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与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关于音乐本质的不同思想

2020-12-06 15:24王小龙吉林艺术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2期
关键词:儒道哲学思想感性

◎ 王小龙 (吉林艺术学院)

引 言

自音乐教育哲学的概念在北美音乐教育界刮起一场学术之风,不仅形成了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更创新了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两大核心主题是雷默提出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以及埃里奥特提出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任何理论上的重要突破,都是在形成、发展、检验、完善、确立的不断淬炼中实现。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形成了两大思潮,影响着北美音乐教育的方向。

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当西方的学术风向迎面来到中国时,同样引起我国音乐教育界的学术研究和激烈讨论,形成了对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众多的理论总结。然而,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实践,不能以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为指导,而是用融合借鉴的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教育思想为主,以他们为辅,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之路,这也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其中有关音乐及音乐教育的成熟思想都已上升到哲学、美学的高度,可以说是中国音乐教育思想集中、核心。

一、儒道的感性思维

不同文化孕育的思想继承着各自的文化特征,中西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差异就是感性与理性的区别,这种区别也存在儒道思想与审美派、实践派的思想之间。中国的文化流淌着感性的血液,感性强调人的感觉和情感,思维上更具抽象性,例如:道家思想阐述关于“道”的音乐和“天籁”之音等概念,都是感性文化对于音乐本质总结的抽象产物。

儒家对音乐本质的思想也符合“道”的理念,具体论述在集儒道两家思想之核心的论著《乐记》中。蔡忠德先生说,《乐记》是我国古代封建大一统的产物。《乐记·乐本》:“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认为音乐的本源并不是人以外的事物,而是人心,是人的本性。音乐是人内在的情感和属性受外在的事物所影响,而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此关于音乐本质的论述,在今天看来,可以从两个相反的层面予以解读。首先,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人把自己主动去表达的思想情感,注入到音乐的内容之中。其次,反过来理解,由于聆听到别人注入思想情感的音乐,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情感,去感悟自身以外的事物。这同样是一种有依据的延伸思想,只是从主动与被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说明音乐的创造者与聆听者的不同心理路程。这种围绕思想情感的表达,正是感性文化背景下的凝练。

此观点也同样渗透着道家思想的血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本质就是自然规律的产物,无论是主动表达的音乐形式,还是被动聆听的音乐形式,以人为核心的音乐注定是“天籁”之音,注定是“道”的音乐。

音乐是人与世界连接的方式,无论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感性思维的共性决定了它们对音乐本质的思考必然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其优点有两点:

第一,音乐毕竟是人类世界独有的艺术,它所承载的内容、表现的情感、镶嵌的风格等等注定要围绕着人的本质,而且能更好的发掘音乐对人的功能、价值,以及意义。音乐作为人与世界的连接方式,并不是人被动的连接,而是主动的探索。由人来决定什么样的音乐类型,哪一种音乐风格,哪首乐曲能够作为自己与外界或内心连接的纽带。

第二,对于音乐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价值意义,也就是音乐教育。从音乐自身来说,文化传承的载体就是人,通过人把音乐文化、现象、技术等等不断的输送。了解人的习性品行、兴趣爱好、思想情感等方面,从而了解什么样人适合什么音乐,什么样的人热爱什么音乐,以更高的质量传承音乐。从人自身来说,音乐教育也对不同的人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例如:儿童的成长、病人的康复、老人的陪伴等等。

所以,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角度来看,儒道思想是从人的角度对音乐本质予以认识,体现着感性思维,对音乐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从西方美学角度来说,儒道这种注重自然、注重人心、注重规律的音乐本质论,是倾向于他律论的体现。“诸子百家音乐本质认识的角度和出发点虽然各异,但却有着相同的时代特征,即都偏重于音乐本质的外铄论,也即西方美学的他律论音乐美学取向。”①他律论与自律论是完全对立的哲学概念,他律论认为音乐的本质来源于音乐以外,自律论则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音乐本身。但仅仅是倾向或者说偏重,虽然以人为核心确实是源于音乐以外,但由于这是中国的感性文化决定的,它并没有否定音乐自身的内容与形式,所以它不否定自律论。因此,在探索音乐本质的道路上,宏观的多元化,如中西的多元化,让探索思路无限的开拓,相互叠加,而微观的多元化,如流派之间的多元化,让探索维度无限的增多,相互助益。但要保证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现实性。

二、北美审美派、实践派的理性思维

不同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注重理性。以理性为导向,探索客观规律,探索人与自己、社会、自然的关系。中国的感性文化偏重人的主观,西方的理性文化强调事物的客观。这种思维深刻影响着西方音乐哲学思想的走向和建立,审美派与实践派虽然汲取了众多的哲学流派思想精髓,以及彼此相互融合借鉴,但理性的主旨决定了它们的音乐本质论是客观的。

音乐是人与世界的连接方式,那么音乐作为中介,本身即是客观存在。研究的角度从音乐本体出发,或者说从某一种音乐类型出发,抑或说从某一首音乐作品出发,去探索音乐的本质问题,是审美派与实践派在本文方法论视域下的结果,也是它们以理性思维为主导的结果。

首先,“审美派的代表雷默提出一种‘基于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它包容了所有的音乐和所有投身音乐的方式,因为每种特定种类的音乐,每种创造和接受音乐的特定方式,都代表了一种音乐体验的独特机会。”②这种基于体验的哲学思想,就是从音乐本体出发予以总结的,例如:体验古典音乐与摇滚音乐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感受,亲自演唱和聆听同一种风格,或同一首歌曲的感受和体验也是不同的。这都是对于音乐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审美体验,以音乐为核心,根据音乐不同的特征风格,总结出不同的体验。

并且,雷默强调,“音乐和我们生活中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是一种和我们交互作用的‘周遭状况’,无论我们是在创作音乐,还是在分享其他人创作的音乐。”③雷默所说的“周遭状况”与本文说的“连接方式”其含义相同,音乐是众多人与世界连接方式之一,而音乐与其他方式的区别,必然从音乐自身中加以探索。这也是理性思维的重要体现。

其次,实践派从音乐本体出发的哲学思想同样是极为明确。埃里奥特关于“MUSIC”、“Music”、“music”的不同概念就是典型的对音乐本体的归类和区分,把音乐这种连接方式加以细化,这是显现的理性思维。例如:不同的音乐风格连接不同的人,某一个音乐事件或作品连接着某一群体或几个人,当他们因为音乐而产生共鸣的时候,就是人与自己,与世界沟通交流的时候。

虽然审美派与实践派这种音乐本质论,其研究方法以理性思维为主导,与感性思维的儒道思想有很大区别,但是对于人的本质、思想感情、属性特征等方面的体现是相同的。第一,就是上文所说的它们在音乐本质上的相同点,都是道家思想中的“天籁之音”,第二,雷默提出的“基于体验”,体验的主体必然是人,而埃里奥特的不同音乐概念,是由不同的实践所创作,实践主体必然也是人。只是从人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本质,和从音乐的角度审视音乐,再延伸到人,是不同的,也是完全不同的视域。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在研究过程中对各自的属性、特征、要素等维度都会形成不同的理论成果。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例如,从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心情极差,想听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来缓解糟糕的心绪,从音乐的角度来说,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本身就是很壮烈的内容,并不一定适合一个心情很坏的人聆听。

结 语

综上所述,由于儒道与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以雷默为代表的审美派和以戴维·埃里奥特为代表的实践派)的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实践基础等方面都是不同的,所以,它们对音乐的审视角度、思维方式、认识高度也都不尽相同。两者之间既具共性,又具个性。对于音乐本质的不同思想的研究,从个性角度出发,符合比较研究法的逻辑与层次。

儒家和道家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以感性思维作为观照音乐本体的独特维度,而北美的审美派、实践派以理性思维作为观照音乐本体的独特维度。两者在音乐本质论上的不同观点、角度、结论与它们各自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紧密的联系。

注释:

① 韩忠岭.音乐教育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7.

②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05.

③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01.

猜你喜欢
儒道哲学思想感性
面向用户感性意象的纵列双旋翼无人机造型研究与设计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钗黛合一”与“儒道互补”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论中国养生文化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