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2020-12-08 06:31
魅力中国 2020年28期
关键词:背影现象意识

(河北省蔚县南留庄中学,河北 蔚县 075700)

思是学之始,疑是思之源。认真施行以“疑”为线索和以“思”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强化以“学贵有疑”为宗旨的问题意识,既可激发和深化课程学习情感,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许多学生之所以不愿提出问题,是因为从根本上缺乏自信心和质疑问难的能力。爱因斯坦的“问题意识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要表明的就是这种现象和哲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呢?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一、简析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学生求知问难、教师授业解惑”本是生态教学的自然现象,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却形成了“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逆流现象。培养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就是在积极顺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强调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合理调整和处理教与学之间的秩序关系。其次,“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只要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现象有了“疑难”,学生就会产生接连不断的系列化思考和不同程度的探究行为。根据“哈姆雷特效应”来逻辑推理,质疑问难现象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再次,“读书贵有疑,疑能得教益。”培养质疑问难的意识能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萌发”心态,形成敢思敢问、勤学好问和善思善问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把良好习惯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简要实践

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是有效培养质疑问难能力的必要前提。初中生既生动活泼又乐思好想,然而许多人尤其是中等生和潜能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和质疑意识,往往在课堂内外不敢或不愿意提问,只是被动式应答。因此,教师要“瞅准时机,抓住问题,主动出击”,就是要用有趣而难度适当的问题来努力“撬开”嘴巴,让他们逐步消除心理障碍,从中取得“亲师信道,引而不发”的效果。如在教学《十三岁的机遇》时,笔者先是让学生阅读文本,由于“同龄同心”的缘故,在通篇阅读后学生多显现出激动、钦佩和向往的神情;然后激励他们“应该说些什么或者问些什么”;最后笔者抓住了“13 岁怎么可能就进了北大?”“人的信念能有这么大作用吗?”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虽显稚嫩,又带些疑惑,却由两个“胆小”学生发出的,又是教育学生的绝好话题。笔者首先用作者的实际经历回答了第一问;然后转抛第二问,让全班借助事实共同讨论作答。发问者既感意外又觉兴奋,逐步产生了质疑问难的意识情趣,并在全班赢得良好的辐射效应。

其次,要让学生“善于提问”,这是有效培养质疑问难能力的关键。许多学生并非不敢问和不愿问,根本在于不会问和不善问。因此,“无疑者须教有疑”是培养问题意识能力的关键。一是在预习中质疑问难。就是激励学生在预习中进行质疑,能解决的解决,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留到课堂教学中解决。二是在精读中质疑问难。教师应从字词句段、重难点和表达情感等方面引导发问。如教学《背影》时,教师先是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让学生精读文本并提问。所提问题比较有目标性和针对性: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父亲,而是用“背影”来表达父爱?“背影”给作者留下了什么?“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三是在总结中质疑问难。学完后对课文知之较多,也知之较深,此时提问最具开放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如有人在《背影》总结时提出:武汉有家媒体报道,由于“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不潇洒”,本文从鄂教版教材中落选了,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可喜的是,大家讨论的结果还是“宽容”了“父亲”!

再次,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这是有效培养质疑问难能力的保证。“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是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宽容的教学环境,并且采取相应的激励性机制,让更多的学生举起手来。如在《红楼梦》课外阅读中,有人提出“贾宝玉不听从父亲教诲,不肯考取功名,为什么还得到包括作者在内的众人赞赏呢?”有人还提出“林黛玉虽然聪慧柔美,但心胸狭窄,为人刻薄;而薛宝钗既聪明贤惠,又宽容大度。为什么贾宝玉专宠林妹妹却不爱宝姐姐呢?”二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柔性强制手段,尤其力促那些思想“消极”的学生活跃起来,努力赢得并不断放大质疑问难的教学效应。三是在课堂教学和原则范围内,要采取疏导、启发和点拨措施,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进行有序引导和适度规范,绝不可放任自流,否则容易走向弄巧成拙甚至适得其反的境地。

总之,“问”是走进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教师应本着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的眼光,高度重视问题意识,有效培养质疑问难能力,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背影现象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