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2020-12-08 04:58
山西青年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心群众思想

安 媛

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关注人民群众主体地位,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十九大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不断发展,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怀。新时期,深入探索“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寻求新的践行路径,将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人民的定义

人民主要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1],虽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含义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人民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2]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总书记曾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大致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涵。

1.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即以老百姓为重,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解决问题。“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他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3]正是因为党和政府不断坚持人民立场,才使我党始终焕发生机活力。

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坚持以民为本,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这是新时代对人民群众的合理定位,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刻内涵。

2.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党坚持踏踏实实为老百姓谋利益,深入群众真抓实干,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在各地深入开展。

习总书记曾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4]习近平走进乡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亲民爱民,执政为民,不仅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得到落实,更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宜家宜居。

3.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落脚点。政策落实的是否到位,关键看实施效果怎么样。解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诸如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才能使老百姓获得真切的满足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发展。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三部分内涵相辅相成、层层递进,有助于党和政府深化共识,不断为老百姓谋求幸福感。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

从历史角度探索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可以深刻挖掘出其理论渊源。

首先,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是社会历史发展主体的思想,并重点阐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找到了其合理内核。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是在继承此观点的基础上,找到了人民群众的新的历史定位。

其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夏书》,即有“民为邦本,本邦固宁”[5]。管仲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孟子高度重视民本思想,提出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作了形象的比喻,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末清初之际的民本思想进一步丰富,黄宗羲提出由百姓制定“天下之法”代替君主“一家之法”,对民本思想进一步深化。

最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继承并创新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群众观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邓小平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始终坚持人民利益为上,指出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鲜明地指出了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步履不停的实践,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供了有益指导。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关乎国家发展,关乎未来大计。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以来,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系列活动,不仅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在政治生态方面也保持了清明的本色。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党员干部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同时要加大人民群众对权力、干部的监督作用。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更要敢说,能说,说出心里话。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助于维护人民权利,从而使各项事业在阳光下进行,在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政治清明。

(二)精准扶贫,给予百姓更大实惠

党的十八大召开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构想,随后“精准扶贫”也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下到各县、乡、镇,不仅向贫困居民发来问候,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意见和指导,为老百姓带来许多实惠。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新任务,目标是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这是党中央的坚定决心,更是对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关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不仅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更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助力中国梦,助推“四个全面”战略发展

中国梦是每个老百姓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千千万万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辛勤工作,团结奋进。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处,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国梦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民从严治党。只有广泛集中民意,汇集民智,才能使“四个全面”逐步得到落实。新时代,突出和强调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仅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更加快了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四、当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践行路径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基本依据。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老百姓真真切切谋利益,效果显著,深得民心。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6]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于提升人民幸福感,谋求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遵循科学有效的方法原则,凝聚广大人民群众无穷智慧

维护和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还应该遵循科学有效的方法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经济发展与人民发展相统一,促进经济水平稳定发展的同时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科学有效的方法原则不仅提供方法论指导,更提供了智力支持。

同时,人民群众是推进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关心的诸如就业、看病、上学、养老、社会保障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不仅需要党和政府强化措施,积极改革,同时也需要人民群众及时有效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表达自己的心愿。

科学的方法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落实提供基础和指导,而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又搭建了进一步落实的平台,二者共同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化。

(三)变革发展战略与理念,实现双赢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突出人民群众的积极推动作用,为国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新发展理念强调建设现代化事业决不能离开广大人民群众脚踏实地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在把握世界发展形势和人民真实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规划。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国家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起抓,既要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推进,又要善于主要问题重点解决。而这些历史性大任务的完成,都基于群众的力量。

(四)扎实做好“五位一体”工作布局

扎实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涉及每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经济建设为其他方面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要求在整体政治生态前提下,将人民的政治权益摆在突出位置,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新时代需要强基固本,加强文化自信;民生问题无小事,要强化民生意识,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生态文明事关百姓福祉,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保护生态文明,是民心所向,民意所在。

“五位一体”的工作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我们要扎实做好“五位一体”工作布局,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猜你喜欢
中心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