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恩施三棒鼓看土家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2020-12-07 08:46江红俊
魅力中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花鼓恩施土家族

江红俊

(江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56)

三棒鼓亦名花鼓,作为恩施州地方性曲艺之一,是一种走唱、立唱兼手技表演的曲艺形式,无道白,击鼓演唱,辅以马锣。演唱多为单人、双人,现发展成4人,且有1人或多人在花鼓表演区前抛三把短刀或三根木棍表演。花鼓长于叙事,唱词通俗,语言生动,词句简练,很受老百姓欢迎。现来凤县旧司乡的花鼓队数量较多,并常年接受邀请到外地演出。

恩施三棒鼓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晶。历史上,三棒鼓主要以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等为主要内容,常和当地人民的苦难生活联系在一起,其中也不乏浸透着农耕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但在明朝时期,汉族统治者就开始对土家族地区进行文化同化,随之汉族的一些思想和文化开始直接影响土家族。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经过长期的演唱实践,经过土家族民间艺人的不断创新和加工,恩施三棒鼓这种区域性地方曲艺才日臻完善。无论从形式、内容、功能上都发生了改变,成为社会现实生活的缩影和见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土家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一、形式上的改变与融合

恩施三棒鼓是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或起源于土家族先祖们农忙时的歇气,或得益于汉族花鼓的传入,但其产生和流传自始至终都伴随恩施土家族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其表演的内容也触及到恩施土家族人的生活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土家族人正是通过三棒鼓这种独特的曲艺形式教育后代,传承文化。明清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的需要,土家族人先后开始学习汉学,接受中原文化和儒家学说的思想;“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族、苗族、汉族及其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已经全面展开,汉戏、汉族歌舞等艺术形式大量流入土家族地区。此时三棒鼓在恩施地区就非常盛行。在清代民族地区的地方志中屡有记载。

如:在《中国杂技历史》中傅起凤说到:“清风俗画有‘手持三棒鼓’图,画中一人站立,身前置一鼓,有架,鼓面朝上;此人两手各捉一棒,空中还有一棒在飞舞”

但土家族人创新性的对汉族地区传入的三棒鼓进行了改造,改变了一些表现形式、表演场所和表演人数,分别运用以二到六人自由组合的形式。逐渐形成了土家族三棒鼓的特色。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增加了抛刀杂耍等内容。

其抛舞的花样繁多有:“雪花盖顶”、金钱掉葫芦、“白蛇吞象”、“美女梳头”、“白马悬蹄”、“观音坐莲”等二三十种。

舞刀者兴之所致,突然将刀抛得很高,另外两道在空中画出漂亮的弧线,犹如白蛇吐箭,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拍手称赞。在现代,为了增加三棒鼓的娱乐性,三棒鼓艺人也会搭台表演,舞台由传统的四脚方桌组成,呈品字状,桌子的最高处主要摆放着香烟等礼品,表演者要通过自己的抛刀绝技和能力登台而取。表演时,左右手各拿一把刀,将另外一把刀抛在空中,左右手轮流互换,但不落地,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与趣味性。

二、内容上的创新与融合

在恩施土家族的传统节日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吸收和融合了中原文化当中的传统节日。如农历大年三十的春节,元月十五日的元宵节,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等,除此之外,恩施土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统节日。如:农事节日的立春、过社、吃新节;敬拜节中的赶年节、舍巴节、月半节;社交节中的女儿会、山歌会。丰富的节日内容为恩施三棒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扩大了其生存和表演的空间。土家族正是用三棒鼓这种独特的曲艺来表达这些节日的愉快。它在表现文明、和谐的同时,也能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

若干年前,三棒鼓产生于恩施土家族生存生活的本地地区,土家族先民们在农闲节假日,利用山歌小调自编唱词,打鼓助兴,把农业生产、历史传说及神话故事说唱给人听,借以传授农业生产、生活等知识,更多地是反映劳动人民的勤劳与勇敢。但随着历史进程的加快,中原文化的侵染,三棒鼓的内容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改变。大革命时期,恩施州来凤县用三棒鼓演唱《桑植出贺龙》,成为鼓舞人民闹翻身,求解放的有力工具。新时期,宣恩县老促会把宣恩革命故事,老区革命精神编写成唱词,请花鼓专业表演团队进行演唱。如:

“老区的精神,理想很坚定,艰苦奋斗为人民,毫不藏私心;

老区的精神,困难打头阵,打起仗来得拼命,有利让别人;

老区的精神,科学办事情,前进路上敢创新,务实又求真。”

那通俗易懂的唱词,那朗朗上口的旋律,那口语化的表达,把老区精神唱得明白,唱得响亮,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能转述。

十九大召开以后,恩施州宣恩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棒鼓的传承人,州级民间艺术大师朱锦泉更是围绕会议的精神创作了三棒鼓词如:

“十月十八号,中央吹号角,十九大盛会召开了,新征程起锚。

总书记报告,关键要记牢,不忘初心记使命,同奋斗目标。

过去的五年,发展不平凡,稳中求进有远见,迎难走上前。

经济大发展,贯彻新理念,优化结构又创新,居世界前沿……”

旨在用三棒鼓形式进行政策宣传,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到千家万户。故笔者认为,恩施三棒鼓是土家族本土民俗文化生活的艺术创造,是土家族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中,寻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独特方式。是土家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结晶,是土家文化接受外来文化的自然选择,更是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见证。

三、功能的改造与融合

恩施土家族三棒鼓是文化交流的结晶,汉朝时期,统治者就在开始在鄂西地区设置郡县。到了唐宋时期,恩施地区就广设学校、书院。到清朝“历千余年皆有学,人才炳蔚,已代有传人矣”。明朝时期,汉族统治者就开始强化文化交流与文化同化。“弘治十诏,士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不入学者不准承袭。故永顺司亦尝从学。”

但是恩施土家族对花鼓进行了自己的改造,在汉族地区,花鼓主要用于红喜事,临近的宜昌地区兴山县、宜昌市就是将花鼓用在喜庆之中,如年关时节的地花鼓。恩施土家族的三棒鼓则与汉族的完全不同,不仅集杂耍、说唱、鼓点等艺术为一体,而且其敬老、爱老、孝老的精神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土家族人的内心,具体表现为“三棒鼓劝孝”、“三棒鼓扯白”、“三棒鼓劝亡”等,其次才会才会因时因地用于喜庆活动当中。

以朱锦泉老先生创作的三棒鼓词《新编二十四孝》中的开台词为例。

“祖国历史戏,古老而神奇,孝花开遍神舟地,芳香把人迷。

古有大禹公,镇殿一巨龙,播下行孝的良种,花开代代红。

前人竖锦标,一朝接一朝,神州大地无限好,处处尽舜尧。

一直到近代,涌现多人才,梅吐玉容香四海,绽放至未来。

真实有写照,并非是传谣,新编二十四大孝,精选于各朝。

故事有若千,详细述不完,主要赞美其亮点,广泛做宣传。”

他就把中原文化中的小从一种自发的道德、自然的道德,一种无意识的道德,提炼成一种思想体系,一种自觉的意识。并用三棒鼓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目的在于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使老人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

四、总结

恩施土家族三棒鼓文化博大精深,是文化交流的结晶,是恩施土家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但在今天,此种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正在受到文化农业人口外流、传承队伍老化等问题的威胁,生存状态堪忧。故而,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切实做好传承保护工作。使社会大众认知它,了解它,传播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发展。

猜你喜欢
花鼓恩施土家族
Dancing for theDead
简约欧式9.4.4全景声影院 湖北恩施红星美凯龙
恩施藤茶乙醇提取物对高温煮熟鱼肉腐败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土家族情歌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飞檐走壁
土家风情惹人醉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