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舞,让课堂更精彩

2020-12-05 01:57杨春和江苏盐城市敬贤路实验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10期
关键词:内涵文字文本

杨春和 (江苏盐城市敬贤路实验小学)

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方面强调对文字的积累,另一方面要感受思想意境。传统课堂教师过于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忽略了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师需要营造“言”“意”俱备的课堂,构建精彩的课堂。

一、设计备课四问,确保言意兼收

在正式新授之前,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四问”。所谓“四问”,第一问针对课文内容,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问针对写作目的,帮助学生感知文本主旨;第三问针对文本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感知文本的表达特点;第四问针对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问题,并将后面两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如此才能帮助学生“言”“意”兼收。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桥》时,在分析了其教学目标以后,发现前三个教学目标的核心都在于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创作初衷。只有最后一个目标才指向教学策略。如果教师按照课标要求进行授课,并不利于创生“言”“意”共舞的语文课堂。所以,教师需要将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文本解读的层面。针对《桥》这篇课文,其表达上有三个显著特征:其一,文章构思巧妙,以悬念的方式进行开场,前后呼应;其二,文章句式简短、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其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增添了课文的张力。教师在正式教学时,需要选择任意一点,进行文本切入,让学生了解一篇文章的创作过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涵。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画出文中运用修辞的语句,从修辞手法切入文本学习。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从文本形式感受文本内容,从语言积累到思想感染,让学生能够不自觉关注语言本身并揣摩作者的创作手法,从而促使“言”“意”结合。

二、领悟文本内涵,促进言意共生

教师既需要让学生立足于文本的“言”的部分,更需要让学生从“言”的部分观测到其中“意”的内涵美。让学生在“赏言”的过程中,达到“会意”的程度,进而收获最佳体验。

例如,教师在讲解《桂花雨》这节课的过程中,作者琦君“缠”着母亲摇桂花的场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非常值得读者细细揣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联想作者的“缠着”这一动作,想象作者的神态是如何的?学生一下子蹦出了很多词语,有的说拽着,有的说黏着,有的说拉着,种种不一。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缠”所体现的意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来扮演作者琦君,由教师来扮演母亲。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都很积极投入,纷纷效仿琦君做出了各种各样“缠着”的动作。“妈,我想摇桂花了,咱们一起去吧。”“好妈妈,陪我一起摇桂花吧。”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对文章中的情境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教师采取了角色扮演这一形式让学生在言语中深入文本场景,鼓励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通过想象来感知作者的内心状态,有助于学生从文字表象深入文本内涵,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文本的意境中缘文悟道。

三、实施读写结合,言意相得益彰

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确保“言”“意”相得益彰。教师需要让学生从读中出发,以读带写,实现阅读和写作双重提升。只有真正实现读写结合,才能让学生从文字表象深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文本中,有一段女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这一心理活动是断断续续的,所以就产生了一个可以进行写作训练的基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根据上下文联想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将其补充完整。如果还有其他留白之处,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扩写。原文中,当桑娜将邻居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以后,产生了一段内心独白,文字中有大量的省略号。学生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扩写,有的是这样写的,“我为什么要把他们抱回来呢,家里已经有5个孩子了,他肯定接受不了。天哪,我做了些什么呀?可是我能看着孩子就那样饿死吗?不,我不后悔,任何人在那样的场景下都会这样做的。我做的没错。对,没错。不过我的丈夫知道了要杀了我,那就随他去吧。”通过阅读,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实现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能够帮助学生从言语表象深入文字内核。正是因为在阅读中精研文字,才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将文本意境呈现出来,如此也就实现了“言”“意”结合。

为了实现“言”“意”共生,教师需要注意备课过程中的问题设计,还需要帮助学生深入文字内涵,用读写结合的形式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在“言”“意”共舞之下,感受课堂的精彩。

猜你喜欢
内涵文字文本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字的前世今生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内涵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