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山诗地游

2020-12-05 00:51骆昌芹
养生月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天门山天门洞窟

骆昌芹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泛舟“天门”写下的名篇。诗人的如椽大笔,将广漠的天幕,万里长江,镶上红日、帆影,缩成一幅动静交织、情景相融、壮美无比的山水画卷。吟咏把玩,波澜壮阔的长江气势,如在眼前,险峻奇伟的“天门”雄姿,扑面而来。

天门山是博望(俗名东梁山)、梁山(俗名西梁山)的合称,位于安徽钢城马鞍山市与米市芜湖之间的长江两岸。南岸的东梁山,归属当涂县,北岸的西梁山,归属和县。两山山势不高,既无泰山之伟,亦少黄山之秀,但它却以山水相连取胜,传说神奇迷人、形势险峻闻名。

我们循着诗仙李白的游踪,乘舟溯江而上,对令人神往的天门山,作了一次“诗地游”。

“水中看山山壮美,山头望水水悠悠。”从舟中远望,水色空蒙中的东、西梁山,色如翠黛,宛宛然如峨眉。宋代诗人杨万里有“二梁双黛点东西”“一眉高著一眉低”的诗句。也因为有了这样的景色,天门山又有“蛾眉山”之称。

舟至山前,但见两山拔地而起,傲岸屹立,夹江对峙,果然势如天门。

弃舟登临西梁山巅,放眼四望,长江如澄练一匹,由天际飘然而来,又向天际悠悠而去,舟行其上,似在云中。翠螺山云气缭绕,风姿绰约,恍若“翠蝶姑娘”正在浣洗她那绚丽多彩的纱巾。东梁山迎风搏浪,好像一头翘首巨鲸,逆流遨游,那耸入云际的铁塔,恰如它喷出的冲天水柱。山上一块巨石,形似妇人侧身而立,探首凝视远方,名曰“望夫石”,所以东梁山又名“望夫山”。多情的古诗人不知为这位妇人留下多少伤怀的篇章,同游的导游却忽然说:“我看那石不像是焦愁待夫的老媪,倒宛如骑鲸仙游的李太白,正在临风舒袖,昂首吟诵时代的新诗章。”

俯瞰脚下,矶头横截,浪花飞涌,激荡的江流中,漾动着一片翠色扑人的绿洲,仿佛“长镜”中镶嵌的碧玉。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相传上古时期,天门山是一个整体,阻挡着长江的东流,洪水泛滥成灾,黎民百姓饱受其苦。一次,玉帝巡游至此,见此情景,遂命巨灵神将此山劈开,为长江让出通道。巨灵神挥动仙斧,霹雳一声,山崩地裂,洪流从中涌出,直泻大海。前人有诗咏道:“巨灵斧劈翠微开,中泻洪流去不回。”可是,江流湍急,卷沙扬涛,溺马杀人,百姓苦难没有根除。一日,天门山来了一位云游和尚,自称“奉玉帝之命,前来救苦救难”。他登山观览后,口念咒语,飞身跃入江中,在水面上如履平地,忽然慢慢沉入水底。数日后,江中现出一洲,缓减了洪水的流势,使两岸逐渐变为鱼米之乡,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峭壁下有一天然洞窟,乃怒吴阁遗址。洞窟不大,内径丈余,洞外虬枝倒挂,枯藤缠绕,形势险峻。传说怒吴阁的建造,与吴楚长岸之战有关。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吴伐楚,战于长岸(今西梁山),吴败,楚获吴先王宝船“余皇”,“置于岸,环堑而困之”。后吴将公子光,施骄兵之计,将宝船夺回。楚为了加强边界防御,唤起士兵对吴的警惕,即在此依山附石,凌空飞架一阁,名曰“怒吴阁”。由于沧桑之变,阁体早已荡然无存,空留洞窟在险峰;那楚困吴船的“余皇坑”,亦不复为后人所见。

夕阳西下,我们的游船像一支脱弦的箭,射出天门。回首之际,环山而立的楼房厂舍,华灯点点,异彩闪现,将天门山点缀得分外美丽壮观。

猜你喜欢
天门山天门洞窟
洞开天门
再登天门山(外二首)
我爱家乡的天门山
天门石
天门石
异想天开
洞窟惊魂
洞窟惊魂
唐·李白《望天门山》(草书)
中国·庄河天门山第二届冰雪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