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园林观中的反映

2020-12-07 18:32杨丽冉张丽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9期
关键词:造园哲学思想道家

杨丽冉/张丽 (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

一、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简析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源远流长,它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哲学作为我国文化体系的核心,更是以其所蕴含的园林观始终贯穿在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的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影响我国文化体系的儒、道、佛三种哲学。

(一)儒家思想蕴含的园林观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比较重现实,它始终坚持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这种人生观体现在艺术创作上便表现出秩序感、韵律感、理性感;这种宇宙观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则表现为取法自然、融于自然,最后达到和自然融会贯通的境界。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认和自然是可以相通的,人类之规律即自然之规律,人类在践行自己规律的同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故儒家思想的园林观之一便是天人合一思想,即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园林创作中,中国传统园林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视为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境界,也即运用人工手段创造出富有大自然山水情趣的人文景观,追求人工意匠与自然天成浑然一体的效果。在园林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则强调师法自然,而非改变自然;取法于自然,融合于自然。

2、天人感应

秦汉时,天人合一衍变为“天人感应”的说法,认为天象和自然界的变异能够预示社会人事的变异,反过来社会人事的变异也可以影响天象和自然界的变异,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感应的关系[2]。这种天人感应思想反射到园林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借植物配置所表达的特定文化意义,传达园主人的生活情趣和高尚节操。二是在叠山理水过程中,强调“山嵌水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等风水学原则,认为“水之南为阴,山之南为阳”。三是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宗庙建筑建设时,多重视“天圆地方”、“法天象地”等布置原则[3]。

(二)道家思想蕴含的园林观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重视“道论”,以“道”为核心,但其精神本质却在“自然”两字。道家哲学是尊崇自然的,以自然哲学为构架的,它的人生观、政治哲学等都在主张“道法自然”,在社会中则表现为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和向往一种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

1、道法自然

老子云:“道法自然”,也就是倡导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家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是大千世界的源头。作为世界本体的道,效法于自然,那么由道衍生的世间万物,则都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而不能超越自然规律。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辐射下,古代造园家一改过去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的创作手法,而通过踏遍大江南北、寄情山水的切身体验,纳自然之境与胸壑之中,然后在创作时达到“意在笔先”、“下笔有神”的境界,对自然之景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这种创作手法的转变,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达到了“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

2、贵柔尚静

道家的另一重要思想是贵柔尚静。贵柔,即以柔为贵;尚静,即崇尚清静。在人性论或修养论上,道家思想主张性静欲动说,主张人们复归于质朴,做到无欲无为,与“贵柔尚静”思想如出一辙。

这种贵柔尚静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曲折有致、曲径通幽的造园手法有同构相通之处。而我国的古典园林,不管是空间处理、平面布局的造园手法,还是建筑都在阐释着道家“贵柔尚静”的思想。

(三)佛家思想蕴含的园林观

佛教的主要思想是“自觉”,所谓“自觉”,其实就是“自我觉悟”,它是佛教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对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影响深刻。印度的“本心论”是中国禅宗发展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直觉观察、沉思冥想、瞬间觉悟的思想过程和构架,以期达到“梵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

1、梵我合一

佛教发展到禅宗,倡导“梵我合一”之说,认为主体与客体本来是不可分割的。神学家们将“梵”作为世界的本源。他们认为,“梵”是不具有任何形式的,是不能用逻辑语言来阐述的。之所以倡导“梵我合一”是认为外在的世界本源和内在的人的灵魂其实应该是统一的。

禅宗追求的“梵我合一”、“心物交融”的境界,在我国园林的发展中主要体现在:我国古代造园家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创作手法由写实转到写意,由追求形似升华到追求神似,并力求在创作之前达到“胸有丘壑”、“意在笔先”之境;在情感的营造上则注重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注重内在的主观情感在外在的客观景物中的表现。

2、言不尽意

佛学者们崇尚“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精神世界,有限的空间并不是佛教哲学所追求的,相反的他们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表达。这就要求佛学者们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主,不用遵循所谓的逻辑和推理,完全依靠自己的内心世界,依靠自己的直觉去产生感悟,产生“意”的表达。这种通过内心写照、直觉体验而产生顿悟的思维方式,在园林创作中,则表现为更注重“意”的表达,追求主观情感在客观景物中表现的自由、无拘束的状态。

以“意”求“意”的创作方式反映在园林观上,就是在园林要素的选择上追求少而精,以少胜多,以质胜文;在造园方式上则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力求做到有法无式,形散神不散;在意境的表达上则不满足于直观感受体验,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二、儒道佛哲学思想所反映园林观的共通之处

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对大自然的看法,即自然观,反映在我国古典园林的建设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观反映到我国园林建设中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崇尚自然,师法自然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对大自然保持着崇高的敬意,中国古典园林就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生成、发展乃至成熟。中国园林艺术崇尚把大自然的无限美景浓缩到有限的园林空间,使园林工艺成为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4]。在这个过程中,“崇尚自然,师法自然”逐渐成为我国园林创作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随着对自然的认识深入,人们对自然由盲目的崇拜转为理性的寄托。我国园林的形式和内容,也就由相对纯粹的生产性质的园林转化为游乐性质更浓的园林。在我国古典园林的建设中,儒家推崇的“天人合一”、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佛家追求的“梵我合一”等古典哲学思想所形成的“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创作原则,始终发挥地淋漓尽致。园林设计师们通过对环境和场所的观察,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将人工山水、建筑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进行分布,无论是从布局上,还是从功能上,甚至是“意”的表达上,都能使园林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我国园林由最初的形式“囿”、“苑”到“园”,以至后来明确划分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都在践行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创作手法,是指人工创造出来的景观,必须要看起来和自然存在的一样,就像是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没有丝毫刻意的痕迹。尽量保持园林顺乎自然的“纯自然”状态。如“囿”是最简单的园林形式,基本上都是自然要素的组合,人工痕迹很少,整个就是一派大自然的生态景观。“苑”则是以植物、山石、水体等自然要素为主,里面的建筑群则根据其性质和功能散置、穿插其中。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的增强和进步,园林中建筑群体的数量和体量都较之前有所增加、增大,但园林在总体上仍保持着其最初的功能,即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在我国园林的建设中,园林的创作手法经历了一系列变化,由最初只是重视功能的直观写实法,逐渐变为以表达意境和精神的写意。但不管是写实还是写意,园林的山水环境布局都要与自然和谐统一。如建筑由最初的观景点而转化为被观赏的景点,实现建筑的园林化;植物、山石、水体等更是以其特有的属性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最终给人们创造一种虽身处闹市,但仍觉在山泉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景观。

结 语

通过对中国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观中的反映,说明这些哲学思想在我国古代造园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现代景观设计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我国传统文化,把握我国古代造园的精髓,并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景观。与此同时,设计师要在实践中将其与生态、经济、实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实现文化与景观的重建与共生,才能创造出富有中国文化、地方特色、时代气息的园林景观。

猜你喜欢
造园哲学思想道家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盛世造园”说考论
《西风颂》中的矛盾与调和
漫画道家思想
以“微积分”理念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