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记忆绘彩卷 改革奋起谱新篇
——“十三五”云南档案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0-12-06 15:28
云南档案 2020年5期
关键词:十三五档案馆云南

■ 邓 琳

“十三五”以来,云南档案工作坚持政治引领,聚焦主责主业,着力创新驱动,以服务大局、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为发展方向,以“三个走向”为根本遵循,以“三个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抓基础、补短板,凸特点、创优势,在国家档案局的精心指导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通过云岭“兰台人”担当实干的匠心坚守和不懈努力,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全省档案事业“十三五”擎画的发展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云南档案事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紧扣中心,聚焦利用,档案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察往知来,视兹故帙”,用活档案资源,发挥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作用是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近年来,云南各级档案部门致力于服务大局,满足大众需求,在服务云南跨越发展历史征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编研史料、编印档案参考资料等提供决策参考。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重大工作部署等,举办各类展览近百个,35万余人走进展览参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群众关心关注问题,立足馆藏出版图书百余本、拍摄专题片、微视频等数十部,全省共约开发400余件档案文化产品。加快服务窗口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档案服务往“云”上走、往馆外走,提供查阅利用50余万人次,750万件次。建立起民生档案共建共享机制,特别是婚姻档案跨馆异地利用的实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市县档案馆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省馆每年编印档案信息参阅,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十三五”以来接待参观群众近3万人次。与相关部门合作拍摄了《档案中的滇缅公路》等多部电视专题片,编辑出版《话说云南老字号》等20多种图书,广受好评。积极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云南有关档案文献在《世界记忆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均有入选,极大提升了我省档案资源利用层次和服务质量。档案服务中心工作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特别是2018年以来,省级领导先后10余次就脱贫攻坚档案管理、新冠肺炎疫情档案工作等作出批示肯定。

科技引领,提质创新,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瞩目成绩

档案信息化是云南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也是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实践的一个亮点。云南坚持规划先行,把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提高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支撑,推动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各州市编制数字档案馆建设规划并通过省档案局审核批复,其中楚雄州档案馆于2017年成为西部地区第一家地市级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久久为功,全省累计投入信息化经费超过1.5亿元,全面实施“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发展战略,目前全省综合档案馆已累计拥有4.6亿余画幅数字档案。电子档案工作有序推进,部分州市实现电子档案实时归档。各机关档案室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创建数字档案室,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数字化工作。省馆自2009年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以来,以每年不低于1000万页数字化工作进度笃定前行,累计投入经费近7000万元,数字化总量达到1.2亿画幅,居全国省级综合档案馆第一位,基本建成规划科学、管理智能、运维安全的数字档案馆,于2019年成为全国第三家、中西部地区第一家省级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实现了大数据时代云南档案工作转型升级。百分百建立机读目录,实现数字档案进馆系统在省级机关全覆盖、立档单位进馆纸质档案与数字化成果同时移交。建立了精准扶贫数码照片及音视频、云南少数民族等10余个专题数据库,使查询利用更加精准高效。省馆曾单日为100余人提供档案证明,平均办理用时不超过4分钟,彻底改变了原始查询的低效局面。共享数字档案资源,配合西南联大博物馆举办展览,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每年制作省领导活动视频供领导参考,并与多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与各类媒体深度携手,“互联网+ 档案”的有益效应持续彰显。

抢抓机遇,转危为安,档案科学安全管护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云南的档案馆大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馆库面积狭小、使用功能单一,因自然灾害频发、年久失修,很多馆破旧危险、设施设备不足、老化,档案安全面临着巨大的隐患和严峻的考验。2010年国家实施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乘着这一“春风”全省档案馆建设步入了快车道!云南奋袂而起,抢抓机遇,通过努力,全省累计有127个县级馆建设项目获中央资金支持,110个县级馆投入使用,17个县级馆在建。昔日制约我省档案事业发展的短板——县级档案馆库建设,如今已创下县级馆列入国家规划占比第一、获中央资金支持居涉及该项目的26个省(市、区)第一的不凡成绩,成为云南档案事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座座富有地方特色、具备现代公共服务功能的档案馆拔地而起,平均建筑面积6118平方米,是实施项目前平均面积的8倍,档案装具从木制柜换成了五节柜、密集架,安防监控、消防灭火、消毒保护、温湿度控制等设施设备齐全,档案业务用房能满足今后30年的发展需要。档案馆库严重不足的形势得到了明显缓解,档案保管利用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州市级档案馆建设不甘人后,迪庆、昭通、怒江等州市馆新馆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全省综合档案馆建设面积达到国家标准实现了从过去寥寥无几到现在90%以上的巨大飞跃。省馆新馆建设高位推动,现已进入项目初规阶段。各级机关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档案室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全省馆舍条件的全面改善为实现档案的安全科学管理和业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档案工作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同时随着2016年云南省重要档案和电子档案异地备份库建成投入使用后,目前已有89家单位到库备份数据。全省113个州、市、县档案局结对开展异地备份,档案信息安全壁垒逐步有序建立。

厚植根基,突出特色,馆藏档案资源不断丰富优化

云南档案部门始终将档案资源建设作为立馆之本和发展命脉,下功夫增总量,下力气突特色,馆藏档案不断丰富优化。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动上门指导服务,强化资源前端管控,确保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到期移交。着力加强民生凭证类、重大活动、重点项目、地方特色民族档案和声像、实物等特殊载体档案的收集,馆藏档案内容由从前单一的机关文书档案,迈向兼顾名人、书画、少数民族及涉及民生的业务档案等,档案载体由传统纸质载体向硬盘、光盘、印章、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实物等各类档案并存。截至目前,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达到1700余万卷,较“十二五”末的1009万卷增加了690余万卷,特色档案数量突增,圆满完成了“十三五”馆藏档案数量和结构双突破的目标。如今,省档案馆馆藏总量已有190万卷,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以征集为补充,省馆征集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及给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的回信、李克强总理视察云南等重大活动档案。创新口述采集为征集方式,对云南少数民族、南侨机工、援鄂医疗团队等开展重要特色档案征集、抢救、保护工作并逐渐成为全国的典范,积极开展境外征集工作,大大丰富了馆藏。云南各级档案馆总体实现了总量“增”、结构“优”、资源“特”的目标,全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奋斗征程和地方历史文化记忆聚宝成塔,多领域全覆盖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实现新的优化。

人才为先,精益求精,干部队伍建设阔步前行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的档案人才队伍,是推动档案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云南档案人始终不忘“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以扩大招录、选调、社会化引进人才多种方式,让年轻干部、高学历、专业干部不断充实到队伍中。加大培训力度,举办各种培训班600余期,累计培训人员13万人次。各地纷纷举办职业竞赛、岗位练兵,以赛促学促干。省局创新培训模式方式,突出实用性和精准性培训,建立了集基础知识、继续教育、重点工作专题培训于一体的培训机制。扩大对外交流,每年选送干部到中央党校、浦东干部学院、国家档案局等学习进修,近年来组织10个团组56人赴国(境)外参加相关国际档案会议和培训。着力抓好领导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省档案局2位同志、高校1位同志被国家档案局评选为全国档案领域专家。2016年以来,省档案局10余项课题获国家档案局档案科技项目立项,其中5项课题获奖,两次应邀在全国推广会上推介,学术研究氛围更加浓厚。一批批档案干部逐渐成长为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综合素养、能力水平极大提高,为促进云南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十三五”以来云南档案事业在风雨兼程的成长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探索前行,荣获了诸多荣誉、收获了累累硕果。如今站在“十三五”规划收官和“十四五”蓝图描绘的关键节点上,更需要我们继续高扬奋斗风帆,勇挑历史的重担!云南档案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继续保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干劲,确保各项既定目标圆满收官,着力推进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档案工作全面协调发展,乘势而上,再踏征程,努力谱写云南档案事业新篇章!

猜你喜欢
十三五档案馆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太原市档案馆牵手百年胡氏荣茶共寻文化脉络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when与while档案馆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