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会职能 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2020-12-07 10:55徐莉
学会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学会

徐莉

[摘 要]中国作物学会注重作物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发挥学术交流、科技奖励、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职能,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探索培养作物领域青年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国家作物科技领军人才储备青年后备力量。

[关键词]学会 青年成长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322.25;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596(2020)09-0041-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队伍的生力军,是科研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加快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1]。近年来,中国作物学会注重作物领域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加强组织建设、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开展科技奖励等,探索培养作物领域青年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国家作物科技领军人才储备青年后备力量。

一、加强作物领域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意义重大

作物科学创新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生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可靠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储备,是实现“藏粮于技”的重要表现。目前,我国作物科学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新品种培育、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大国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体现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比拼,说到底是人才的比拼,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比拼[2]。青年人才正处于创新的鼎盛时期,是未来科技队伍的中坚力量,加快培养作物科学领域内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对于不断提高我国作物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对全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意义重大。

要使青年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和政府应加强对青年人才创新发展的支持和培养。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科技等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3]。学会作为党和国家团结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组织和制度优势逐步彰显。中国作物学会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社团联合体人才汇聚的优势,遵循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强化选拔、激励机制,探索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机制和服务模式,大力营造有利于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为我国作物科技创新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加强组织建设,为学会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成立人才培养与教育专业委员会

2017年10月,中国作物学会第20个专业委员会——人才培养与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该专委会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密切结合,通过顶层规划、资源整合、协同联动、实践研究等方式提高作物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从而以人才培养推动作物学科的内涵提升和质量进步。专委会成立以来,举办了“全国农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作物学科青年学者论坛”“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等面向青年教师、青年学者、在校大学生的一系列活动,在推动作物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助力国家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综合型农业人才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调整青年工作委员会工作重点

2019年换届之际,学会对青年工作委员会进行调整,规范了业务范围与工作任务,以确保更好地发挥该工作委员会的作用。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凝聚青年学者力量,筑就青年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青年科技创新和成长成才”为宗旨,积极投身于作物学领域青年人才的培养,重点工作包括:

①组织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搭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②协助人才培养与教育专业委员会开展青年人才、学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

③承担学会青年相关项目的人才遴选、答辩等工作;

④发展及服务青年会员及学生会员;

⑤做好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宣传工作。

三、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一)为青年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交流是学会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是学会最主要的职能,是学会吸引、凝聚广大科技人员的媒介。学会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作物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校学生构筑交流创新思想、自我展示、增进了解的平台,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学会学术年会、研究生论坛、全国青年作物栽培與生理学术研讨会、青年学者论坛、玉米科技青年论坛、甘薯青年学术讨论会等青年学术交流活动,为作物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玉米科技青年论坛”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和科技成果的平台,促使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发挥骨干作用;“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促进了我国作物栽培与生理学科的发展和青年人才的成长;每届年会及“研究生论坛”为推动作物领域青年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学者论坛”为青年作物学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在促进全国作物学科的发展、凝聚力量、通力协作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贡献。学会也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多次成功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如第七届国际作物科学大会、第九届国际燕麦大会、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大会、中国欧洲大豆研讨会、国际脂质科学与健康研讨会等,搭建了作物科技工作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渠道,也为青年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重要的平台。此外,学会与国际作物学会、国际马铃薯中心、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美国作物学会、韩国作物学会、日本作物学会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并积极推荐我国作物领域的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交流,今后将继续为青年人才参与国际交流搭建桥梁。

(二)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健全人才托举机制

自2015年始,学会已连续五届获得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立项资格。由于在前两届托举工作中表现突出,中国科协给予第三届、第四届免答辩,直接分配名额的资格。学会结合学科优势、专家优势、资源优势、制度优势和综合实力,积极探索建立青年科技人才扶持、服务长效机制,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提高学会人才培养能力水平,扩大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后备队伍。目前,学会已扶持作物学领域12位青年人才,为他们在学术交流、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职业发展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助力他们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五届项目均已顺利实施,被托举人在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较大提高。

在青年托举工程项目中,学会已逐步形成了适合学会的人才选拔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

1.人才选拔机制:推荐→二轮评审→确定培养对象。(1)评价标准。从学会评审专家库中选择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从学术水平、科技贡献、学术道德等方面对候选人进行评价,侧重考察其发展潜力,不过多强调成果的数量。(2)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评价和量化考核相结合,指标体系覆盖人才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3)选拔方式方案。按照专家推荐、单位审核、学会审核、专家评审的程序严格进行。

2.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培养→个性化培养→提供大力支持。(1)“1+2+X”联合指导模式,即1位责任导师、2位培养导师、X位学会专家(根据被托举人实际需求而定)联合指导模式,责任导师、培养导师由被托举人自己选择,学会专家可根据被托举人的意向由学会负责联系或学会直接为其指定相关专家。学会与托举人才所在单位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同推进、促进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2)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由于不同托举人才在专业、特长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每一位青年人选的培养方式和重点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由导师、专家和被托举人才联合制订适于不同培养对象的个性化方案,明确培养重点、培养目标、培养路径、考核指标等和实施计划,注重发挥托举人才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人才自我成长。

3.人才评价机制。对被托举人进行中期考核时,学会制定了专家评分标准,从研究进展、学风道德、学术交流及培训、学术任职、培养研究生、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编写专著、获得奖励及获得荣誉等方面进行评价,论文、专利、荣誉不作为重点评价指标。另外,被托举人也对自己的进展、成长进行自评。

(三)开展科技奖励,激发青年的创新创造热情

为了奖励在我国作物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作物科技工作者,调动广大青年作物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作物科学事业的发展,学会于2015年、2017年设立了“青年科技奖”(2020年改名为“青年奖”)、“中国作物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并分别开展了三届评奖工作。

1.青年奖。青年奖主要奖励在我国作物科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三届评奖活动共有来自14家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4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获奖者是近年来我国作物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们有的在作物科学领域取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有的取得了同行广泛认可的学术成绩,在国内、国际相关研究领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力;有的是长期扎根基层,为我国作物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青年科技人员。通过开展青年奖的评选活动,学会号召全国青年作物科学技术工作者向获奖者学习,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进取意识,为繁荣作物科学技术事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2.优秀博士论文奖。优秀博士论文奖主要奖励在作物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或应用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或在关键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成果显著的博士论文作者。目前,中国作物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已经开展了3届评奖,共有27篇博士论文获奖,涉及全国11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主要分布在作物学科的遗传育种与耕作栽培两大学科,研究范围覆盖玉米、小麦、水稻、油菜、大豆、棉花、大麦等作物。学会号召获奖者锐意进取,求实创新,培育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为我国作物科技进步奉献力量,并激励广大在校学生向获奖者学习,奋力开拓,励志成长,努力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四)举办青年大赛,壮大作物青年人才后备队伍

学会通过举办“全国农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农林院校种子解剖大赛”等活动,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扩大作物青年人才后备队伍。“全国作物学科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全国决赛”每两年举办一次,主要以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遗传学、农业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等农学类专业核心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为主,考察青年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和现场讲授效果,切实激发作物学科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在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激发了大学生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创新创业热情,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展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了全国涉农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平台,为培养“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贡献了力量。“全国农林院校种子解剖大赛”旨在通过种子解剖,使学生深入理解种子解剖结构的美学价值,并探索种子所蕴含的生命奥秘,活动培养了学生“学农、爱农、知农”的“三农”情怀及创新能力,为教师的案例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

(五)举办会员日活动,增强学会对青年的凝聚力

每年一次的中国作物学会会员日活动主要面向作物领域科技工作者、学会会员与在校学生开展。学会围绕主题,邀请作物领域内的院士、知名专家作报告及专题讲座,并设有互动交流环节。目前,会员日活动已携手河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大学成功举办三届,吸引了众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在校大学生参加,营造了为作物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了学会在青年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了学会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

四、小 结

作为学术团体,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作物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构筑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是学会的职责,也是推动学会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学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积累了一定的青年人才培养经验,探索出了具体的培养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发挥学科优势、专家优势,为青年人才搭建多渠道交流平台

青年人才能够相互学习交流、分享知识和经验,在学术交流中亦可得到专业领域内资深专家指导的机会,为今后科研、交流与合作打下基础。

(二)发挥资源优势、制度优势,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各种优越条件

发挥好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人才培养与教育专业委员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农科学子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活力,组织青年奖、优博奖的评奖工作,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

(三)建立健全人才选拔、人才评价、人才培养、人才激励、跟踪服务机制,促进青年人才成长

目前,中国作物学会已形成了选拔、培养、评价、奖励优秀作物青年人才的创新体系,为作物领域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和成长阶梯。下一步,中国作物学会将继续发挥组织优势和平台优势,创新思路,为国家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重要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晓迪,张媛,范漪萍.基于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人才国际合作数据分析跨领域科研发展趋势[C]//北京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智慧科技发展情报服务先行论坛论文集,2018.

[2]張密.青年有担当 科技有前途,创新有希望[J].国际人才交流,2018(11):8.

[3]朱文馨,王赞.加强青年农业科学家培养 打造农业科研领军人才队伍[J].农村工作通讯,2018(1):58-5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学会
学会保护自己
学会分享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