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路径

2020-12-07 06:10蒋明敏刘玥
传媒 2020年20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思想政治教育

蒋明敏 刘玥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着传播格局和媒介生态,高校应借势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本文基于“场论”视角,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社会场”与“心理场”,并通过构建新媒介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的形成,从而强化思想政治社会场,推动大学生与媒体及舆论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 社会场 心理场 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大众传媒进入媒体融合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方面,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何借助媒体融合发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影响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必答题”。如何“解题”“破题”,均需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

一、“场论”视角下的几个相关概念

“场”(field)最初是物理学概念,是物质存在的空间,表现为物质时空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场论”视角逐渐成为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维度之一。把握“场论”视角需要把握三个核心概念:社会场、心理场、场动力。

1.社会场。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任何事物都须在一定的“场”中存在,而这种场即是社会的整体环境。社会空间就是场的特殊形态结构。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则将“场域”界定为各种位置之间存在客观关系的网络(network)或构型(configuration)。这一定义揭示了社会空间中“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场的本质是社会事物运动的存在。任何社会事物都必然参与某种能量运作的相互作用之中,而社会事物不同形式的存在,不过是这类能量运作的不同表现形态,这意味着,社会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社会关系及相互作用。

2.心理场。库尔特·勒温于1936年将场论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把心理生活空间定义为心理场,包含个人与环境两个主要因素。这里的环境是指心理环境,即个人感知到的他人和客体。心理场内的全部情况决定着某一时间内的个人行为。勒温认为,通常心理生活空间中的各区域保持着平衡的状态,一旦受到刺激,便会打破这种平衡。此外,他从刺激平衡的动态角度进一步阐释了个体的吸引和排斥。个体受某种需求刺激打破了心理平衡,形成心理上的张力,为了恢复平衡,就需要释放能量发动行为去实现目标,目标达成消除紧张并产生正向效应,目标不能达成则难以消除紧张并引起个体的排斥。

3.场动力。在物理学中,从能量的观点来看,实物是能量密度大的地方,“场”是能量密度小的地方。物质作为各种能量运作(内聚、外延及转换等)的存在方式,其相互作用表现为能量运行的过程。任何物质都参与到某种能量的外延、内聚、转换等复杂运行过程,物质形态上的不同只不过是能量运行中的表现形态差异。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中,“场”即社会空间或心理生活空间,它是各种能量运作(内聚、外延与转换等)的存在方式。社会空间可分为社会表层空间与社会心理空间,而社会心理空间是社会场形态的深层结构。换句话说,作为社会的基本存在和根本原因,社会场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在社会相互作用中存在能量的聚散和转换,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场形态。

二、“场论”视角下的微观探索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主题主要涉及意义、挑战、问题及对策方面的宏观研究,也有个别研究涉足文化和心理引导、技术创新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但二者之间如何进行微观互动,如何将文化和心理引导嵌入到新媒体技术创新中的研究成果仍然很少,这也是当前相关研究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欠缺的主要原因。笔者尝试从场论的视角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形成机理,探讨如何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以有效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根据前文“场”的理论,社会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空间,其实物表现(社会表层空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思想政治教师群体,以及思想政治宣传活动等;社会场的虚物表现(社会心理空间)包括:思想政治舆论或群体意识等;另外,还包括中间形态,如思想政治教材、思想政治新媒介等。

在场论视角下研究媒体融合发展如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如何利用媒体融合策略,更好地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表层空间,更好地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并进一步推动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的社会心理空间。媒体融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推动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一是作为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表层空间的“新媒介场”;二是作为社会主流媒体及正面舆论的“新媒介场”。前者为理论载体,后者为实践载体。另外,校园舆论场形成后,媒体融合也将有利于促进网络舆论场的形成(如图)。

由上图可知,媒体融合主要是通过新媒介场的构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場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内聚形成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另外,媒体融合还将有利于将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扩展到网络舆论场,从而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社会场、推动社会主流媒体及正面舆论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三、“场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路径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媒体融合时代面临着挑战,与此同时,媒介的数字化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引入“场论”视角分析媒体融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微观机理,“新媒介场”“舆论场”“心理场”的场域形塑与共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提供了保障。面向未来,需要在以下五方面有所推进。

1.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作为“新媒介场”对构建大学生“心理场”的作用。如前文心理场论所述,一般情况下心理生活空间是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同样如此,一旦受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刺激”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就会引发一种张力,此时需要寻求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来恢复平衡。这种需要的满足往往会在实践中寻找,而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上网获得的信息参差不齐,因而可能获得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相匹配的信息与资源,从而可能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斥。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新情况?首先,需要采取全媒体表达策略,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更加生动、更贴近现实,而非照本宣科。其次,要发挥社会主流媒体的作用,给社会场予以正面舆论引导。最后,通过创新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结合社会生活案例与舆论,形成思想政治“新媒介场”。该新媒介场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载体,同时也是包含了社会正面舆论的实践载体。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引导大学生对“刺激”的理性反应,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并消除紧张,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的构建。

2.着力提升媒体融合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自媒体的发展,主流媒体也在不断提升融合自媒体、电子媒体等多种手段的应用能力。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当不断提升媒体融合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升课堂媒体融合程度。学生课堂手机使用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要因势利导,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与全媒体完美融合。可以采用新媒体教学,应用思想政治理论,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时事、社会、经济,甚至娱乐新闻展开探讨,真正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拉”回到课堂上。二是提升课外媒体融合程度。拓宽微课堂、慕课等渠道,让学生自主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做出自己的思考。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概念、事件和条文记忆,而是活生生的网络生活、社会生活。上述能力建设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硬件条件提出要求,更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也应该有媒体融合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学习全媒体、利用全媒体、挖掘全媒体、提升全媒体的能力。

3.有效增强供给侧改革思维,提升主流全媒体传播力。供给侧改革是我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从着重刺激需要到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转变。主流全媒体具有引导社会舆论向正面发展的任务,供给侧改革要求调整新闻传媒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媒体供应的质量和数量。如何吸引大学生主动使用社会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其中媒体融合就是主要路径之一。大学生升学、就业、提升等是其现实需求,高校如何在主流全媒体中获得上述需求的满足,是目前高校和主流全媒体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以“学习强国APP”为例,平台除了宣传国家重要思想、理论之外,还充分满足了各行各业从业者,包括教师以及大学生的学习提升需求,如慕课等。另外,学习强国还可以扩展全媒体形式,不仅实现移动端、电脑端呈现,还可实现视频会议、电视投射等功能。此外,“侠客岛”微信公众号与微博,通过公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论方式,成为全社会广受欢迎的主流媒体。

4.全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场”内聚形成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在新媒介场的刺激作用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形成,即形成特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且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政治意识和道德规范等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指导着大学生的实践行动。表现在大学生将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场指导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反省自身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意识。另外,群体动力学认为,心理场固有的内聚能力会将存在于场内的各个群体通过共同体归属气氛进行整合。这意味着,具备共同思想政治心理场的大学生,还将在校内自主自觉地形成学习思想政治、讨论思想政治的氛围,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后者还将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社会场,形成良性循环。因此,高校应创造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场内聚的有利条件:一是打造校方交流互动平台,开展丰富的思想政治讨论活动,如思想政治学习研讨会、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等;二是鼓励学生自发形成舆论平台,并纳入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分,提高学生积极性。

5.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要借助媒体融合扩展“网络舆论场”。充分利用媒体融合手段,将高校舆论场通过网络等手段扩展到高校之外,为社会主流媒体提供正面舆论支持。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引领者和参与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形成之后,如何将其扩展到全社会,形成社会思想政治的舆论场,网络就成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网络舆论场是社会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高校思想政治舆论场通过媒体融合形成的网络舆论场,有利于强化社会主流媒体即正面舆论的影响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高校应充分加强媒体沟通与合作,深度参与媒体融合,一方面应为思想政治媒体融合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积极为社会主流媒体提供多种形式的全媒体素材,包括网络调查、在线研讨、案例分析、深度评论、视频素材等,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社会大课堂,大学生变成社会思想政治舆论战线的重要贡献者。

党的十九大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赋予新的时代使命,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在保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的同时,应将媒体融合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着力提升媒体融合能力和主流全媒体传播力,充分发挥“新媒介场”对高校“舆论场”和大学生“心理场”的正向作用,维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各类媒体平台上的主导地位,开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蒋明敏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

刘玥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基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20SJZDA00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建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nxddj-zd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美]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M].竺培梁,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余秀才.網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试述西方学者的“场”论对中国网络舆论场研究带来的启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5).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