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进和龙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2020-12-08 01:55冯继红
祖国 2020年8期
关键词:旅游

文/ 冯继红

一、以旅游产业为突破口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是和龙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和龙地处边疆,多年来人口流失比较严重、特别是随着资源日渐枯竭,发展短板逐步显现,加快转型、稳边戍边、谋求新发展迫在眉睫。当地旅游产业基础好、动作快,紧紧抓住生态、红色、冰雪、民俗、边境等特色品牌,旅游带动作用初见成效。和龙位于长白山森林主体功能区,地处北纬42 度,与北欧气候条件相似,面积是三亚的一倍,境内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20 多处景区景点,森林覆盖率达93%,是全国十佳宜居县城、世界长寿之乡、老年宜居宜游城市,拥有北欧的冰雪、三亚的冬季,同时背靠长白山,拥有165 公里风光秀丽的最美中朝边境线。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出台发展旅游的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加大投入,目前老里克湖、青龙渔业、金达莱村、光东村年游客人数均突破了30万人次,和龙旅游业已步入了由政府推动向市场化运作转变的新阶段[1]。

二、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持续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是和龙立足当前的有益探索

(一)壮大了民宿产业。脱贫攻坚以来,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扶贫政策,加大旅游扶贫力度,鼓励本地旅游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民宿旅游产业做起,改善住宿环境,提升服务质量,集中打造6个智能旅游村,10个旅游综合体,切实满足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全面丰富游容体验。积极争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市29个行政村,1734 户3479 名群众搬进新居,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目标。

(二)改善了人居环境。发挥扶贫整合资金巨大作用,投入1.5亿元,建设农村硬化路220 公里,村村通硬化率100%,户户通水泥路,农村路面硬化全覆盖。新建、维修房屋2783 户,新建围墙1万廷长米、栅栏22万延长米,农村安全住房全覆盖。投入3356.54万元,实施68 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52个村、3.1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投入1.7亿元启动平岗平原集中供水工程,连接城乡供水系统,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投入3000万元,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体系,新建垃圾中转站18 座,12个村屯实行污水集中处理,年均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490 吨。加快实施“厕所革命”,6139 户完成改造,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三)整合了旅游资源。对全市所有旅游景点、旅游企业进行整合,整体包装、高端策划,打造8 条精品旅游线路,彻底改变过去散、乱、低的整体感觉,减少“走马观花”的过站游,增强“快进慢出”深度游,形成让游客玩不完、玩不够、还想来的“全域”格局。充分激发社会扶贫力量,实施金达莱一汽小镇、边疆红色文化培训中心、延安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在扶贫产业项目的带动下,激发了本地旅游企业积极性,并新增水上乐园、玻璃吊桥、摩天轮等游乐项目,游客体验感、参与感进一步增强。

(四)形成了产业链条。实施210个产业项目,扶持润土果蔬、大阳参业、兴林科技等企业做大做强,和龙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电商扶贫与旅游扶贫良性互动,“产业链+供应链+市场”有机结合,累计建设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点65个、网商1314 家,电商村3个。2019年上半年,和龙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25305万元,同比增长33.7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409万元。此外,光东村大胆先行先试,创新谋划实施了“共享稻田”项目,并将“共享稻田”推广到其他镇村,效益资金达300万元。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推动旅游发展思想不够解放。有些部门和干部落实“旅游兴州”战略力度不大,存在“看推守业”思想,比如,有的干部感叹先进地区产业优势突出,对自身优势视而不见,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解不深。为经营主体解决实际困难的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是对旅游产业推动县域转型发展的认识不够。

(二)打造旅游目的地用力不足。调研中发现,单纯依靠景点景区无法适应现代旅游消费市场,体验感不强、带动消费能力差是当前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首要症结。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力度还不大,大项目支撑能力不足,配套服务相对滞后,一定程度影响游客体验,住宿、交通、娱乐等基本要素还无法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存在留不住游容、有钱花不出现象,无法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旅游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大,缺乏统一包装和标识,还没有非常成熟的旅游产品和纪念品,游客购物欲望不足。

(三)旅游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旅游产业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关联性研究不深,未能及时研究出合整合土地、财政、资源、金融等方面措施、落实企业奖励措施,相关补贴还不到位,多数经营者欠缺现代经营理念,市场辐射能力较弱。多数农民小富则安,参与市场程度低,发展旅游产业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如,光东村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但真正参与旅游产业的农民不多。

(四)旅游配套服务不到位。存在“摸着石头过河”办旅游,走一步看一步,必然导致短视,也存在各自为政、各搞一推情况,严重影响全域发展。县城旅游部门引进专业人才困难,缺乏既熟悉历史文化,又懂旅游运营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形成从策划、引导、管理等层面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后续培养、培训工作滞后,影响整体产业水平提升。

四、加快和龙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放开手脚创新工作,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懂旅游工作、热爱旅游事业的干部选配到关键岗位,带动形成抓旅游的浓厚氛围。落实党政领导负责制,对重大旅游项目实行市级领导牵头包保,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实行目标考核和问责制度。组织全市不同层面干部、企业家、技术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借鉴,增长见识,开拓思路,进一步理解“旅游兴州”战略部署,提升抓旅游的能力和水平.在用地、税费融资、财政补贴等方面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加速行政审批进度,根除中梗阻、各自为战等问题,让旅游企业放胆放手放心经营。

(二)坚持提升品质,提高档次,全力打造旅游目的地,筑巢引风,真正把游客留在和龙。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旅游市场,在全力打造旅游目的地上下功夫,要把发展民宿作为近期重点核心工作抓手,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重点打造10个公园、20个综合体、200个高端民宿、2000个朝鲜族人家。并开拓冬季旅游市场,突出仙峰滑雪场、老里克赏雪、龙门湖冬钓产品打造,切实把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加快补齐旅游配套设施短板,在交通、环境改善等方面谋划实施批基础设施项目。依托“金达莱丝路”品牌效应和集聚功能,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继续推进共享经济模式,实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

(三)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落实综合保障措施,形成发展强大力量。旅游产业周期长、见效慢,在发展旅游产业中,政府既要当好裁判员又要当运动员,发挥引领作用。统筹发改农业、工信等多部门,形成合力。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产业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利用村内建设用地发展旅游产业。

(四)坚持抓好服务,统一服务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和游客体验度。加大专业旅游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出台人才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眼界开阔、经验丰富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同时注重典型引路,重点挖掘自主兴办、从事旅游产业实现脱贫的先进典型,以榜样力量带动群众参与旅游产业,形成全社会参与旅游,全城全民推动“旅游兴州”战略实施的浓厚氛围[2]。

猜你喜欢
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旅游惊魂
一起去旅游
自己去旅游
旅游助脱贫 同步奔小康
以茶为媒 促旅游开发
从旅游看人的自我超越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