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让生随“生”动

2020-12-04 21:52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中学孙成伟
青年心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物圈显微镜流感

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中学 孙成伟

所谓情境,是一种形象环境的表现,如光线、颜色、声音、气氛、教学设施等。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把科学教育和艺术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让教学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随着生物学教学而心动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来学习生物知识。而300 多年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曾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学生有感受,这有助于学生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生物的特征”这一节时,我让同学先想想他们从早晨醒来睁开眼睛到现在坐在这里听老师讲课都看到或接触到哪些生物,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生物有哪些共同之处。

二、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大都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形象地给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等,更容易让他们融入当时的故事情境中,慢慢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在“人类的生殖”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知道男性主要的生殖器官是睾丸并为后面学习激素调节的知识打下基础。我说了一个我以前看过的电影故事情节:在一个村庄,一对夫妻已生有四女,生产队长动员这对夫妻做绝育手术,恰巧这家的女主人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做这个手术,所以只好让丈夫做绝育手术,可这丈夫一听不干了,说这样会让他像太监一样,男不男,女不女。然后让同学们讨论会不会发生像这位丈夫所说的那样的事。

三、创设实验情境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思考、想象和推理,从中发现和掌握其规律。整个实验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一次上“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课,课前我已经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认真做实验,不能到处乱串。

但在实验中,班上有几个调皮的男生没有按我的要求观察玻片标本,而是把自己的手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且他们几个还把别的组的显微镜随意移动,害得这几个组的学生都向我告状。这时,我正想严厉批评他们几个人,但一想这不正好也是一个机会,可以激发他们学生物的兴趣吗?于是我就把他们几个召集到一起,问他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他们手的结构没有?移动别的组的显微镜是不是想看别的组已经观察到的结果呢?看到结果没有?这几位学生本想我会严厉批评他们,但没想到我会这样问他们,都有点吃惊,连连说是的。然后我又引导他们做实验来找答案,当他们通过自己认真做实验得到正确结果后,个个都兴奋不已。从此,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一发而不可收,上生物课再也不调皮了。

四、创设“角色”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这种旧模式严重影响和阻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更体现不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接触到创造性劳动时,他们对知识才会觉醒起来。”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角色”也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正由“旁观者”走向“当局者”“参与者”甚至“主导者”。在学习“生物圈”时,学生已经知道生物圈能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提供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这时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航天飞行员聂海胜和其他星球),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清楚知道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而且还能激发起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的情感。

五、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巧妙的问题情境,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果这个问题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情境中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情境中所包含的生物学知识,更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时候正值感冒大流行的时刻,并且流感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传染病,流感的分类?如何预防流感?得了流感以后,如何有效地治疗?流感中蕴含着哪些生物学重要概念等等,直接通过“流感”这个例子就可以把一系列的问题一一解决掉。也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这个理念。

猜你喜欢
生物圈显微镜流感
《用显微镜看大象》
流感大作战
显微镜下的世界
小心,流感来了
显微镜中奇妙的沙世界
模拟生物圈
小心!流感来了
模拟生物圈
显微镜下看沙
“流感”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