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多元切入

2020-12-04 21:52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袁庄镇袁庄初级中学康登银
青年心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活动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袁庄镇袁庄初级中学 康登银

数学活动教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强调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主动精神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活动体现出的教学优势和现实意义愈发重要。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际学情分析,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特点,以多元性、开放性视角切入活动情境创设,丰富课堂知识演绎形式,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一、简单易行——优化活动操作

相比于活动的新颖和创新,简化活动实施难度,突出活动的实用性和基础性是保障活动质量的基石。教师立足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对活动难度进行整体把控,设置必要的课堂学习任务,优化活动操作环节,体现活动教学的因材施教。

1.布设任务,明确活动方向

活动任务有效布设能够为学生明确思维探究方向,强化学生活动学习意志,提高学生活动的目的性。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精准定位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从学生已有认知体系、生活经验加以延伸和拓展,引出活动教学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的正向迁移,建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循序渐进地突破课堂学习重难点知识。

在“整式”第2 课时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思考和解决以下问题:①什么是单项式的项、什么是单项式的次数?②什么是多项式?③列出以下问题中的代数式: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a、b。长方形的周长为__;某班有男生15 人,女生x 人,该班共有学生__人;鸡兔同笼问题中,鸡有m 只,兔有n 只,则一共有脚__只。④尝试总结出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区别、联系。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性。

2.尊重差异,分层活动难度

初中生数学基础和认知能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尊重学生差异,对活动难度加以分层,适应不同层次学生课堂学习需求,提高活动设计针对性。教师分层设计要立足学生和活动两个维度,兼顾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和个体能力差异,对活动问题进行分层设计,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为根本,层层递进地将能力提升、思维训练的训练任务或习题融入到活动中。

教学“幂的乘方”时,教师在活动中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递进式问题链:①用简便的表示方法分别表示3+3+ 3+3+3+3+3;a·a·a·a·a·a·a·a;3v×3v×3v。②比 较3v×3v×3v与(32)3和(33)2的大小,说明你的判断依据和计算过程。③猜想(am)n如何计算,并举出相应计算实例加以验证。④归纳(am)n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总结幂的乘方法则。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收获和提高,对幂的乘方计算法则建立初步认知。

二、多边互动——优化活动交互

数学教学活动展开形式很多,教师在确保学生有效地主动思考基础上,多开展一些多边互动活动,为学生营造积极、活跃的活动氛围,突出学生与学生的活动交互,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自然生成。

1.多边交互,提升活动效果

传统课堂交互形式以“师—生”交互形式为主,教师要组织学生以主动质疑、小组合作等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由单向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关注探究活动的多元创设,增设动手实践类数学活动,组织学生经历观察、猜测、计算、实验、推理、验证等多项探究思维,增强学生多项感官刺激,强化学生课堂学习印象,提高活动教学实效性。

教学“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用剪刀裁出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实物操作,让学生分别指出这些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再找出其中等腰三角形,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判定等腰三角形的依据。学生合作学习共得出多种判定方案:两边相等、两角相等、角平分线和高线重合、角平分线和中线重合、中线和高线重合、两边上的高相等……不仅有效完成了新知建构,落实了课堂教学目标,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亲历探究,深化活动认知

初中数学课堂提倡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启发探究学习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理解,深化学生活动认知。数学活动教学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方面有着独特的教学优势,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与重难点内容密切相关的探究课题,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对数学新知的发现、形成过程建立深刻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有理数的加减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整合教材编排材料,将其设计为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一仓库中,每天上午和下午货物进出情况,进货3 吨用“+3”表示,出货5 吨用“-5”表示,汇总出一周内仓库进出货物情况表格,让学生对库存变化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利用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分析,经历课堂学习的“数学化”,帮助学生数学知识自主建构。

三、动态生成——优化活动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初中生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在活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活动效果,教师增强活动教学开放性,以更加多维度活动呈现,适应学生动态学习特点。

1.多元呈现,激活活动思维

活动教学形式本身的包容性就很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各类活动素材带到课堂中来,创新数学新知呈现方式,激活学生课堂学习思维。教师关注传统活动创设形式,提高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故事活动、角色扮演活动等传统活动形式的素材筛选和设计质量,同时将各类新型教学手段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富有科技气息的活动氛围。

在“合并同类项”课时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一个长为n,宽为5 和长为n,宽为8 的长方形,组织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两图形组成的大长方形的面积该如何表示呢?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都能想出两个长方形面积分别为5n 和8n,但对大长方形表示方法五花八门,有的表示成5n+8n,有的表示成(5+8)n,有的表示成13n。教师顺势引入“合并同类项”相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将学生活动思维引向深处。

2.开放设计,发散活动视角

现代教育观理念下,评价一节课堂是否有效主要从两方面考量,一是看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二是看学生思维创造性,能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适当融入一些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展开探讨,开阔学生数学视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发散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在复习课堂中导入了一些一元二次方程,设计开放性活动课题:谈谈自己最喜欢哪一种解题方法。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很高,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公式法是最科学合理的,但解决一些b2-4ac 计算复杂的时候较为麻烦。”“我觉得因式法中的十字相乘法是最简单的,应该作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首选解法。”“我喜欢配方法,但要注意符号不能出错。”用开放式的问题,发散学生活动视角,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数学活动是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为核心,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激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逐步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初中数学教师正视活动教学价值,加快教学观念转变,活用多种活动创设切入点,为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学习提供更多机会,促进数学活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活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六小”活动
思维跳跳糖
“活动随手拍”
思维跳跳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