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以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为例

2020-12-04 21:52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代养兵
青年心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教学法法治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代养兵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作为小学思政课教师,如何在思政课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如何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形成自觉的内驱力,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是我们的挑战和这堂课最根本的宗旨。

一、故事教学法的课堂价值

什么是故事教学法?关于它的定义非常多,可以说故事教学法伴随着新课改早就进入了教育行业,再往早追溯,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指出故事是儿童的精神食粮,提倡故事教学法。很多学科早就开始尝试故事教学法,不同的学科对于故事教学法的感受不尽相同,但基本都认为故事教学法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上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相互分享一些与课堂目标相关的故事,以说明、强调,或者补充所讲内容,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引导学生直接从故事中悟到蕴含的道理的教学方法。

(一)故事教学法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毫无疑问就是听故事。正如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经常围着大人听故事,可以说谁掌握故事,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也是同样的情况,例如你对小学生说你要好好学习,读书有助于你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等,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如果你换成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一切就会不一样,你可以用绘本《我是好饿的毛毛虫》来鼓励学生要多读书,就会像那只毛毛虫一样不断汲取营养最后化作美丽的蝴蝶;你也可以用“读书是甜的、学习是美的”等儿童的语言鼓励他们读书,效果明显提高。可以说,故事教学法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

(二)故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老师的最怕枯燥的课堂,最怕学生不感兴趣,学生何尝不是了?可以说,学生对你讲的内容有无兴趣,决定着这堂课的实际效果。有无兴趣不仅在于课堂的内容,还在于课堂内容展现的形式。故事教学法则不一样,它汇集中外古今的多种多样的故事,可以是历史故事,可以是热点新闻,可以是身边的故事等;故事呈现的形式也丰富多彩,可以是史料阅读、可以是纪录片、可以是新闻速览,可以是师生分享等。也就是说,故事教学法里面的故事选材很丰富,经过前期学情调研和分析,可以选择几个适合大部分学生“口味”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学生们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现,这种教学形式绝对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学习的内驱力自然产生,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三)故事教学法有助于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地

与其他学科还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思政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相对于其他学科知识技能学习的主要目标,思政课的目标实现相对来说要困难很多,有时候看似实现了目标,但有可能只是一种表象。例如我们的课堂要引导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爱护文物古迹,要诚实守信,但社会上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总是影响学生的判断,单纯的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谈不上达成教学目标,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但通过故事教学法,我们可以选取新时代下现实发生在身边的好故事,树立好榜样,让他们自己去找、去讲身边的好故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进而推动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地。

二、故事教学法的课堂应用

《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课是《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内容,通过课程内容的安排,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应相亲相爱、平等团结,互相尊重与理解,树立中华民族自豪感。那么在这节课上如何讲好故事,运用故事教学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一)深入分析教学目标及内容,据此选讲好故事

《中华民族一家亲》旨在引导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尊重每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与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认识到各民族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做出突出的贡献,各民族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更加凸显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性。

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学生基本都知道我国有56 个民族,最熟知的是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苗族、壮族等,但大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分布在什么地区及民族分布特点几乎没有概念,仅有5%的学生大致知道少数民族分布在边疆地区,另外关于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基本局限于食物、服饰、音乐等,对于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的守卫国土的贡献等没有生活经验。

因此,结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在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补充了第一个故事——“2017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卓嘎和央宗”的故事,通过故事学生深刻认识到少数民族同胞大部分居住在边疆地区,为祖国守卫国土,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丰富了学生对各民族贡献的认识。

(二)要熟知学生的已有经验,据此选讲好故事

我校学生对于各民族的了解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例如:每年的民族文化展示活动;学校与少数民族学校有定期的学生交流活动;很多同学有到少数民族聚居地研学的体验等,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但经过前期调研,我们发现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节课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以后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只是了解了解,并没有触动他们的心灵,也很难产生实际行动。

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点,第二个故事选择的是我校教师前往西藏长年支教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从战略上帮扶少数民族地区,通过自己老师的故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体会到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第三个故事选择的是我校五年级某班学生五年来一直与内蒙古喀喇沁旗某小学手拉手相互学习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意识到民族团结每一个人都能贡献力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三)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征,丰富讲故事的形式

故事教学法的展示形式,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可以用学生表演故事的形式,例如在《中华民族一家亲》一课,为了展示我校五年级学生和内蒙古学生五年来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我们直接引用了我校戏剧团编写的这个故事的戏剧《荷塘的约定》,并请其中的演员谈了谈演出的感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播放的故事可以是新闻热点,人物访谈,纪录片等;也可以是师生讲故事,师生把故事的基本内容讲述出来;当然也可以请权威专家来现场指导,例如我们在研究《假如古遗迹会说话》一课,就安排学生采访了文物研究专家,听取了他们对古遗迹保护的看法和建议。丰富多彩的形式,让故事呈现的方式活灵活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明显。

三、故事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落实法治精神,我的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通过自我探究,相互研讨,逐步发现法律的重要意义。学生自我发现问题,从他们自己最困惑的问题出发,即“这么多民族生活在一起,不同的风俗习惯,是如何友好相处的?”带领学生自我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再通过故事教学,发现民族分布的特点、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为了建设共同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国家从制度上如何保障各族人民的利益,所有民族都参与国家的建设和民族复兴等,自然而然引出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区域自治制度,将法治教育自然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到法治的重要性,而不是直接灌输法律知识给学生。

故事教学法的这节课还呈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涵育法治素养。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条款,学习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培养法律意识及法治观念。

第二,创设真实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民族平等友好相处的重要性,愿意与各民族友好相处。

第三,注重儿童价值引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通过探究活动渗透平等、法治等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而这一切的道理,用故事教学法,就能讲得明白,讲得透彻,让学生信服,最终变成实际行动。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教学法法治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