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2020-12-07 09:34辽宁省金秋医院神经内科辽宁沈阳11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22期
关键词:枕叶出血性检出率

辽宁省金秋医院神经内科 (辽宁 沈阳 110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54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研究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检出率94.44%,相比于对照组均显著更高(P<0.05);诊断特异性85.19%、准确性98.15%、敏感性96.30%,相比于对照组均显著更优(P<0.05);患者病灶位置分别为:颞叶20例,占比37.04%;颞顶叶10例,占比18.52%;颞顶枕叶11例,占比20.37%;颞枕叶8例,占比14.81%;小脑半球5例,占比9.26%。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显著,有利于提高检出率,降低误诊和漏诊率,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

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且愈发趋于年轻化[1,2]。在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若未得到准确、及时的治疗将会影响治疗效果,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造成残疾或死亡,预后不佳,极大程度威胁其身体、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3]。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给予其积极的救治以缓解症状,提高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文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10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每组54例,对照组30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45~65岁,平均(52.16±10.52)岁;平均发病时间(8.06±1.13)年。研究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46~70岁,平均(53.12±10.47)岁;平均发病时间(8.23±1.31)年。纳入标准: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其他基础性疾病合并者或存在其他脏器严重疾病者;存在精神性疾病者。两组一般资料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CT检查,方法为:扫描病变位置,注入含碘水溶性造影剂,方法使用静脉注射法,随后开始扫描头部,以眦耳线作为横断面的基线,扫描8~10个层面,遵循依次向上的顺序,随后对造影的增强形式进行观察,依照增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判断。研究组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为:使用GE1.5T磁共振观察病灶位置、形状及范围,随后断层扫描头部,扫描参数为:6mm的层厚,0.6mm的层间距,共扫描18层,依照具体情况增强或增加扫描磁共振成像,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准确诊断病灶。

1.3 观察指标

分析所有患者的病灶位置,比较两组的检出率;同时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特异性、准确性和敏感性。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资料数据选择SPSS 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表示选择[n(%)],经χ2检验,P<0.05为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灶位置

本组共纳入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位置分别为:颞叶20例,占比37.04%;颞顶叶10例,占比18.52%;颞顶枕叶11例,占比20.37%;颞枕叶8例,占比14.81%;小脑半球5例,占比9.26%。

2.2 两组检出率对比

研究组检出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两组检出率对比[n(%)]

2.3 两组诊断结果对比

研究组的诊断特异性、准确性和敏感性均显著比对照组优(P<0.05),见表2。

表2.两组诊断结果对比[n(%)]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渐趋老龄化,出血性脑梗死的几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4,5],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出血性脑梗死亦称作“脑梗死后脑出血”[6-8],指患者在发病时出现梗死的脑组织再灌注血流而引发局部继发性出血,主要发生在实施抗凝和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中,其早期症状易于混淆原发性脑出血,具有较高难度的鉴别诊断度,且此两类疾病有着不同的治疗方案,因而需予以准确区分。本次研究显示结果:研究组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高,诊断特异性、准确性及敏感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更优。表明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中可有效提高检出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率,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分析其原因考虑为:CT为较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式,主要通过使用螺旋CT机来扫描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颅,从而得出具有连续性的立体图像数据,再予以三维立体重建以全方位显示出颅内病变情况,但CT无法清晰地显示出软组织,诊断时极易受图像模糊的影响增加误诊和漏诊几率,且其存在着相应的辐射性,检出率低。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核磁共振成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其在检测期间不会对物质内部构造造成影响或破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CT检查相比,其通过进行各个角度的扫描和增强扫描,可以更加准确地定位病灶位置,更广泛地进行扫描,有利于增加病灶判断的敏感性,提高诊断数据的准确性,使漏诊和误诊的几率减少;在影像学检查中,其对于软组织和肌肉的分辨率最佳,且具有操作简单便捷等特点,同时不存在辐射性,可对病情进行迅速确定,患者和家属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高[9-12]。由于被时间和样本量等因素所影响,关于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诊断价值的分析尚存在不足之处,有待临床作研究与证明。

综上所述,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的方式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可有效提高检出率,使误诊、漏诊几率减少,从而提供准确有效的参考依据,具有良好的临床可行性。

猜你喜欢
枕叶出血性检出率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后发生枕叶梗死的影响因素①
颅脑外伤后双枕叶脑梗死致皮质盲伴安东综合征1例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MRI测量中国汉族不同性别正常成人枕叶体积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