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出土晚清时期文物实录

2020-12-07 05:53王晓岩
海风 2020年3期
关键词:清军火炮大运河

王晓岩

2019年岁末,衡水市文物管理处在该市旧货监管市场征集一批大运河出土文物。在衡水大运河景县连镇七枚炮弹讲述了晚清时期太平天国一场悲壮的历史,为我们研究太平天国时期的军事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补充。

据调查,这些文物为景县连镇段大运河出土的晚清时期火炮弹丸共七枚,均为球形,铁质,浇铸而成。直径分别为10.5厘米、11厘米、14.5厘米、9厘米不等,现已锈蚀严重。

据景县县志载: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天王洪秀全于5月8日派天官丞相林凤祥,地官丞相李开芳率精兵两万北伐清王朝,一路所向披靡,11月逼近天津。清政府急派僧格林沁和胜保率大军分路拦截、堵围。由于北伐军孤军深入,粮草不继,又时届寒冬,被迫于1854年2月主动撤至阜城。5月初又自阜城突围于9日占领连镇。

连镇,原名连窝镇。大运河把它分为两部,河东属东光,河西属景州(今景县)。北临阜城,南靠吴桥。地处州、县边沿,统治力量薄弱加之此处水陆交通方便,商贾云集,是北伐军筹粮备草,坚守待援的理想之所。当僧格林沁率大军赶到连镇,北伐军在李家庄东、西连镇等村“已树栅栏壕堑”,扎下了营盘。

当时清兵的部署是:北有僧格林沁的三万精兵,南有胜保万余精兵自曹县得胜而来。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实有三千多人(时称二十万),形势万分紧急,然而清军不明虚实,而不敢贸然行动。

由于消息闭塞,林凤祥、李开芳等将士只知洪秀全先后派曾立昌、秦日纲率兵增援北伐,不知己被胜保等清军击败退回。5月29日,由李开芳率八百余骑兵由僻道向南迎接援兵。行至山东高唐州(今高唐县)方知援兵己在临清、曹县被击溃。李开芳只好困守高唐,以牵制胜保的主力。这样连镇、高唐形成犄角之势,故使清军迭次围攻不能得手。

6月,僧格林沁下令连镇邻近各县分界筑墙,墙夹河而围,周长70余里,高1-2丈,把北伐军紧紧包围在半径10余里的围墙之内。

北伐军为了便于突围,造了许多长梯。经过几次冲锋攀越,无奈清军居高临下,又人多势众,未能奏效。林凤祥见此计不妥,改控地道。清军每以火炮、火筒轰击,北伐军均潜入地道窟室中,堪避伤亡。僧格林沁见炮轰不起作用,再生毒计,7月,河水涨满。清军掘断三里浅(在连镇南)河堤,使得70里围墙内沟满壕平。北伐军处境更为险恶,生活更加困难。

林凤祥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派人传言清军弹药已尽。僧格林沁得知,于8月19日命所有火炮、喷火筒、火珠等进行轰击,约炊黍鸣,以示弹药有余。据当时景州地方官张景沂《守城纪略》载:景州城内窗纸皆鸣,梁土散落,而连镇陷于一片火海。

1854年(咸丰四年)僧格林沁奏请清王朝,大举进攻连镇。北伐军与清军展开了生与死、血与火的搏斗。

北伐军从静海、独流南撤以来,长期处于连续作战的紧张状态,人员伤亡也没有得到很好补充,特别粮草不继,带来很大困难,但是,饥饿与死亡没有吓倒这些不畏强暴的反清志士,粮尽,杀马为食,以棉衣、棉花充饥,驼马食尽,以人为粮,没有土枪火炮,他们就用大刀长矛、残砖碎瓦坚守阵地。

12月23日,北伐军李家庄木城被焚。1855年2月17日(咸丰五年正月初一)河西连镇失守,幸存将士泅水过河与东连镇汇合。3月7日,北伐军东连镇大营被攻破,林凤祥身负重伤,藏于地道淤泥之中,被清军搜获,他临危不惧,大义凛然,4月3日,于北京英勇就义。

北伐军李开芳部在高唐闻连镇兵败,于3月17日突围至茬平县冯官屯。在僧格林沁和胜保合围下,5月兵败。李开芳6月在北京被害。

此次连镇大运河河道出土的这批火炮弹丸,即是这次激战的实物遗存。它见证了北伐军将士在艰难困苦条件下,以大运河为依托,不畏强暴、英勇抗敌,坚持战斗十个月,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的这段历史。时光荏苒、硝烟散尽,当年滚滚北流的大运河已成为季节性排水河道,但河道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依托着两岸百姓对于这段悲壮历史的尊重和敬仰。至今,当地村民在疏通河道和农田基本建设中,时有零散兵器出土。1986年11月,临近的故城县何留屯村出土了铁炮六门,与连镇出土的火炮弹丸应属同一时期,这些兵器虽已锈迹斑斑失去了当年的鋒芒,但却承载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向人们述说着这段大运河上曾经发生的那段难以忘怀的故事。

(作者供职于衡水市文物管理处)

猜你喜欢
清军火炮大运河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乌拉尔车辆厂将建立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
冒着炮火拍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