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作品展工艺美术作品述评

2020-12-05 14:27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手工艺艺术设计

在全国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大喜日子里,五年一届、倍受人们关注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于2019年9月6日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隆重开幕了。这是一次涵盖艺术设计主要门类的高水平大展,集中展示和反映了五年来,我国艺术设计工作者,牢记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教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而设计的宗旨,扎根人民,顺应时代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熔铸中国风格,弘扬中华美学,守正创新的精品力作和丰硕成果。这些作品体现了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艺术设计的新面貌,是新时代我国艺术设计领域的一次大阅兵。

在艺术设计作品展的六大门类中,工艺美术设计作品是继上届之后第二次出现在设计展之中,作品琳琅满目、可圈可点。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工艺美术作品复评组组长潘鲁生教授认为,与上一届全国美展相比,从传统工艺振兴、到现代工艺的延伸和当代题材的运用这三个方面的结合成了本届全国美展工艺美术展的最大亮点。

我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门类众多,精彩纷呈。工艺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工艺美术史也就是一部华夏文明史。

对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基因和千百年来所传承的核心技艺,我们一定要“原汁原味”地加以继承。但仅此还不够,必须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创作出反应时代特征、符合时代审美的好作品来。艺术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传统工艺的振兴,现代手工艺的延展和当代题材的运用,都离不开推陈出新。所谓新,就是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构思创意、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展陈形式等方面都要有时代感。这种新是建立在文化自信、继承传统基础之上的。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此次入选的工艺美术作品中,不论是传统工艺美术还是现代手工艺,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既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的作品,也有审美和实用兼备、可以融入百姓生活的作品,还有绿色环保理念、巧用材料、化腐朽为神奇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四个度,即艺术的高度、学术的深度、技艺的难度和创新的维度。对传统手工艺的振兴、现代手工艺的延伸和在工艺美术作品中如何表现当代题材有着良好的启迪和借鉴示范意义。

《筑梦》是一件反映2003年,我国遭遇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洪水灾害,人民子弟兵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众志成城、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洪一线的现实主义现代手工艺作品。其材料为镜面不锈钢,体量巨大,画面人物众多。表现手法以点的疏密雕刻成像,错落有致,气势恢宏。近200位人物栩栩如生、各有姿态、虚实相生地被组合在一个如同山脉般的整体之中。左上角高高抡起大锤的战士异军突起,成为画面的焦点,和大块的背景黑白对比强烈,形成铜墙铁壁般厚实的雕塑感,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个感人的年代和场景之中,再一次受到抗洪精神的洗礼和鼓舞。这是一件以现代手工艺表现时代精神、赞美抗洪英雄的好作品。

《在希望的田野上:为发展而推动乡村振兴的16年》,是一件用抽象手法表现现实题材的现代手工艺作品。作者别出心裁的以汉字“农”为符号,以中央连续16年发出的16个聚焦“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为创作核心和源起,突出“政策叠加,惠农关联,相扶相助”。作者采用近5万根5mm-20 mm长短不一的不锈钢丝,按概念设计、3D打印、翻模掐丝焊接、表面喷漆而成。作品形成焊接点约30,000个,整个作品点线相连,互联互通,浑然一体,大气磅礴,营造出在党中央惠民政策的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作品构思巧妙,手法新颖,意韵深长,让人浮想联翩,怦然心动。

《芒》是一件用传统工艺表现当代题材的作品。作者以麦穗为主要视觉元素,采用传统的玻璃灯工艺,先将写实的玻璃麦穗惟妙惟肖做到极致,再将一大批这样的麦穗组合在一起,加上灯光后产生金光灿灿、熠熠生辉的艺术效果,试图用这样的形式表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美学内涵和国富民强的民族复兴。以此向新中国70周年献礼,向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

《筑影望境》是一件现代玻璃手工艺作品。作者立足于中华美学的审美特征,希望从观念、材料、工艺、造型、色彩等方面有所突破。通过纪念碑式的造型,压缩的透视关系,层层递进的色彩关系,表达对经典建筑的感悟与哲学思考,并试图构建其意识形态中理性思维的空间存在方式。该作品彰显了时代造物理念下玻璃艺术新的表现风貌。作品简洁明快,于庄重、宁静、幽深中渗透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当下时尚的探索,让人过目不忘。

漆器在我国由来已久,因其质地温润、凉热皆宜,抗菌防腐、精致环保而广受人们的青睐。《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的作者通过一组大漆的家庭餐具设计,用传统的工艺形式表现当下人们的生活用品,倡导中国传统的用餐礼仪、伦理关系和科学的用餐。该作品造型简洁、色彩明快、工艺精湛,删繁就简、领异标新,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亦有很好的实用功能,不失为一件传统工艺推陈出新的好作品。

《襟》是一件特色鲜明的服饰设计作品。作者采用贵州苗族传统花丝錾刻工艺与百鸟朝服前襟刺绣的混搭,创作出既具少数民族风情又有时代气息的装饰襟带。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较多的省份,其中以苗族人口为多。千百年来苗族经过不断地迁徙,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手工技艺和精神崇拜。苗族图案中的蝴蝶、飞鸟、花卉、龙凤以及几何图形都各有寓意,表达了苗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苗族的银饰、刺绣、蜡染也都各具特色,美不胜收。作品《襟》将两种苗族装饰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作品,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作品《今日大汉NO.2》是一件具有环保理念的好作品。作者将人们司空见惯的废报纸利用起来,“编织”成为视觉效果好、装饰性和艺术性俱佳的“服装”。这种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创意,在当下十分值得提倡。这件作品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我们要尽可能地通过我们的创意和巧思,将生活中的一些“废料”合理地利用起来,化腐朽为神奇,装点环境、美化生活、造福人类。

作品《文以铸魂》,是一件颇具新意的作品,其视觉效果像瓷器,造型优美、色彩雅丽,而实为“燕京八绝”之一的景泰蓝工艺。作者受我国传统青瓷的启发,在其经典造型的基础上,对其色彩和纹饰进行了解构、变化和重塑。两种传统工艺在作者的融合与再造下,焕发出新的光彩。青瓷的优雅与景泰蓝的华丽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地体现在了作品之上,给人以全新的审美享受,展示了传统工艺在新时代所焕发出的魅力和光彩。

《敦煌悠纪》是一件表现敦煌石窟的作品。敦煌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华夏智慧的乐章。一直以来,它是人们向往、艺术家朝圣的地方。近些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表现敦煌的艺术作品也屡见不鲜。而出现在十三届全国美展设计展上的这件作品,有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作品以丝绸、羊毛为材料,经过毡化、组合、缝缀等工艺处理,以纤维艺术独特的语言,将丝绸之路上敦煌石窟昔日的辉煌展现在我们眼前。该作品体量大,内涵丰富、表现手法新颖,形式感 强,在所营造出的历史厚重感和深邃意境中,流露出艺术表现的灵动和放松,让人仿佛有身临其境的穿越感。这是一件艺术语言鲜明、独具特色的作品。

在首饰类作品中,《70’s绽放》和《Tron》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前者在传统花丝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赋其新的内涵。不同的组合形式和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个含苞欲放的花朵,这些花朵将为祖国70周年而绽放,表达了华夏儿女歌颂祖国、团结奋进,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愿望。后者则利用现代手法,甚至采用了科技元素,夸张的几何造型、LED灯源的运用,使其时尚个性,科技感十足,显示了年轻人的追求和首饰表现的多样性。

作品《矗立》受中国古代三足鼎立的青铜器和古建筑斑驳外墙肌理的启发,以银泥、铁粉、碳、陶泥为材料,按设计塑好器型,采用高温重烧、打磨正烧等手法多次烧制而成,旨在表现作者意识里的“传统”和对事物的认识。作品朴实、浑然、古拙中见新意。

《行走的日常-漆》以翻模缠绕髹漆的方式,对鞋进行复制。作者在一层层的缠绕过程中享受到缠绕中物我合一的美感和快乐,并以鞋的形态和一圈圈的缠绕,寓意在徐徐行走的人生道路上,只有踏踏实实才能笃定前行。

《绿水青山的歌声》是一组以小鸟为载体的金属工艺。4只用925银铸成的小鸟镶嵌着红绿宝石,造型生动、活泼可爱。叽叽喳喳的鸣叫声里,让人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作品以小见大,十分有趣。

另外一些作品如《繁花》《琉光璃彩映敦煌之明珠璀璨》《迹问月》《自观自得》等亦各具匠心,各有特色。

纵观这次参展的工艺美术作品,我认为体现了新时代工艺美术的新特点,即新认知、新价值、新作为、新发展。具体表现在观念新、题材新、材料新、工艺新等方面,可谓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些在传统工艺振兴、现代手工艺延伸和表现当代题材方面所做出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不仅给大家带来了一场视觉的盛宴,亦将会对工艺美术行业产生积极的引领、示范和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手工艺艺术设计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山东大学作品欣赏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手工艺·温州发绣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