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文虎到张一鸣:客家文化禀赋与信息传播实践

2020-12-07 06:10吴宇烨
传媒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张一鸣

摘要:胡文虎是现代著名华侨企业家,张一鸣是当今互联网界领军人之一。他们都是客家人,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并且原与资讯传播毫无渊源,但都热衷于传播实践,并以经营资讯服务著称,这与他们所具备的客家人天然而独特的一种文化禀赋息息相关。

关键词:胡文虎 张一鸣 资讯传播 客家文化

胡文虎是现代华侨史和华文报业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生创办了20余种报纸,被誉为“报业巨子”和“中国报业大王”;张一鸣是当今互联网界领军人之一,字节跳动公司(Byte Dance)创始人及CEO,位列信息产业界“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之首并追赶“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他们处在不同时代,原本都与媒体毫无渊源,却热衷于传播实践并以经营资讯服务著称。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投身资讯传播产业?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内在关联?如能加以研究并揭示,不仅可窥出他们取得成功的奥秘,对资讯经营与新闻传播的认识也当有裨益。

一、胡文虎与张一鸣及其资讯传播产业概述

胡文虎,原籍福建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生于缅甸仰光。父亲胡子钦于1861年往缅甸谋生,后来在仰光开办永安堂国药行;母亲是位家庭主妇。胡文虎10岁时被送回老家念书,4年后返回仰光,随父经营药业。不久其父去世,与弟弟胡文豹一并继承永安堂产业。

胡文虎在他父亲去世后,经历了十余年时间辗转国内和日本及东南亚考察学习成药的制作与销售,并经反复研究与实验,于1920年前后研制成以万金油为代表的“虎标良药”,产品一度风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使其成为“万金油大王”。随后他开始办报,曾立下“办30家报纸”的宏愿,但因抗战和太平洋战争以及随后国内战争等原因,最终只办了《星洲日报》《星岛日报》《星中日报》等“星系报”为主的19家共27种中英文报纸,分布于现今所在的6个国家和地区共12个城市。

张一鸣,1983年在福建永定县城出生。他小学和中学都在县城就读,2001年于永定一中毕业,考取南开大学。

张一鸣就读于南开时,先是念微电子专业,大二下转为软件工程。他在大学时就参与创业,毕业后先后参与创办酷讯、饭否、九九房。2012年注册成立字节跳动公司,随之上线了“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10余款APP。接着致力于短视频应用的开发,先后上线“火山小视频”“头条视频”和“抖音”及其海外版等。他本着“不设边界、始终创业”的理念,不断进行业务扩张,产品涵盖资讯、短视频、社区、教育、金融、电商、办公等多种门类,垂直产品近百种。目前,字节跳动的产品和服务分布全球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75个语种,并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位居应用商店总榜前列,旗下产品总日活用户超过7亿、总月活用户超过15亿,俨然成为“资讯王朝”和“流量帝国”。

二、客家文化禀赋对客家人传播实践的影响

胡文虎和张一鸣在创业前都与资讯传播毫无渊源,并且前者只念过4年私塾,后者是典型的技术男,可为什么能以经营资讯及传播而获得成功?笔者认为这绝非偶然,是与客家人一种天然而独特的文化禀赋息息相关。

客家是汉民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其祖先多是中原汉人且为“衣冠士族”。客家先民因东晋以来中原战乱,不断南迁聚居于赣闽粤边而形成客家民系,明清以后又因自身人口膨胀而迁至南方各省及东南亚各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区。特殊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环境,使客家人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众多客家研究成果表明,历史上客家先民南迁是沿途阶段式的迁徙,即先由中原徙居于长江中游流域,然后溯贛江徙居至赣南地区,再由赣南徙居至赣闽粤边区形成客家民系,而后又继续往南方各省乃至东南亚一带播迁。由于迁徙至南方较迟,交通较便利和谋生较易的沿海及内地的大江大河流域已有先期南迁的湘赣、闽南、广府、潮汕等民系聚居,客家人只能选择在地理偏僻和交通闭塞的山区丘陵地带栖身居住,这便是所谓的“逢山必有客,客家多住山”。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客家内部人口的不断繁衍,封闭的山区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已难以承受客家人生计的需求,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只好不时地往周边其他民系聚居区移居和拓展。偏僻而封闭的居住环境,使得客家人对外面世界的信息有着特别的敏感和渴求;而向周边乃至海外的不断徙居的经验及其外向型生计特点,又进一步激发了客家人对外界资讯价值的重要性的认识。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命运与长期以来谋求生存发展的实践经验的积淀,一代一代的客家人与生俱来具有对外面世界新鲜事物好奇和迫切了解的禀赋,并形成一种天然的“集体潜意识”;而尽一切可能获取外界的信息并予以有效传播,也成为客家人一种自觉的社会文化行为。

因此,在历史和现实中,有大量事例反映出客家人与资讯传播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甚至表明客家人是引领资讯传播业的排头兵和重要力量。

据新闻传播史和有关研究成果显示,我国最早提出办报并有比较系统办报思想的是客家人,他就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族弟洪仁轩。他于1859年从香港来到天京(今南京)向洪秀全提出的《资政新编》,就有一套新闻理念和办报主张,其中提出的“设新闻馆(即办报)”并指出其作用,“兴各省新闻官(相当于采编人员)”并规范其权责,以及“只须实写,勿着一字浮文”的报道主张等,已具备了报纸媒体的相关要求和属性。随之在开国人先河的维新派人士的办报实践中,客家人又有突出的表现,如江西瑞金人陈炽,其《庸书·外篇》就专辟有“报馆”章节。更重要的是,作为客家人的孙中山早在1893年就在澳门与土著葡人飞南弟合创《镜海丛报》并任主笔,从此以后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共直接创办或领导创办了120多种报刊,还发表大量政论甚至亲自撰写发刊词,从而享有“中国最伟大主笔”的美誉。

除了知名的政治人物以外,一般的客家知识分子也是如此。据有关研究表明,20世纪20年代,广东汕头有报纸30余种,仅梅县籍客家人创办的就不下12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从督印到总编再到主笔都是客家人的《岭东日报》。而我国最早创办新闻院校的是广东梅县人谢英伯,他从小就对新闻事业有浓厚兴趣,一生在国内外主办、参办或总编过20余种报刊,并于1928年在广州创办我国第一所新闻院校——中国新闻学院并任院长前后达10年之久。其他凭一己之力创办或经营多家报刊的客家人则不计其数。

由此可见,近代以来客家人对资讯传播的重视及其在该领域的探索实践具有突出的表现,这不能不说与客家人因其特殊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环境所形成的对信息敏感和渴望的文化秉赋息息相关。

三、胡文虎和张一鸣的客家文化禀赋付诸产业经营的条件

客家人虽然有对信息敏感和渴望的文化禀赋,但要将其付诸具体实践,特别是要把信息的重要性转化为资讯传播产业,却不是常人所能办到,而胡文虎和张一鸣恰恰具备了相关条件。

首先,从其客家和家乡情结来看,胡文虎虽然生在侨乡异国,但小时候回到家乡生活了4年,其父又是传统的客家人,受此影响,对家乡感情特别是客家情结非常执着。最典型的是,胡氏在各地开设的永安堂和创办的各家报纸,基本交由客家人甚至胡氏宗亲具体经营和管理,正如有研究者指出,他“办报也像永安堂一样,只晓得用客家人,最好是姓胡,而且是永定客家。”而且他每天吃饭都离不开家乡的菜干炖猪肉。

张一鸣作为当代企业家,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上虽不像胡文虎一样任人唯“客”,但据了解,在其现在的14名顶级主管中,主管公共事务的陈志峰是永定人;次级主管中有10余位龍岩老乡。另外,他对家乡同样怀有深厚的感情和眷恋,先后在龙岩落地了“今日头条龙岩学院”“今日头条龙岩空间”“今日头条内容审核基地”等多个项目,以支持家乡人才培养、就业和经济建设,并且多是今日头条在三线城市首个甚至唯一开办的项目。他曾对记者说:“最怀念的除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外,还有客家菜。”这可谓与胡文虎如出一辙。

其次,从其成长和创业经历来看,胡文虎虽只念过4年私塾,但据有关研究表明,他除了在私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子曰”“诗云”之外,稍识字后就开始翻阅《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显示其从小对知识和信息获取的自觉。继承父业后,他从永安堂生意江河日下中敏锐意识到中医日益受到西医的冲击,第二年就辗转国内并往日本和东南亚调查考察,最终研制成行销亚洲乃至全球的“虎标良药”,这不能不说与他对当时中国和东南亚以及世界医药市场信息的敏感及整体了解和把握有关。对于办报,据其在《星洲日报》创刊10周年纪念所撰《十年办报之回忆》一文两处提到对“办报兴趣”由来已久,便可见出他一直沉浸于客家人对信息的敏感与渴望的“集体潜意识”之中。因此,当虎标药品研制成功具备办报资本之后的1921年,即参股创办《仰光日报》,两年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地独资创办了近20家共20余种报纸,将客家人这种“集体潜意识”最大化地升华并转化为新闻传播实践。

张一鸣更是如此,作为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客家子弟,他在接受媒体采访和演讲中多次坦言自己是“重度信息获取者”,很小时候就喜欢看报纸,“喜欢到中缝信息也会看”,中学时“每周都要读二三十份报纸”,大学时“用别人打游戏、打牌的时间,阅读各种各样的书,或者说乱七八糟的书”,包括“各种境内外的报刊”,可见他是典型的信息敏感和渴望者。尤值一提的是,他对前沿信息的敏感和把握有着非同寻常的过人之处。据永定一中老师介绍,张一鸣是学校电脑兴趣小组的积极分子,而且每周《电脑报》一发行就到邮局购买。他在创办久久房时,虽然刚涉及移动开发,但从半年间推出的掌上应用即实现150万用户而成为房产类应用第一,就觉察到了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于是辞去久久房CEO一职着手筹备今日头条,以更加智能和人性的自动化推荐向用户进行信息分发,并成功建立起独领风骚的资讯传播平台。

此外,从其家庭背景和环境来看,胡文虎家乡永定下洋中川村是福建乃至全国著名的侨乡,该村历史上在海外创业发迹者不在少数,仅清代就有拓垦台湾“岁入租谷万石,翘然为一方之豪”的胡焯猷、开发马来亚槟城而富甲当地的胡泰兴、经营槟榔屿锡矿暴富而有“锡矿大王”之称的胡子春等,因此,中川居民自古以来就有崇商风气。而胡文虎又生长于商人之家,14岁就从父经商,所以商品经济意识与生俱有。

张一鸣的家乡培丰镇是1992年从坎市镇分设的。在永定,有3个以市命名的乡镇——坎市、抚市和峰市,它们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其分别与龙岩市新罗区(原龙岩直隶州)、漳州和广东大埔县交界,是历史上两地间水运码头或官道要冲,成为人员往来及货物交流中转站和集散地,商品经济一向比较发达。张一鸣的外祖父就是从江西来坎市经营药材生意的;而且父亲曾任坎市镇企管站站长,后来又往东莞开办电子加工厂,因此,张一鸣与胡文虎一样也是商贾后代。

总而言之,作为具有强烈客家情结的典型客家子弟,胡文虎与张一鸣身上与生俱来遗传客家文化基因,其中包括对信息敏感和渴望的秉赋;加之生长于从商家庭及从小生活在具有商业氛围的环境,这便易于将客家人这种文化秉赋转化为一种自觉的商业实践,从事于规模化、产业化的资讯传播经营便有股天然的动力而更加得心应手并易于成功。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卫丽红.张一鸣:裂变无声[J].互联网经济,2018(05).

[2]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东,吴宇烨.客家文化秉赋和优化产业经营的整体战略:胡文虎热衷于办报原因的再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19(06).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张一鸣
张一鸣的优化人生
张一鸣的9条经验
张一鸣的星辰大海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
浅析赣南客家文化的开发策略
客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研究
张一鸣要做“来劲儿”的事
张一鸣:低调做“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