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2020-12-07 09:33邵武市立医院输血科福建邵武354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22期
关键词:交叉红细胞抗体

邵武市立医院输血科 (福建 邵武 354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析微柱凝胶技术(MCGT)在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治疗前检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30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纳入研究中,均采集血标本,并制放散液标本,随机选取ABO同型红细胞制剂(5份),开展交叉配血,进行凝聚胺技术(MPT)和微柱凝胶技术(MCGT)检验,对比测定结果。结果:本组患儿血清交叉配血共150次,血清、放散液MCGT检测不合格率低于血清、放散液MPT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T、MCGT在血清和放散液交叉配血检测中一致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GT检测灵敏度较低。结论:在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治疗前MCGT新生儿交叉配血检验,需要辅助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有一定临床使用价值。

溶血病是新生儿常见病症,其发病机制就是因母婴两者的血型不吻合,进而引起胎儿或者新生儿出现免疫性溶血,发生率较高的为ABO新生儿溶血病[1]。当前,输血治疗是主要的疗法,临床新生儿患者选用同型血特别是非O型血时,在输血前要求能筛查血清或血浆内是否存在被动获得的母源性抗A或抗B,然而因为是采用交叉配血的筛查方式,配血方法会直接影响筛查结果,由此可见在开展输血治疗之前,尤其是在进行交叉配血时,应对检验方法进行准确评估,以确定其科学性、合理性,以确保输血治疗的安全性[2]。MPT与MCGT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检测技术,本文旨在通过对30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输血检测进行研究,分析两种方法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所选对象为本院新生儿科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30例,均经临床症状、肝功能检验等确诊;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协会研究批准同意。临床表现为血清胆红素增高,伴黄疸。母体血型为O型,患儿为RHD血型,均是单胎妊娠。其中,男17例,女13例,其体质量为2.53~3.54kg,平均(3.04±0.20)kg;日龄为1~5d,平均(2.7±0.6)d;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将具有先心病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的患儿排除本次研究。

1.2 方法

(1)采集血标本:取患儿外周静脉血3mL,以2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和红细胞,然后用0.9%生理盐水对红细胞进行3次洗涤,选择0.9%生理盐水将适量的红细胞制作成细胞悬液,其浓度为3%,开展3项试验检测。在等体积生理盐水中加入1mL红细胞悬液,用56°C水持续浴7min,进行3min离心处理,离心速率为2000r/min,对上层清液进行收集,即为放散液。

(2)MPT主侧配血:选取标准同型红细胞标本,与采集到的血液标本配血,将0.7mL低离子介质、1滴配型红细胞悬液、2滴放散液或血清加入到1根试管内,并将其均匀混合,联用聚凝胺溶液2滴,1000r/min离心10s,清理上清液,对试管进行摇晃处理,对红细胞有无凝集进行认真检查,如果并没有凝集则应再次进行,如果红细胞凝集则应将2滴重悬液加入其中,彻底混合后进行认真观察。

(3)MCGT主侧配血:选取微柱凝胶试剂卡对血标本进行标记处理,并选取凝胶试管对血标本进行保存以备用,以2000r/min离心5min,观察变化情况。选择抗人球蛋白卡(长春博迅公司生产),严格遵循交叉配血试验流程和试剂说明书开展相关的操作。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统计处理,计数数据用%表示,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或者χ2检验;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来分析交叉配血结果,一致性程度通过其系数大小来表示。

2.结果

2.1 本组患儿血清学3项情况

本组30例患儿3项血清学检测后,均确诊,其中,30例患儿的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血清游离抗体实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阳性患儿人数分别为30例、26例、16例,阳性率分别为100.0%、86.67%、53.33%,见表1。

表1.血清学3项结果观察(n)

2.2 本组患儿交叉配血情况

本组患儿血清主侧配血共进行150次,血清、放散液MCGT检测主侧配血不合率分别是12.0%、10.0%,血清、放散液MPT检测主侧配血不合率分别为48.67%、46.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本组患儿主侧配血结果(n)

2.3 MCGT和MPT交叉配血情况

通过分析,MPT、MCGT在血清和放散液交叉配血检测中一致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MPT的检测灵敏度较高(P<0.05),见表3、表4。

表3.放散液MCGT和MPT的主侧配血结果(n)

表4.血清MCGT和MPT的主侧配血结果(n)

3.讨论

基于遗传学层面,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机制就是在胎儿期间因为母婴相互之间的血型不合,在母体循环中会进入一定量的胎儿红细胞,对母体造成一定刺激,形成相应的血型抗体,经胎盘让这种血型抗体进入到胎儿的机体内,如此出现抗体与抗原不能容纳的情况,引起免疫作用,进而损伤到新生儿红细胞。该病的症状表现主要是黄疸、贫血等,如病情未控制加剧会引起胆红素脑病,这将严重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因而,对新生儿溶血病风险患儿必须进行早期检查和评估,并给予针对性治疗。研究表明[3],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机体含有一种母体溶血性IgG抗体,而体内的这种抗体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通过自分离而进入到血液循环,另外一部分则会结合红细胞,同时在红细胞内附着。所以,现阶段临床中在对新生儿溶血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时,常用的检查方法不仅包括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和血清游离抗体实验,而且还包括了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于ABO溶血病临床一般采取输血治疗,但在输血前需行红细胞放散液、游离血清等交叉配血试验,通过放散液交叉配血能对输入红细胞、结合于细胞上溶血性抗体的相容性进行判断;而通过游离血清交叉配血则能对输入红细胞、血液内溶血性抗体的相容性进行判断。

本研究中,30例患儿通过3项血清学检测均确诊为ABO溶血病,从结果看,本组患儿阳性率最高的为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100%),其次则为血清游离抗体试验(86.67%),阳性率最低的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53.33%)。与相关研究报道基本一致[4],由此看出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在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早期诊断中有着高检出率,但建议在临床诊断中进行3项联合检测,让诊断可行性、准确性明显提高。

本次研究选择红细胞放散液和血清完成交叉配血试验,进而来对供血红细胞、机体内血溶性抗体的相容性进行判断。酶法、盐水法等是过往开展交叉配血的常用方法,前者的检测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而后者的漏检率则非常高,检测结果的整体准确性较差,因而两者均在临床上受到一定限制。现阶段,MPT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该技术是利用凝聚胺的自带正电荷,通过结合红细胞,让其表层电荷数明显减少,导致红细胞发生非特异性凝聚,之后则利用相对溶液内与凝聚胺的正电荷,导致非特异性凝集的红细胞保持分散状态,然而却无法让特异性抗原抗体凝集功能有效散开,所以选择MPT技术对抗原进行检测,所需时间相对较长,同时如果抗体水平与额定标准不相符,则容易出现漏诊和假阳性的情况。MCGT技术则属于新型血型血清学技术之一,该技术的灵敏度、特异性均比较理想,在输血前检测中逐步应用开来。MCGT技术是选取与临床血清学标准相符合的稀释液,并将其制作成凝胶,利用微管柱进行灌注处理,通过微柱内凝胶颗粒分子的过滤作用,使每一个红细胞保留出现凝集的部分,进而来对凝集反应结果进行判断。从操作方面分析发现,MCGT技术的检测结果有着较高准确性。但该技术也存在一定不足,就是MCGT检测需较长时间,不能满足急诊需要,离心后机器判读因黄疸影响和肉眼判读存在不一致性。从本研究结果看,30例患儿血清交叉配血共行150次,血清、放散液MCGT的检测主侧阳性率分别为12.0%、10.0%,分别低于血清、放散液MPT的48.67%、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MCGT与MPT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差(P>0.05),与文献研究结果相符[5],提示MPT灵敏度高。在筛查和检测溶血病时,对细胞进行酶处理能让吸收抗体能力明显提高,而使得阳性率增高,或是交叉配血应用的红细胞和试剂细胞有较大差异,导致不一致。

综上而言,MCGT在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输血治疗前的检测中有着良好的灵敏度,主侧交叉配血阳性率较MPT低,基于此,在开展输液治疗之前,应给予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辅助检查,同时根据患儿的生理特征和免疫表现,联合应用各种诊断方法,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以确保患儿的治疗安全性。

猜你喜欢
交叉红细胞抗体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Ro52抗体与其他肌炎抗体共阳性的相关性研究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比较
RF、抗CCP抗体、抗APF抗体、抗AKA抗体、抗MCV抗体联合检测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价值
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