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2020-12-07 04:39谢长贵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学历职业教育

谢长贵

【摘要】为完善“学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思想素质过硬、技术能力过关,我们应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乌金精神为主导,使用多元化的思政育人形式,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促进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学历+技能”;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课程思政

一、开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路

(一)制定标准

根据学生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构建课程标准邀请专业教学指导、企业专家与课程组教师一起,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未来人才发展需求,制定课程的内容和具体教学标准,在机电一体化课程里,根据里面章節,概述、机械设计基础、电路分析与电子技术基础、传感器与信号处理、伺服控制技术、计算机接口与网络、机电设备可靠度及抗干扰措施、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等代表性机电系统的分析,优化类型定位,保障机制改革,增强专业适应性,制定合理的教学标[1-2]。

(二)课程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创新性。在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应注意将课本知识与所需技能进行有机融合,应紧跟时代最新应用理论,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朝着应用方向进行传授,教学内容要与社会接轨、与职业挂钩、让学生轻松易懂。此外对经典实例与重要实践环节须侧重讲解,最好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3-4]。最后课程思政部分还需融入到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中去,使学生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尽量做到无缝对接,以培养符合社会与企业要求的高水平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以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比赛等赛项为载体,通过赛教融合等有效方法为全面建设双高校和现代化人才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强大的精神支撑。

(三)线上线下教学

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符合“老师引领,同学领悟,师生互相成长共同进步”的教学理念,实现思政教学的真正双赢。可在线上适当采取经典案例插入法、分析比较法、教学场景模拟法及线下采用现场示范法、比较分析法、课后总结法等多样化教学模式,积极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亦可拓展学生积极参与,并且使学生获得阶段性成绩时的喜悦带来的成就感与责任感。在专业教学的同时,教师应该坚持将道德理念融入到课堂中来、培养德艺双馨的高层次学生,促进思政意识渗透与专业技能教授相统一【1】。线上线下教学的具体措施见图1所示。

(四)多元评价

学生学习以教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通过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其中,课前线上学习占比15%、课堂表现占比30%、课后拓展占比25%、期末考试占比30%(如图2)。根据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制定具有多元项的课程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在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学习、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及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评价。

二、教学实施过程

为达到产教融合,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道德素质全面提升的目标,机电一体化课程拟采取以下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图3)。

(一)明确职业定位、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明确培养目标,对于同学们以后从事的方向在学习中进行引导,操作人员、技术人员、调试人员、研发人员或者其它职业。只有方向明确,定位准确,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因材施教,同学们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育训结合

教育与实训结合,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充分利用实训课程,将课堂上的内容与实训课程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学起来更有体会,更能联系实际掌握相关知识,以机电产品的操作与维护为主线,实施项目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三)产教深度融合

本课程主要面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二或大三学生,大二或大三学生学习完机械基础、工程制图与CAD、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后,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其对本专业和机电设备操作与维护岗位具有一定认知能力。但此时亦是许多即将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大三学生最需要树立牢固思想道德意识及职业素养等思政意识,故在本课程的理论、实践及线上教学过程中均渗透了思政意识与理念,针对企业需求,优化类型定位,有目标的培养人才【2】。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形成企业与教育良好互动,进入企业,能更快融入大集体,在平常的学习中,注重校企合作,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人际交往上,都能更快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如图3)。

三、有效融合

(一)理教渗透

强调工科生应注重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在工作中做到勤奋、严谨、实事求是;在教学设计中,强调工科生应具备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工作精神。

(二)案列选择

挑选往届获校长荣誉奖学金学生在团队分工协作中表现出的优秀事迹案例,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和认同感,适度引导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好地完成了专业知识的教学任务;以重庆大学特聘客座教授为例引入一堂好课的标准,通过学习前辈们的正能量的教育理念,正面引导学生为人师表的信念。

(三)组织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案例分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等有效课堂实施方案。可以以某个典型实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着重分析该代表性例子,精准掌握课程教学重难点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采取线下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智慧职教、慕课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在线课程平台,进行课件、视频、动画等线上资源的学习、答疑讨论、章节测验等,学生主动学习且效果佳,在头脑风暴中完成了该课程的线上学习,获取了许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更进一步,师生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灵芝.大思政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J].品位·经典,2021(20):85-87.

[2]何静,张侨平,黎耀志.高职教育“课证融合”的研究现状与优化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21(05):75-82.

[3] 林璇,冯健文.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践探究[J]. 科教导刊,2019,30:86-88.

[4]王月,律德财.“一带一路”背景下新工科高校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研究-基于跨文化多元沟通能力视角[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9:110-112.

[5]张良环,卢志高.课程思政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新探索[J].广东教育,2020,11:24-25.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学历职业教育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膨胀学历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