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麦产业链融合机制与区域乡村振兴研究

2020-12-07 05:59张思光王培常胜利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年9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张思光 王培 常胜利

[摘要]中国莜麦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其产业链组织管理与相应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中遇到了新的挑战,急需从纵向融合与带动区域乡村振兴上寻找解决方案。为此,本文剖析了中国莜麦产业链中的价值形成、组织链接、链条控制,发现国际燕麦品牌对中国莜麦品牌形成市场挤压,本土莜麦产业上游、中游受下游环节影响。通过实践调研,本文从中观角度提出了加大品牌区分度、发挥裸燕麦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振兴区域乡村经济的莜麦产业链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莜麦产业链;品牌区分;经营组织;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9

1 莜麦产业链现状

1.1 生产、仓储标准化程度低,积聚程度高

全球莜麦种植面积的90%集中于中国,而中国70%的优质、高产区域集中于华北的冀晋蒙三省交汇处。这里是由西北向东南、华北过渡的生态屏障和农牧交错地带,雨热同季,极其有利于莜麦的生长。

目前,莜麦种植经营组织有三种类型。一是大、小型农业企业。大型龙头企业建立的莜麦种植基地为纵向一体化服务,其他小型农业企业主要是为了满足轮作倒茬生产而规模化种植莜麦,两类企业产出比例约占1/3强。二是大型种植农户。由于水肥条件的限制而流转土地,以及政策激励的影响,出现了规模较大的莜麦种植农户,这类种植户产出比例约占1/3弱。三是种植小农户,他们的种植意愿和播种面积较为刚性。莜麦小农户的生产管理水平低、数量大,平均年龄超过60岁,以兼业收入为主。在技术、设施和水肥方面的投入最少,但是良种化程度高而不统一[1-2]。

大型种植企业间有一定的产品销售约定和仓储能力,大型种植户与龙头加工企业间多是单向依附型关系,供给合作程度不深。而小农户基本没有组织平台,产品以自行储备为主,主要用于食用、饲料和销售等,销售形式灵活多样。莜麦合作社较少,无法提供生产资料、采购和销售等方面的支持,生产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且多数大型企业在试图建立更大的生产基地。

1.2 加工集中度高,创新产品不断涌现

在地域上,莜麦产地与初级加工企业所在地基本一致,而中国南部沿海省份形成了进口燕麦即皮燕麦的大型加工基地。加工技术、营养分析以及高端化工提取等研究机构多而散乱。对比燕麦加工工艺,中国莜麦初级加工和食用加工方式独特,其“三生三熟”的面食传统工艺具有极鲜明的地域特点。在产区之外,市场沿袭了国际上习惯的燕麦米和燕麦片产品形态,以及少量的深加工方便食品形态。深加工的工业制成品品种在增多,增值幅度不断加大,基本为少数企业所垄断,但是莜麦主流产品与国外皮燕麦食用制成品基本一致[3]。

1.3 市场需求大,代工和贴牌产品多

中国燕麦类产品消费人群在快速扩大,已经由特殊疾病型需求群体扩大至大健康、快节奏的普通需求群体。以燕麦片为代表,北京以南的一二线城市,以及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成为其主要集散地。2019年燕麦片消费量达到了国产莜麦产量的16%,调查发现,在国内莜麦主产区,大型加工企业已经成为部分燕麦国际品牌的主要供货商。

2 莜麦产业融合趋势及影响因素

2.1 产业链剩余分配不公减缓了上游专业化速度

莜麦产业种植与加工环节,以企业一体化、企业+大型种植户组织形式为主体。莜麦深加工技术及转化应用具有较高的市场风险,同样也具有获得高利润的机会,许多企业因享受政府优惠政策而降低了投资成本,承诺与种植户开展市场合作。然而,两者的市场竞争地位悬殊,谈判能力基本掌握在企业一方,当遇到市场风险时,企业基本会将风险转嫁给莜麦种植户。在莜麦主产区,加工企业和种植户都面临着专用性较强、产业退出可能性小的壁垒,而种植大户受到土地流转、水肥条件、种植选择面及市场前景等因素限制,会降低退出的意愿。此时,合作关系会转变为依附关系,进而出现剩余分配和风险承担的不合理问题。

专业种植户仍然存在规模小、数量大、专业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组织缺位的困难。由于小农户与企业供应合作中,经常会出现脱离标准和规范的情况,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统一性,因此合作协议的范围会不断缩小。当产品价格成为合作中的核心要素时,农户对企业获利性贡献降到最低,其市场化目的也较难实现,从而导致专业种植户扩大种植面积的动力降低,小农户流出土地的速度减缓,专业服务组织出现的可能性减小。

2.2 社会保障低和新型经营组织少制约小农户的转化

现代莜麦产业过程中,小农户数量有所减少,且从业方式发生转变,一部分农户离开了莜麦种植生产,在新的生产经营体系中获得就业机会,从而使市场重新配置人力和土地要素。然而,土地所发挥的社会保障功能及其可能具有的未来增值性收益,共同阻碍着要素的流动。一方面,在社会保障的范围和程度上,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两项与城市居民社会保障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以土地经营权来预防社会风险的情况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小农户脱离莜麦种植后,新型经营组织较少,就地兼业的机会比较少,其所獲得的转移支付收入和兼业收入还无法吸引其转出土地经营权,进而出现不规范的土地流转现象。从产业融合度上看,小农户在加速脱离莜麦产业,而大型种植户由于土地集中速度慢于产业整体发展,其参与度也有所降低[4-5]。

2.3 品牌垄断导致加工企业利润低、回报低

调研显示,莜麦加工产品80%是莜麦片、莜麦米,出厂利润很低,供应商以批发和食品加工为主,品牌对零售市场的影响很小。在以传统线下渠道为主的情况下,加工企业市场营销力量比较薄弱,按照一般的食品市场规律,销售环节的人力消耗约为生产、加工、相关制造环节的1.5倍。对比发现,销售环节未给上游提供人力资源配置机会,从而大幅度减少了分配剩余的机会。对于深加工莜麦产品,如工业提取物、莜麦酒、饮料、糕点类,其增值幅度巨大,但是对资本、技术的要求高,低水平劳动力消耗少,产品市场占有急需扩大。相比之下,国际知名燕麦品牌占据市场垄断地位,其加工原料为进口的皮燕麦和国产的荞麦,对利润和营销渠道的控制力强,与种植加工企业和产地基本脱节。长期以来,国内加工企业依托国际品牌渠道,自有品牌的市场地位难以提升,逐渐将莜麦的特点和优势丢失,同时失去了在莜麦产业价值链中的决定性地位。

3 莜麦产业链优化的发展建议

3.1 打造莜麦品牌,形成与燕麦品牌的高区分度

借助莜麦传统资源禀赋优势,培育特色莜麦品牌,采取对峙性市场定位策略。一是借助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对加工制造企业的有利政策,围绕莜麦产品特性,以大型企业龙头为引领,促进莜麦品牌的形成。二是丰富品牌内涵,以大数据支持区域特色品牌,加大对地理标识、绿色生产标识、健康功能方面的传播力度。三是减少区域中小麦种植的补贴政策,降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适度激励莜麦种植户。四是强化产品的方便性,推进标准化、多样化快消品开发,并以区域特色饮食文化推广强化莜麦品牌,以此争取下游价值链中的主要位置。

3.2 创新经营组织,提高融入莜麦产业链的能力

莜麦种植区域基本是国家脱贫的主阵地,以搬迁为代表的农村改造加速了农民退出、土地使用权流动和工商资本进入。以合作制、股份制等机制来形成具有相对规模优势的经营主体,形成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经营组织,进而在新生产经营体系中形成竞争地位,与企业、品牌企业形成良性合作与競争关系,强势争取合作剩余的分配。

3.3 注重生态、社会和经济等的协同性、可持续性发展

国家可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确保莜麦生态有效益、经济效能不下降、农村社会面貌有改善,快速压减错季蔬菜的种植面积,防止地下水资源快速消耗,扩大莜麦种植面积,减少地面裸露风蚀程度,同时为莜麦产业链横向发展提供可能性。这样既可以发挥以特色小镇旅游为代表的农业多功能作用,又可以达到支撑生态功能区域定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芦千文,姜长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对湖北省宜昌市的调查[J].江淮论坛,2016(1): 12-16+58.

[2]程华,卢凤君,谢莉娇.农业产业链组织的内涵、演化与发展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9(12):118-128.

[3]车甜甜,郑建梅,胡新中.皮燕麦片和裸燕麦片的化学组分及流变学特性比较[J].中国粮油学报,2015(12):33-37.

[4]杨才,周海涛,张新军,等.对我国燕麦产业“一链三环九点”的发展战略解读[J].作物杂志,2014(2):1-4.

[5]赵慧娥,孙林.我国“公司+农户”型产业化组织不稳定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4(5):23-25.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