很多食物可食用。如芋薯、熏鼠等,“蜜唧”是什么?《本草纲目》载:“鼠孕一月而生,多者六七子。惠州獠民取初生闭目未有毛者,以蜜养之,用献亲贵。挟而食之。声犹唧唧,谓之蜜喞。”[6]原来是活吃仔鼠,难怪苏翁诗中言:“旧闻蜜唧尝呕吐。”文中作者真实并充满同情的描述岭南少数民族生活状态,以芋薯为粮,以熏鼠等为副食,蜜唧则是筵上珍贵的食品。“薯芋”何物?《岭表异录》:薯粮,即芋之类也,大者如瓯,皮紫而肉白,蒸煮食之。[1]那时人皆不耕稼,惟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以充粮糗,是谓薯粮。可见在肉食缺乏,无粮少菜的恶劣环境中生存的苏轼依然顽强乐观。自注中引典:“扪腹而叹曰:我不负汝。”[1]借以自嘲,提出“天下无正味”的观点。

2.渼陂鱼。《渼陂鱼》(陂在鄂县)此诗于英宗治平二年乙巳(1065)罢凤翔任还朝直史馆作⑥元和郡县志:渼陂在鄠县西五里,周围十四里。十道志:地有五味陂,产鱼甚美。见《苏轼诗集合注》第200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霜筠细破为双掩,中有长鱼如卧剑。紫荇穿腮气惨凄,红鳞照坐光磨闪。

携来虽远鬣尚动,烹不待熟指先染。坐客相看为解颜,香粳饱送如填堑。

早岁尝为荆渚客,黄鱼屡食沙头店。滨江易采不复珍,盈尺辄弃无乃僭。

自从西征复何有,欲致南烹嗟久欠。游倏琐细空自腥,乱骨纵横动遭砭。

故人远馈何以报,客俎久空惊忽赡。东道无辞信使频,西邻幸有庖齑酽。[1]

3.白鱼。“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1]中的“白鱼”,惟淮楚有之。《本草纲目》载:白鱼“生江湖中,色白头昂,大者长六七尺。”[6]此诗于神宗熙宁四年(1071)辛亥任开封推官,寻改杭州通判,抵广陵作。

4.淮鱼。“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1]据《邵氏闻见录》载:“至和间,皇后好食糟淮白鱼”此诗于熙宁五年壬子(1072)秋通守杭州时作。

5.黄耳蕈,白牙姜。“老楮忽生黄耳蕈,故人兼致白牙姜。”[1]“黄耳蕈,白牙姜”。是佛家“庙堂肉”资源开发的生动教材。此诗元丰元年戊午(1078)秋在徐州任上作。

6.石芝。“忽惊石上堆龙蛇,玉芝紫笋生无数。锵然青珊瑚,味如蜜藕和鸡苏。”[1]如蜜藕和鸡苏的石芝,苏翁“敲折”就尝鲜。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四十五岁,二月刚贬至黃州,起初寄居定惠院,不久迁居临皋亭,谪居生活刚過过三个月,便作一奇梦。苏轼在引文中自述梦里曾游“何人家”,并见到生在古井苍石上的石芝,不待主人应允便折食一枝品尝,其味甘甜,梦醒后仍难以忘怀。

7.牛尾狸。《送牛尾狸与徐使君》(时大雪中)“牛尾狸”《本草纲目》注:“南方有白面而尾似牛者名牛尾狸,亦曰玉面狸。专上树木食百果,冬月极肥,人多糟为珍品。”[1]此八珍之一,可入药。此诗于元丰五年壬戌(1082)在黄州所作。

8.紫驼峰、猩唇、熊白。“紫驼之峰人莫识,杂以鸡豚真可惜。今君坐致五侯鳍,尽是猩唇与熊白。”[1]紫驼峰、鳍、猩唇、熊白可谓奇食异味。紫驼峰,《本草纲目》载:“土番有独峰驼,脊上有一峰隆起若封土,故俗呼为封牛,亦曰牛……岭南徐闻县及海康皆出之。”[6]猩唇,《吕氏春秋》伊尹说汤曰:“肉之美者,猩猩之唇,髦象之约。”[7]熊白,《本草纲目》“熊白脂即熊白,乃背上肪,色白如玉,味甚美,寒月则有,夏月则无。其腹中肪及身中脂,煎炼过亦可用药,而不中啖。”此诗作于贬居黄州时期。

9.羔儿酒。“试开云梦羔儿酒,快泻钱塘药玉船。”[1]诗中的“羔儿酒”即羔羊酒。“羔羊酒”与“白羊酒”为宋代佳酿,由米与羊肉共同酿制而成,皆为御酒。但“白羊酒”与“羔羊酒”是两种不同的酒,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记载北宋宣和化成殿“羊羔酒”配方及制法,颇为复杂。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记载“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8]此处“角”是体积很小的量酒器,可见羊羔酒在宋代可谓是上等之酒。苏轼钟情“羔羊酒”,被贬徐州后,驸马王诜特意送他“羊羔酒四瓶”。宋人在寒冷冬日酌饮羔羊酒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可见“羔羊酒”的巨大魅力。此诗亦作于黄州时期。

10.棕笋。笋乃苏翁喜爱的蔬菜之一。其言食诗中32次写到笋,品种包括紫笋、冻笋、苦笋、笾笋、猫儿笋、春笋、棕笋。《本草纲目》中有言:“苦竹亦有两种:一出江西、闽中……不可啖;一出江浙,肉厚而叶长阔,笋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笋是也……根下之枝,一为雄,二为雌,雌者生笋。”[6]另一种说法言棕笋:“栟榈,一名棕榈,无枝条,高二三丈。叶萃于树杪。……六七月生黄白花,八九月结实,作房如鱼子,黑色。”[6]叙中“蜀人以馔,佛僧甚贵之,而南方不知也。”表明此物是蜀地特产,僧侣最爱之食品。

“棕笋状如鱼,剖之得鱼子,味如苦笋而加甘芳。蜀人以馔,佛僧甚贵之,而南方不知也。笋生肤毳中,盖花之方孕者。正二月间可剥取,过此苦涩不可食矣。取之无害于木,而宜于饮食。法当烝熟,所施略与笋同。蜜煮酢浸,可致千里外。今以饷殊长老。赠君木鱼三百尾,中有鹅黄子鱼子。夜叉剖瘿欲分甘,箨龙藏头敢言美。愿随蔬果得自用,勿使山林空老死。问君何事食木鱼,烹不能鸣固其理。”[1]

此诗作于元祐六年辛未(1091),此年苏轼春季在杭守任上。

11.十八娘荔枝。“代北寒虀捣韭萍,奇苞零落似晨星。逢盐久已成枯腊,得蜜犹应是薄刑。”(俗有十八娘荔支)荔枝在苏轼言食诗中出现频率高达二十九次。“十八娘荔枝”据《蔡君谟荔枝谱》载:“十八娘,色深红而细长,时人以少女比之。”[1]言“红盐者,以盐梅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色红而甘酸。又,蜜煎者,剥生荔枝,笮去其浆,然后蜜煎煮之。”此诗于绍圣元年甲戌(1094)四月謫惠州,南行过金陵所作。

12.中山松醪。“郁郁苍髯千岁姿,肯来杯酒作儿嬉。流芳不待龟巢叶(唐人以荷叶为酒杯,谓知碧筩酒),扫白聊烦鹤踏枝。醉里便成欹雪舞,醒时与作啸风辞。马军走送非无意,玉帐人闲合有诗。”[1]苏轼在《中山松醪赋》中写到:“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尔灰烬之中,免尔萤爝之劳。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与黍麦而皆熟,沸春声之嘈嘈。味甘余而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9]可见此酒乃是自制送与友人。此诗亦于绍圣元年贬谪惠州时期所作。

13.鳊鱼。“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辍筋涕纵横。”[1]《襄阳耆旧传》:“岘山下汉水中出鳊鱼,极肥美。”《襄阳志》:“汉江出鳊鱼,土人以槎断水,鳊多依槎,因号槎头鳊。”[1]此诗于仁宗嘉祐四年己亥(1059)冬自蜀至荆州作。似此食品食材类还有很多,如“鳆鱼”“槐芽饼”“藿叶鱼”“玉糁羹”同时还记录若干酒、茶、药材、主食、副食及其制作方法,可谓中华饮食史上宝贵的史料库。

三、结语

古语云:“五世长者知饮食”。“知饮食”是一种高层次审美,苏轼可谓知饮食的长者,因经历宦海沉浮,足迹遍天下,为其亲身体会海内民风民俗、百姓饮食生活提供了客观条件。苏轼的言食诗冲破诗界传统束缚,尽情书写北宋市井民间饮食生活的真实画面,展示了他爱民、爱生活的博大胸怀与赤子之心。更重要的是,其颇具个性的食思想、食文化的历史价值,为中华饮食史增添了璀璨辉煌的一页。

猜你喜欢
苏轼饮食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春节饮食有“三要”
从善如流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老年人养护消化系统从改善饮食开始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