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天华琵琶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2020-12-05 23:52金格格
北方音乐 2020年13期
关键词:刘天华国乐古琴

金格格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刘天华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富盛名的艺术家。他在音乐创作、演奏和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他所创作的二胡十大名曲耳熟能详,享誉全球。与他的十首二胡作品一样被称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作的是他所创作的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和《虚籁》。这三首琵琶作品汇通中国传统音乐的古风古韵,是以琴曲之内涵赋予琵琶高深意境,从而成君子之乐德。刘天华的作品具有突出的时代特色,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他的主张与精神融汇贯通于其整个作品之中。刘天华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深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的作品既蕴含着传统音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同时又存有受时代“新思潮”影响的“中西合璧、兼收并蓄”的新思想。他的创作理念贯穿整个作品之中,这三首琵琶作品体现了他“中西兼并”的思想观念和“国乐改进”的探索历程。

谈到刘天华琵琶作品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首先要谈及的便是他对音乐的认识。1927年5月15日,北京艺专学校宣告了“国乐改进社”的正式成立,1928年1月《音乐杂志》诞生。在《音乐杂志》创刊号上,由程朱溪撰写的发刊词讲道:“我们爱好音乐,我们不相信音乐的最大目的只是供人听听好听而已,我们觉得在音乐上,同在别的艺术上一般,应该有严肃的态度,我们相信一国的国乐自有他的前途与命运。同时我们认为当下的国乐正是沉沦下去了,所以我们组织国乐改进社。”20世纪初期社会动荡、乐坛凋零,刘天华思考着时势思考着民族音乐的未来,为了振兴民族音乐、繁荣中华文化,创办了“国乐改进社”。创办“国乐改进社”是以改进国乐普及民乐为宗旨的,刘天华提倡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一国的音乐教育,并非造就几个专门音乐人材去当教员,去做高等吹鼓手的。我希望提倡音乐的先生们,不要尽唱高调,要顾及一般的民众。否则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岂是艺术家的初愿”。所以,刘天华选择以研习者较为广泛的二胡、琵琶作为国乐改进的方向。他认为:“我们想介绍西乐,以为改进国乐的辅助。”因为“一国的文化,也断然不是抄袭些别人的皮毛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的。”他提出:“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调合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这也体现了他“中西兼并”“借助西乐,研究国乐”的创作理念。琵琶曲《改进操》是刘天华为纪念“国乐改进社”的成立而创作的一首乐曲。名为“改进”二字正能体现其创作意图,也寓意着国乐改进之路的开始。这首乐曲是刘天华作品中最富有活力、曲式最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中西融合”创作理念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改进操》的创作寄予了刘天华对民族音乐振兴与发展的期望,在创作手法上既继承了大量民族音乐的精髓又融合了许多西洋音乐的精华,是一首激励人心、积极向上的进行曲风格乐曲。乐曲大胆结合民间音乐元素与西方创作手法进行创作,模拟古琴演奏技法,运用西方和声与复调、进行曲风格,使此曲成为其“中西结合”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其次刘天华琵琶作品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对传统意蕴的借鉴之上。

《歌舞引》于1927年春定稿,1928年用工尺谱刊印在《音乐杂志》第七期,是刘天华的第一首琵琶作品。

“引”《汉语大词典》作如下解释:引,量词。长度单位。古以十丈为一引。《文选》马融《长笛赋》:“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察度于句投。”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谢庄<郊游>》:“气清知雁引,露华识猿音。”而《琴操》之中九引按内容来分大致为三大类:

1.宣扬儒家道德,阐扬德行,如《贞女引》《思归引》《伯姬引》《烈女引》。

2.宣扬阴阳五行。如《走马引》《辟历引》《琴引》。

3.表现对人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关注。如《楚引》《箜篌引》。

《歌舞引》的创作背景突出表现了“洋为中用求新声”的观点。刘天华此曲借用“引”来命名,是为表达观赏歌舞剧后的触动之意,同时也体现了文人的儒家道德思想。

《改进操》创作于1927年12月,同年在《音乐杂志》第一期发表。“操”在《汉语大词典》作如下解释:琴曲。操者,言遇菑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慑,乐道而不改其操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坟水》:“昔夫子伤政道之陵迟,望山而怀操,故琴操有《龟山操》焉。”所谓“操”,是指当人遭受厄运、穷迫失意之时,犹守道德,不违礼仪,乐道而不失其操之作。裴胭集解引应劭《风俗通》:“其道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其大意是:将乐曲命之为“操”的,多是有远大理想而不得志者,或是被贬官的、隐士们。在《改进操》中作者将其命名为“操”,也是有所指的。20 世纪初期国家战乱,民穷财尽,军阀相争,社会的激烈动荡已严重影响到音乐的发展。改进之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局之中,并没有那么顺利,但是刘天华并没有放弃对国乐的改进想法,刘天华说:“在这样音乐奇荒的中国,又适值民穷财尽的时候,无论哪种乐器、哪种音乐,只要能给人们精神上些少的安慰,能表现人们一些艺术思想,都是可贵的。”这体现了刘天华音乐创作中朴素的美学追求,也是刘天华对振兴国乐抱有的迫切期望。在一个逆流而上的时势中奋勇前进,以琴曲体裁“操”命名,正体现了琴曲之中儒家道德观念的文人精神。这首乐曲不仅在曲式上有创新之处,还在演奏技法上借鉴了古琴的“绰”“注”演奏手法,以达到渲染意境的作用。运用拉弦乐器惯有的线性旋律演奏的方式,到琵琶点状发音乐器上,使乐曲旋律连点成线,更加流畅与自然。乐曲中的双弦滚奏演奏,在创作旋律的走向上使五声音阶与和声运用相结合,以和声解决扫弦结束。乐曲还运用了大段重复后十六的连续马蹄型节奏,使乐曲明快、积极,象征着国乐改进之路马不停蹄地前进。马蹄形节奏在二十世纪初是一种新颖的节奏型,在琵琶的演奏领域更是陌生的。连续的马蹄形节奏给人以积极向前的动力,表达了作者对国乐改进之路的信心。

《虚籁》1929年2月定稿,又名《今夕》《长夜吟》,是刘天华第三首琵琶作品。“虚”,是指“虚空”“虚无”的意思。而“籁”在新华字典之中作如下解释:“古代的一种箫,孔穴里发出声音,泛指声音。”“虚籁”是指无声或是虚空之声。“虚籁”二字的内涵着重在“虚”上。在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之中,“虚”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虚”与“实”是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概念,中国传统哲学之中的“虚”是指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与“实”相对应存在于事物之中的矛盾的两方。它们对立统一,互为前提和条件。“大音希声”“淡兮其无味”这里“虚”正是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意境之美。由此可见,作者是借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写意手法表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一种精神境界。刘天华将此曲命名为“虚籁”虽与当时的社会时局相违和,却与他对音乐纯粹的崇尚分不开。《长夜吟》是夜深人静、万物俱籁的夜晚引发的种种思索。乐曲以单弹琵琶缠弦模拟古琴空弦散音开始,其中打、带、绰、注等技法是以左手虚、实交替演奏的。通过对古琴演奏技法的借鉴达到对乐曲意韵氛围的营造,整体上需要讲求“和”。由此看出,《虚籁》这首乐曲通过对古琴绰、注、空弦散音等演奏技法的借鉴,突出了对乐曲意境的营造。整首乐曲的旋律悠闲清淡、奋发向上、明确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变革的远大追求以及对国乐道路的无限思考。

通过三首琵琶曲可以清晰地看出刘天华的琵琶作品对古琴进行了较多的借鉴。演奏技法上,刘天华借鉴古琴空弦散音、绰、注、走手音、退复、进复等;表现手法上,借鉴了古琴空灵、虚无的意韵描写,不仅创新了琵琶作品的演奏技法,同时又体现了传统音乐的文人艺术气息。琵琶作品之中还借鉴了许多西洋作曲技术,如和声的解决、马蹄形节奏的运用等。刘天华以琵琶器乐形制及其发音特点为基础,巧妙地将西洋和声创作与之相结合,不仅从乐曲的结构上体现出了独具匠心的特点,而且丰富了乐曲的音乐表现力。由此可见,刘天华的琵琶作品突出地体现了他“中西兼并”的思想观念,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精髓的同时融入西方创作手法,即有着特定的时代性又有着十足的创新性,在琵琶音乐由传统向现代的过渡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刘天华接受进步新思潮,以一种人文精神情怀推动着国乐改进运动的进行,即使逆流而行艰苦万分也并没有放弃对国乐的振兴工作。他以平民的意识和民族思想,寻找适合大众的音乐表达形式,在漫长的国乐改进之路上创造出了一条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发展之道。

猜你喜欢
刘天华国乐古琴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浅谈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寻访千年古琴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国乐改进
抗战时期新国乐思想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