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交融

2020-12-06 15:24宋瑾西安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古筝弹奏音乐

◎宋瑾 (西安音乐学院)

引 言

我国的音乐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传统民族乐器,古筝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独特的艺术价值。古筝艺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历程,众多古筝名家的努力,使得“华夏正声扬四海,古乐新韵播五洲”的新局面得以呈现。古筝艺术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使得越来越多人表现出对这门乐器的热爱,古筝艺术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在实际的古筝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现实的问题。如何使古筝教学得到有效的推进,培养更多优秀的古筝人才,成为了一项重要的音乐教育课题。

一、古筝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技术与艺术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是音乐的表现形式,后者是音乐的灵魂,具体表现为艺术家的个性以及演奏风格。当前,古筝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如何向学生传授技巧,这就使得学生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技术练习上,认为通过规范化的练习就能掌握古筝的演奏方法。这样的方式仅仅能达到提升演奏技术的目的,却无法深入了解所演奏的音乐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无法对音乐的风格与特点形成有效的把握,更加难以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对演奏技术有所驾驭,从而达到具体的音乐演奏要求。如果学生难以通过古筝学习对我国民族以及民间音乐意识的知识以及文化形成深入的理解,会造成其缺失艺术素养的问题,无法构建音乐文化内涵体系。如何在古筝教学中使得“音乐”和“技术”有机融合成为了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有效推进古筝教学促进“音乐”与“技术”交融

接受过古筝教育的学生必将流向于社会当中,从而对社会古筝教育形成深刻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该有效的开展古筝教学活动,使学生能真正通过古筝学习而将音乐艺术融合于演奏技术当中。

(一)夯实学生的古筝技术基础

要想使优秀的音乐作品得以展现,离不开娴熟的技巧,技巧是音乐演奏流畅性的基本前提。当古筝演奏艺术以一门专业的形式进入到高校教育体系当中后,对其传承方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古筝演奏传承方式侧重于口传心授,强调了对音乐韵味的把握,而当代古筝教学则注重学生的技术、力度以及速度等外在训练,加大了对新作品的挖掘力度。近几年,古筝创作乐曲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也使得很多演奏新技法应运而生,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真正满足实际的训练要求。这就使得古筝专项练习曲以及节选于乐曲中的技术练习片段成为了训练新技法的载体。使得很多乐曲难点得到解决,学生更加系统性学习演奏技术以及提高其演奏技术水平,与传统的训练方法互补。但是在实际的古筝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技术与音乐相互结合。如果脱离音乐,那么就无法为古筝技术训练提供依据。

1、以肢体训练作为演奏技术教学的切入点

弹奏古筝时需要将手指、手臂以及其他肢体部分相互协调起来,才能形成连贯的弹奏动作。弹奏动作训练的本质是提高对肢体的控制能力。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弹奏古筝的动作。抬手以及落手与平时坐下时手臂自然垂落并无差异,有差异的是本来是无意识的动作,一旦有意识去做会显得不自然。速度练习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形成清楚的感受,学生的弹奏效果会随着其加快弹奏速度而变差,这是因为快速练习会使得手指僵硬。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慢速练习,反而能达到较好的练习效果。大多数弹奏技术的难点都可以通过慢速练习的方式来逐渐优化。学生进行练习之前,应该先熟悉曲目,分析其中存在哪些快速演奏会出现困难的地方,结合快速的情况开展慢速练习。通过这种练习方式,能使头脑的高速运转与手指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从而提高慢练环节的效率。因此,开动脑筋的慢速练习仅仅是放慢曲子的速度,但是头脑却在高速运转。这样的古筝练习方式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慢练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1]。训练学生的弹琴动作不仅是使手指达到一定的动作幅度,也能使肌肉的收缩速度得到提升。控制肢体的本质是通过神经系统做出反应,对肌肉形成刺激,使其运动。重复练习能使肌肉的动作更加自然,形成惯性和记忆,使肌肉能完全表达神经系统所传递的信息。“有意识的自然”是古筝弹奏肢体训练的根本原则。

2、在聆听与思考中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

音乐源自于人的内心深处,通过琴弦的振动得到回响。只有以娴熟的技术为基础,才能更好的体验音乐、用心感受音乐,从而通过古筝演奏将音乐完美展示出来。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应该对学生的听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1)为学生示范演奏与播放录音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古筝技术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演奏示范或者播放录音能为学生提供一种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对于古筝音乐艺术的理解程度不同,能掌握技术的水平也存在较强的差异性。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较为浅显、旋律优美、短小精炼的音乐作品,将其形成录音为学生播放,让学生仔细聆听与品味。教师播放的作品可以以经典作品作为主要内容。比如,《丰收锣鼓》、《渔舟唱晚》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在头脑中想象相应的画面,并能通过乐曲与演奏者形成共鸣。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督促学生用心听自己弹琴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用心听自己弹琴的方式来使自身的听觉感受得到强化。音乐可以作为情感的载体,也能作为情感的表达方式,能发自内心将心中的音乐感悟表现出来是提高技巧熟练程度的重要目的[2]。聆听是每个人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音乐活动的一种表现,但是弹奏却需要自己进行亲身行动,使手指可以触摸到琴弦,才能进行演奏,从而将心理的音乐感受表达出来,使得演奏的技巧与音乐相互融合。这种感悟需要学生自己获取与体会。一旦学生能够通过聆听从自己的弹奏中感悟到情感与音乐艺术,才能使他人形成更加深刻的感受。

(3)开展反向思维训练

要想使古筝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习到适合自己的弹奏练习方式。教师在开展古筝弹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反向思维的方式去尝试寻找契合自身能力的练琴方式。从概念性的角度来看,反向思维训练是思维体系中的一项组成部分,与正向思维相反,具有较强的创造性[3]。具体而言,指的是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跳脱出常规思维的束缚,对思考对象的空间排序进行改变,从反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古筝学习应该应用这种思维方式。掌握反向思维的具体应用方法,就是将幻想性音乐画面作为着手点,反过来寻找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场景,从虚拟到现实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对演奏方法进行检验,在回到音乐场景中进行对比与衡量。教师指导学生开始练习时,应该将音乐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对练习的方法进行计划,而不是对所有曲子都进行慢练或者没有目的性的进行固定化的练习。应该先在思维层面建立整体化的音乐形象和场景,再将音乐作为依据去选择相应的弹奏方法,运用不同形式的弹奏方法,来展示温柔的、舒缓的、严峻的、忧郁的等各种各样的音色,使得演奏的意图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最后形成一幅完整度较高的音乐画面。

(二)引导学生从传统音乐中汲取经验

古筝已经在我国经历了较为久远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也存在着较强的差异,不同的流派之间在曲式结构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都各不相同。传统的民族音乐来源于民间,不同流派的古筝演奏风格都体现了较强的地域特色以及民俗文化。如果学生不经历深入学习文化的环节,就无法真正将乐曲的内涵表达出来[4]。传统的古筝艺术是根基,能为学生进行学习提供养分。古筝大师曹正先生曾经说过“只有踏踏实实学习和继承,才能汲取精华。”传统的古筝音乐承载着我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音乐的细节是重点。对于传统古筝艺术的传承不仅体现在音调和旋律方面,更重要的是技巧特色。

古筝艺术具有表演的性质。从古筝演奏者的角度来看,能通过声音表达情感以及愿望。音乐的旋律、力度、节拍、和声等都能承载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情感。教师在开展古筝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训练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更应该重视音乐艺术[5]。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对音乐形成理解,教师可以将音乐与舞蹈相结合,都融入到古筝教学当中。在古代,我国的音乐和舞蹈都属于同一种艺术,也就是乐舞,其中“舞”就是音乐的一种形式。因此,针对于有些学生仅仅能掌握代表声音的符号,而忽略了声音的内涵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针对于古筝艺术的特点,将舞蹈融入到古筝演奏教学当中。使抽象化的音乐能以直观化的舞蹈动作呈现出来。比较简单的方式是引导学生根据乐曲在头脑中形成音乐形象,并将编成舞蹈。例如,在乐曲《洞庭新歌》中描绘了洞庭湖波光荡漾,稻谷香飘四溢,鱼虾满船舱的场景,歌颂了洞庭湖畔的人民的幸福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古筝所演奏的这首乐曲,尝试编排舞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能够以更加形象的方法将古筝技术与音乐艺术有机结合起来。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际开展古筝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发挥技术的辅助作用,使学生能得到感觉层面的审美体验。古筝演奏艺术的发展途径呈曲线的形状,从追求复杂和熟练的技术逐渐衍变成重视将乐感和技术相结合。将情感融入音乐,用技术带动情感。因此,古筝教师应该认识到古筝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能夯实学生的古筝技术基础;引导学生从传统音乐中汲取经验。通过本文对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交融展开的一系列浅论,希望能为优化古筝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古筝弹奏音乐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动人心弦
交响曲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音乐
第一次弹古筝
小星星
钢琴弹奏中三度音阶的研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