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高腔的传承与发展
——以辰溪高腔剧团为例

2020-12-07 15:14刘亚雯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0期
关键词:高腔剧团戏曲

◎ 刘亚雯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一、辰河高腔的简介

辰河高腔由时兴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发展而来,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50年代进京演出,曾被中央领导人及戏剧大师田汉称誉为“祖国妙调、戏剧活化石”。辰河高腔于2006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

辰河高腔曲牌丰富,有各类曲牌600多个,常用曲牌有《小排子》、《汉腔》、《红罗袄》、《占绛唇》、《新水令》、《一封书》、《驻云飞》、《四朝元》、《耍孩儿》、《香罗带》等。辰河高腔演出可分为四种:一是愿戏,二是堂会戏,三是神会戏,四是卖戏。其剧目相当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十八本《目连戏》。

二、辰河高腔的传承现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辰河高腔流行于一时,看戏的都是慕名而来,现在看戏的却只有白发苍苍的老人。由于人口老龄化,老艺术家们逐渐老去对于演出只能退居幕后,而年轻人却极少有主动来学习。在戏剧本身方面,无正规记谱,行当的缺失,地方语言晦涩难懂;在参演人员培养方面,老艺人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轻人对戏剧的抗拒导致戏剧缺少传承的桥梁;在创新方面,剧团坚持保留老祖宗的剧本阻碍了戏剧传承与时代的融合;在市场方面,现代的手机、游戏等娱乐方式丰富多彩,现代产业的冲击使得辰河高腔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关注度下降;在政府政策方面,政府资金的经费紧张也导致剧团的日常排练无法进行,没有服装,舞台,大型的演出机会,也就造成传承“断流”。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主要采访了辰溪辰河高腔剧团,现主要分析辰溪剧团的传承现状。辰溪是辰河高腔的发祥地之一,历代名师辈出。著名艺人有向代健(生)、杨学英(生)、余沛清(净)、陈良(旦)、石玉松(小生、鼓师)、张盛峨(旦、生)、杨仕元(小生)、姜俊卿(唢呐师)等,现如今,坚持能排练的大师却不多,能手把手教授的大师更少。辰溪还是辰河高腔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分,至今仍有40多个围鼓堂遍布城乡,但是知之者仍然很少。辰溪县于1950年成立辰河戏剧团,2006年5月20日,辰溪辰河高腔的唱腔艺术特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从面临失传,到后继有人,再到扩展人员,从修建辰河高腔剧团新场馆,再到培养新人,再到召集民间大师教学,从整理各类高腔资料,到送戏下乡,期间也是不断起伏,虽有艰辛但至今仍有保存。

三、辰河高腔传承现状分析

(一)戏曲本身的局限性

通过在辰溪县剧团的实地调查发现,辰河高腔的演出曲目没有很正规的简谱标记,只是在一些文字谱上标记一些音调或其他处理。这是基于辰河高腔的演唱灵活性,但这也对传承造成了一定的难度。首先,没有正规的记谱就意味着辰河高腔的曲目不可以大范围的受到学习。其次,必须通过专业艺人的口口相传才能使其得到延续,对传承者和受传者的要求都很高。

目前,辰溪县高腔剧团从剧目生产入手,排练上演了多出大型传统剧目,并采取了“送戏下乡”、“进工厂”、“进社区”等多种形式,让辰溪人民欣赏到了土生土长的地方戏。但是演出大多沿袭之前的戏曲,如《穆桂英挂帅》、《花神祈福》等。大型戏曲《目连戏》以宗教故事“目连救母”为题材,是民间喜剧的古老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辰河高腔也有其独特的大型《目连戏》,但也正是因为其经典,剧团坚持原汁原味,不予以任何改变,他们认为这才是对其真正的继承。

(二)传承人存在的局限性

根据调查,现在辰河高腔的传承大多以中老年表演者为主,这些艺人大多已经年龄较大,心有余而力不足,年轻人才的缺乏成为限制辰河高腔的因素之一。据记载,1981年在怀化设立了辰河戏科。但由于当时剧团是集体单位,所以无法让学员安心的从艺,后又大多转入其他的行政和事业单位。2018年,辰溪县首先在辰溪县职中开办了一个辰河戏班,毕业后就留在剧团。但由于演出经验少、时代发展快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辰河高腔。

(三)市场局限性

辰溪是辰河高腔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城,至今仍有40多个围鼓堂遍布城乡。辰溪县于1950年成立辰河戏剧团,2006年5月20日,辰溪辰河高腔的唱腔艺术特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辰溪剧团仍然面临着市场的挑战。由于现代电子科技的影响,大多数人更倾向于看电视剧,看小说。手机,电脑等多媒体的市场占据了人们的大多数选择,只有少数不会,或是不习惯用手机的老人才会去看戏。市场经济与利益最大化,以及现代休闲模式和消费方式对戏曲的破坏就使得辰河高腔的宣传与发展尤为困难,就如夹缝里生存的小草。

(四)政府政策的影响

辰溪县高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溪《辰河高腔》剧目保护单位,也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成立于1950年,1984年按政策要求与辰溪县京剧团合并为辰溪县高腔演艺剧团。后又于2006年与辰溪县影剧院合并为辰溪县高腔演艺剧团。2011年按政策要求更名为辰溪县高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系保护机构单位。政府这些年虽然也在尽力的支持辰河高腔的发展,经常送戏下乡,年演出均在400场以上,但每个人只有一千多的工资,在现在的消费水平里,一千多根本无法维持平时的生活。所以,团员们在空余的同时寻找其他的工作,久而久之就必定会影响剧团的排练活动。新的成员在得知这种待遇也不会长期在剧团里工作,大多会选择转行。

四、辰河高腔的传承措施

(一)加强剧本流传和自身发展

根据原因分析得知,辰河高腔没有具体的记谱,所以我们应当加强其简谱记谱,可以安排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专门的收集记录,尽量给予最全的保存。作为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也可以在对辰河高腔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多一些关注,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去帮助记谱等。在之后的每一次大型的辰河高腔的演出都给予录像的保存,以供后人学习,必要时可以将一些谱子与视频上传至网上,借用网络的力量帮助宣传。剧团可以建立辰河高腔自己的公众号平台,与学校进行联合,让学生们进行关注,可以提升辰河高腔知名度的同时能够激发年轻人学习辰河高腔的热情。或是建立辰河高腔的网站,将一些平常的演出和曲子或是创意都可以上传以供爱好者学习或是研究。也可以与当地的电视台进行合作,可以打造出一个专门录制辰河高腔的节目,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对传承人进行固定的训练和培养

剧团在日常的教习中不仅要要激发起老艺人的教学热情,还要积极鼓励现代青年人学习辰河高腔,这就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中学进行大力宣传,与学校进行合作。像之前的辰河戏科都是值得重建的。在提高辰河高腔知名度的同时提升青年人对辰河高腔的重视。在对参演人员进行培养时,要注重演职人员不要再抱着政府包养的念头,自己要用优质的艺术产品来换取良好的生活待遇,保持地方戏曲的浓郁特色。不要跟风,不要被大众的剧种同化,要借鉴创新但是也要保持本心。参演人员要做剧种剧目的艺术宣传,在学习好传统剧目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深层的剖析,再进行宣传。其实,学生就是一个很好地群体,剧团可以以免费教授的方法吸引学生在假期去剧团进行学习,可以带动学生去爱它甚至是传承它,使其得到更好的流传。

(三)将戏曲与时代相结合

戏曲的本质是通过“以歌舞演故事”创造出舞台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现象,表现社会生活,从而产生社会作用,发挥社会影响。所以,我们要让戏曲与时代相结合。在辰溪剧团送戏下乡时,更好的去巩固乡间的戏曲市场,戏曲起于民间,闹于民间,存于民间。在注重民间戏曲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城市戏曲的发展,城市对于地方戏曲的关注总是比较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地方戏剧在城市中的发展,扩展地方戏剧的影响力。也可以将地方戏剧引入学校,学院是一个善于研究和学习的地方,学生们是最善于去发现新事物以及探究古文化的,而且学校也是文化传播速度较快的地方。从四大名旦的创新中可知,人们的观念、思维变化对戏剧具有新的审美追求,“笔墨当随时代”,戏曲不能故步自封,因为戏曲是活体传承的表演形式。梅兰芳先生说过,戏曲改革的原则是“移步不换形”观众的艺术审美永远是“喜新厌旧”,观众的口味永远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辰河高腔的创新是必然要进行的。

(四)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根据之前关于政府对辰河高腔传承的原因分析发现,辰河高腔的发展还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为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上级的“非遗”经费和地方政府的补助一定要全部用到辰河高腔活动的开展或者服装,演员的身上。除此之外,还可以申请项目基金,在演出的同时增加收入的来源。政府千万不要把地方戏看作自己的财政负担。如果政府能正确去处理地方戏,就会发现它不仅会成为地方文化的闪光点,还会成为其财政收入的来源。因此,政府要统一官员思想,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辰河高腔对于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可以多开展相关的讲座、讨论和项目活动,不仅不能忽略它,还要充分鼓励和支持辰河高腔的演出和发展。

结 语

总的来说,戏剧本身,传承人,市场,政府政策,这些都是造成现在辰河高腔出现“断流”的主要原因。与辰河高腔一样,许多的地方戏曲存在这同样的原因,存在同样的焦灼。它们也同样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表演方式,表达美的方式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它们对生活的寄托,成长在新时代的我们不应该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睁眼看世界,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戏剧都会给予我们不同的感受,地方戏剧值得我们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高腔剧团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时代主题与传统文化的“高腔”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