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他究竟是谁》为例试述音乐剧声乐教学“精彩一课”的呈现

2020-12-07 04:52魏娉婷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7期
关键词:梁山伯祝英台浪花

◎ 魏娉婷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精彩一课”,即是如何使得一节45分钟的课程变得精彩纷呈,别出心裁,这是让每位老师不断思考和摸索的问题,接下来是我对于音乐剧大二的六名学生进行一次声乐小组课的授课分享。

一、教学内容

音乐剧《蝶》中祝英台与浪花的二重唱唱段《他究竟是谁》的1-36小节的演唱。(谱例略)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音乐剧《蝶》中祝英台与浪花的二重唱唱段《他究竟是谁》1-36小节节奏型的强弱关系处理。

2.要求学生融入人物角色,且运用节奏的强弱关系处理,能够完整地较有表现力地独立演唱。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结合声乐小组课的群体性、特殊性、以及每个学生的自身素质、声乐学习的基本规律,将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

第一是深入浅出、抽丝剥茧,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法。针对这首歌曲的特色进行分析和探索,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剧目背景和乐曲音乐特征把握其鲜明的风格。

第二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有效抓住教学重点及难点。抓住该首作品韵母特色“ei,ui”的发声练习,在演唱技巧上结合发声训练,突出气息、位置、音量控制和咬字吐字的技巧性。

第三是因人而异、灵活多变。在教学中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练习和表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互动式、启发式、对比法、示范法、体验法等方式方法,对其技能不足和情感力度不够之处进行强化训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第四是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对学生学习采取逐步引导、渐进式的教学方法,一步步的解决学生的问题,逐渐提升学生唱和演的综合能力。另外,还可以定期进行小型观摩,邀请其他声乐老师和教研组其他相关教师参与,进行会诊式教学,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以及表演综合能力。

第五是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鼓励为主。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强调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做好笔记。培养学生的领悟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对曲谱本身的识谱的认真学习,合理地分析曲谱的曲式,同时要加强对作品内容与背景的深入理解。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并加以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节奏型本身的强弱关系对歌曲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在规定情境和规定人物中,如何化有形为无形唱准节奏,来更好地为人物塑造服务。

五、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17高职音乐剧女生,在校学习近两年了,在发声技巧和演唱技巧方面有一定的程度,六位都属次女高音,我布置她们对音乐剧《蝶》中祝英台与浪花的二重唱唱段《他究竟是谁》进行预习,并自行分配角色,结合表演形体要求,能自己创作性地带有表演式完整演唱。

六、教学过程

1.发声训练(约15分钟)

我们可以看到,《他究竟是谁》这首作品的韵脚是“谁(shei),备(bei),泪(lei),回(hui),水(shui),溃(kui),贝(bei),废(fei),醉(zui),水(shui),内(nei)”,结合谱面“前十六后八”和“弱起十六分接长音”的节奏型,因此我选取前十六后八节奏型,以用“ui”和“ei”为韵母的练声曲,要注意第一个十六分的强调,后面的八分音符一带而过,切勿突出。双元音“ei”和“ui”练习,注意“e”与“u”元音的区别,且要保持腔体的打开,让声音统一,这样才能使发音有更好的共鸣。另外,注意呼吸从小腹收紧而开始,随着音高,臀抬起,后腰挺起,好似腰肋成为翅膀展开。

另外,我们还可以选用后附点的节奏型类似于原谱里面“是谁”的节奏型,就以“是谁”为语言,作为练声曲来练习。首先一定要吸好气,横隔膜保持住吸开的状态,但不要僵硬,永远感觉气是流动的,声音要求整体垂直感,不要横着咬字。然后,要特别注意后附点节奏型强拍在后面的附点长音,稍许强调和突出,前面的“是”要干净短促。声母的“sh”,要大胆把字头咬出来,辅音要短,又具有爆发力,咬好字头有助于声带挡气。字尾一定要唱出来不要省略,但是字尾一定要短而清晰。

另外,后附点“是谁”的练声曲,我们也可加入眼神的指向性去训练,配合不同的眼神方向,结合发声技巧,加强演唱发声的方向感。

2.作品分析及讲解:(约5分钟)

音乐剧《碟》的剧目简介:音乐剧《蝶》是一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原创音乐剧,它取材于故事和旋律都扎根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经典爱情故事《梁祝》,由三宝作曲,关山编剧、作词。音乐制作人李盾打破“梁祝”故事原有情节,用音乐剧的形式全新诠释了“梁祝”,使这个经典民间故事再次孕育了新生命。2008年4月,《蝶》的演员赵鸿英获得了白玉兰戏剧艺术新人奖;同年7月,《蝶》参加“韩国第二届大邱国际音乐剧节”演出,一举夺得了全场最高奖——特别大奖,它开辟了中国原创音乐剧首次在国外获奖的先例;2010年5月,《蝶》又荣获了第十三届“文华奖”特别大奖。它的诞生创造了中国音乐剧史无前例的成绩和影响。

该剧取材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它为基石,沿用原人物的名字,讲述了在一个黑暗、危险、迷宫般的“世界尽头”,居住着一群受到了诅咒的非蝶非人的蝶人,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化身为人。剧中男主角梁山伯是这群人里面的一位流浪诗人,而女主角祝英台则是他们之中最美的姑娘。为了解除诅咒,蝶人首领老爹决定将祝英台嫁给人类,偶然的邂逅,流浪诗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了,老爹眼看婚礼不成,准备了一杯毒酒去毒害梁山伯。蝶人浪花因误喝毒酒化为了蝴蝶,老爹诬蔑梁山伯是杀人凶手,并实施火刑。最终,梁山伯、祝英台为追求真爱、无所谓做人或做蝶,他们冲出烈火重围,涅槃重生,相拥而伴,翩跹起舞,歌唱爱情;而浪花为救梁山伯与祝英台再次牺牲自己蝴蝶的生命。

《他究竟是谁》的演唱提要:这是剧中祝英台和浪花的一个二重唱唱段,梁山伯在大庭广众之下亲了祝英台,使祝英台惊慌失措地跑进自己的房间,她怦然心动但又充满着无数的疑问,回想刚刚梁山伯亲自己的画面,祝英台娇羞不已。另一方面,浪花偶遇了闯入婚礼现场的梁山伯,并对其芳心暗许,梁山伯英俊的相貌、浪荡的性格和迷人的舞步深深地吸引了浪花。于是,两个少女内心波澜不已,初尝恋爱滋味的她们一同唱起了该唱段。

全曲分为三段:第一段(1-20小节)描述了从未恋爱过的祝英台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吻彻底打乱了心绪,梁山伯的出现让祝英台渴望真爱的内心逐渐打开,但一想到自己背负着嫁给人类的命运安排,又害怕不能真正拥有爱情;第二段(21-36小节)描述了浪花被梁山伯所吸引,他的一切似乎都勾起了浪花心底的欲望;第三段(37-58小节)即浪花与祝英台的重唱,以均匀的节奏缓缓铺开,形成乐节,不断地重复出现,表达出她们各自对爱情的向往。

唱段旋律柔情优美,二人唱词互相交织。演唱时首先要准确把握两个人物因不同身份背景所导致的差异个性,从而要用相应的音色和语气来演唱,祝英台是大家闺秀,比较文静内敛,是蝶人中最美的一位,背负着嫁给人类的使命,而浪花骨子里透出一种性感魅惑,但从小脸上有块胎记,因此缺少被人肯定和欣赏,她渴望被爱。两个声部要唱得轻巧,注意音色及音准的和谐。

3.学生学习环节(约20分钟)

(1)要求学生按照自己预习,完整地演唱一遍,并指出问题。

学生基本都会唱,但未能真正准确细致识谱,这是学生普遍学习的一个盲点,现在多媒体发达,各种音乐版本不计其数。学生在学习时,经常忽视对谱子的准确解读,因此她们唱起来,节奏自由,随意性较大,未能抓住节奏型本身蕴含的强弱关系,掌握其节奏律动和情感内核。所以老师要不断地反复要求学生认真识谱,视唱练耳乐理相关的音乐知识的学习更是要重视。

(2)看着谱子,打着正拍,再次演唱。

学生意识到对谱子的节奏把握不够细致,该延长的不够长,该短促的又随意处之。另外,要延续练声环节对作品的关联,“韵脚”的把握,前十六后八等节奏型的强弱关系,以及配合发声技巧和眼神的配合,把练声与演唱有机地结合起来。

(3)按照节奏、节拍且不带旋律地朗诵,重要的是把对作品的分析,人物定位融入进来去朗诵。

通过这样反复地朗诵,学生基本能很快找到语句的逻辑重音及情感强弱内核,恰恰跟谱例的节奏强弱关系的吻合,这样才能较准确地还原作词、作曲者的意图,而不是生硬地唱准节奏型的强弱关系,尽量做到化有形为无形唱准节奏,更好地为人物塑造服务。

(4)带上旋律,用刚才“说”的感觉唱出来。

通过两三遍的老师代入式的演唱,学生基本能掌握其节奏强弱关系,并较好地表达人物情感。多多用“说”的感觉代入,一旦学生找不到,又还原“说”,让学生多多体会歌唱其实就是带上旋律说出来的艺术。

4.总结(约3分钟)

通过《他究竟是谁》这首作品让学生了解一首作品节奏节拍的一些内在规律,并启发她们有目标性的去探索学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当然,我们演唱中的情感体现要与呼吸、位置结合,与咬字结合,与人物情感结合等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情感清楚的表达出来,经过这样的不断反复过程,一首歌曲的演唱能情感更加深入,让其在这过程中深刻地理解歌唱的内涵,以便更完美的诠释作品。

5.布置作业(约2分钟)

(1)按上课所要求的将今天所学复习。

(2)预习后半段(37-58小节)二声部的演唱,找到后半段的主要节奏的强弱关系。

(3)运用多媒体互联网多个版本的对比,以及视频表演的对比,演唱处理有何种的不同。并且用微信每天发自己演唱的视频给我。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节奏,是乐音时值有组织的顺序,是时值各要素—节拍、重音、休止符等相互关系的结合。强弱、快慢、松紧是节奏的决定因素。其作用是把乐音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体现某种思想。”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节奏的准确度,并唱出节奏型呈现的律动感,随意缩短和延长节奏时值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源于他们没有认为节奏的学习有多重要,忽略其对歌唱的重要性。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把握节奏的强弱、快慢律动,才能更好地体现歌唱旋律的语言化,更好地还原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意图,增强情感的传递。声乐学习者们,都应遵循“先按节拍、带节奏带情感地朗读,再加旋律演唱”的步骤,关注朗读时的逻辑重音,结合节拍节奏之强弱关系,有效融合,更好地表达歌曲情感。

猜你喜欢
梁山伯祝英台浪花
送你一朵小浪花
大型传统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
浪花一朵朵
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从舞蹈本体出发的老题新作
音乐剧《蝶》中“祝英台”音乐形象表现分析
不屈的灵魂,失败的抗争
浪花
海上浪花
寻找梁山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