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类专业AAAAA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0-12-04 10:48宿伟玲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旅游专业

郑 岩,宿伟玲

(大连大学 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于文旅融合与大众旅游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供给、消费、投资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旅游业已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前沿,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我国文旅产业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行业需求将更加旺盛[2]。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深化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强旅游管理类专业内涵建设意义重大,开展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3]。

本研究以大连大学为例,通过深化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树立“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适应社会”的培养理念,突出“复合型+应用型+适应型 ”的人才培养特色,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优势,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思路

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创新思路。一是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解决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问题;二是坚持“顺应时代、对应行业、适应社会”,解决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问题;三是坚持“厚德、博学、笃行、创新”,解决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做到如下三个方面创新:

2.1 教学理念创新

树立“新文科”理念,推进旅游管理与文学、外语、历史、艺术、体育、生物、信息等学科交汇融通,构建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育“互联网+”思维,引导学生积极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开展互联网思维相关讲座和研讨,准确把握互联网思维下的旅游管理课程的切入点,开展互联网情境下旅游发展趋势的战略思考。遵循“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教学内容反映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2.2 教学方法创新

教无定法,教贵有法。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新技术、新媒体为平台,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和运用案例研讨、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观摩体验、论坛报告等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课前向学生发布预习资料、学习重点,课堂由学生讲授,教师点评,做到课堂对分,实现课堂翻转,增强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体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创新性和挑战性。

2.3 教学评价创新

根据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建立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方式,构建学生学业过程性评价模式。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情感、学习策略、合作精神等因素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实现教学评价从教得怎么样向学得怎么样转变。

3 旅游管理类专业AAAAA人才培养模式架构

本模式致力于构筑旅游管理社会化协同育人平台(Arena),彰显“两应”特性(Attribute),厚植“三合”能力(Ability),夯实“四化”路径(Approach),实现“五度”目标(Aim)。

3.1 构筑旅游管理社会化协同育人平台(Arena)

旅游管理社会化协同育人是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根据旅游管理类专业特点和旅游行业要求,建立与政府部门、旅游行业协同育人机制,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实习实践等方面,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力度,将旅游科研成果、教学成果、企业培训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遵循“服务地方,适应社会”的培养理念,以“优化素质,强化能力”为着力点,建立“专业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实习—服务社会”四个环节,构筑旅游管理社会化协同育人平台。

3.2 彰显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两应”特性(Attribute)

3.2.1 满足市场需求的行业对应性

坚持“学科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企业”的理念,顺应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趋势,以旅游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定向、订单、定制式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增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并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向进行调整,开设会展管理方向,以满足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彰显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行业对应性。

3.2.2 服务地方发展的社会适应性

秉持“地方大学为地方服务”的理念,呼应辽宁省、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主动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精准设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多种方式,参与大连旅游行业服务管理,助力大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扩宽知识视野、锻炼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彰显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3.3 厚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三合”能力(Ability)

3.3.1 德能兼备:品德与才能的复合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旅游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修养、意志品质,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3.2 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为培养“两会两能”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类专业2019版培养方案注重实践教学,把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之中,加强理论课实践环节的设计,课程计划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实践教学周数47周,学分达35学分,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主题活动与行业实践互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补,构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3.3.3 守正创新:专业与创业的融合力

无创业不专业,无专业不创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提高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旅游管理类专业2019版培养方案中开设导游实务与技能、智慧旅游与电子商务、节庆活动策划与管理、旅游商品开发与设计等创新创业课程,通过创新融合专业、创新引领创业、创业融入专业、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在专业课教学中植入双创教育的方法,大一培养创新意识,大二提升创新能力,大三打造创业素养,大四端正就业态度,使学生从入学就潜移默化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业理念,为学生走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4 夯实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四化”路径(Approach)

3.4.1 强化教学科研,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打造教学科研团队,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学科研实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加超星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MOOC等在线网络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教育部、全国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组织举办的各类师资培训班,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丰富行业实践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

3.4.2 深化课程改革,推动课程体系完善

重视课程体系完善,加强教学改革,注重国际化导向,开设旅游专业英语、旅游英语口语和旅游日语等全外语授课课程,以及对接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课程,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设置会展模块、专题模块、实务模块、国际模块、顶峰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等6个模块的专业任选课程,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分主题、分层次地设计开设与社会需求、行业特色、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30多门个性化发展课程。

3.4.3 优化实践教学,推动综合素质培养

重视综合素质培养,加强实践教学,以行业对学生思想、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为依据,以校内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为核心,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为辅助,构建“素质+专业+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目的划分为突出理论性与基础性、突出专业性和适应性、突出创新性和创业性等3个层次,形成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与旅游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建设高层次、多元化的境内外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30多家。

3.4.4 激化产教融合,推动创新能力提升

重视创新能力提升,加强产教融合,组织学生深入旅游企业, 体验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体会旅游工作者应具备的创新创业素养,强化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同时,邀请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或讲座、座谈、讨论等,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自觉注重创新创业意识与技能的培养。成立大学生导游工作室、休闲活动与策划工作室、阳光礼仪工作室、茶艺文化工作室、四方馆工作室、知行文化社等创新社团,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辽宁省产教联盟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5 实现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五度”目标(Aim)

3.5.1 目标效果的达成度

培养目标明确,秉承“知行统一、德能兼备”,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深受旅游企业欢迎,能够胜任旅游行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经营、管理、服务、策划、咨询等工作。

3.5.2 定位需求的适应度

培养定位准确,紧密对接旅游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新文科”建设,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构建知识、能力、素质、思想并重的课程体系,科技类、思政类、艺术类、外语类、实践类等通识课程覆盖面广,学科平台课程能够适应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和宽口径。

3.5.3 资源条件的保障度

建立教学团队制度,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做到合理配置,形成传帮带机制,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培训和指导,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改善教学软硬件设施,建成旅游综合实训室(餐饮、规划、会展、导游)、酒吧与调酒实训室、客房服务实训室、旅游与酒店管理数字化实验室、旅游与酒店管理形体训练室、礼仪实训室、客房展示间,改善实践教学环境。

3.5.4 质保体系的有效度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保障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有效运行。健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立听评课、“三段式”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课堂教学质量认定、学生信息员等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构建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通过督导评教与学生评教相结合、听取汇报与查阅材料相结合、个别指导与集中指导相结合、结论性评估与过程性监控相结合,推动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顺畅。

3.5.5 社会企业的满意度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的统计结果显示,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50%以上在酒店、旅游、餐饮等服务行业就业,专业符合度比较高,说明毕业生对于本专业认可度高,行业对于毕业生的认可度也很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吻合度较好。用人单位认为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在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外语水平、诚信品质、工作心态、组织纪律、团队意识等方面比较突出,综合评价比较满意。

4 总结与讨论

旅游管理类专业AAAAA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四化推动”的方法,着力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师资队伍问题、课程体系问题、综合素质问题、创新能力问题。同时,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但是,本模式在实践应用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是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水平尚处于初期阶段,学院教师与旅游企业之间缺少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沟通交流,合作形式单一,缺乏稳定性和系统性。

二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程度有待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还不够紧密,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深度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当中,与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还需要增加,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待健全和完善。

猜你喜欢
应用型旅游专业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