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进路与观照: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

2020-12-08 20:29朱文琦
山东社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朱文琦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借鉴价值。通常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最为直接的文本”。事实上,《形态》完成后,“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未消匿,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停止对它的揭露与批判。尽管也有研究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简称《宣言》)中完成了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总结性清算,(1)参见徐觉哉 :《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页;许永璋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学习〈共产党宣言〉笔记之一》,《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3期;李晓光 :《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分析批判及其当代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6期。但关于这场清算的历史细节并未予以系统阐述。本文以《宣言》为中心,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原因和向度,进而揭示这一批判的时代价值。

一、缘起:马克思、恩格斯为何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真正的社会主义”代表“一种反动的利益”、崇尚“无谓思辨”、宣称“超乎任何阶级斗争之上”,(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60页。表现出极大的反动性、虚假性和迷惑性,对当时的德国无产阶级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恶劣影响,这也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对其批判的主要原因。

(一)反动性:拒斥革命行为,代表“一种反动的利益”

“真正的社会主义”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并不体现未来运动的方向,这也预示了其反动诉求和复杂矛盾的社会心理。只有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阶级或政党才具有进步意义。而当时的德国,仍然是欧洲具有典型意义的落后封建专制国家。“真正的社会主义”即植根于此,它在思想上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冲突,在实践中成为工人和民主运动的桎梏。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压榨与被压榨的关系,“不是什么经济上的原因,而是人的固有本质的异化(腐化、丧失)”(3)徐觉哉 :《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所造成的。他们主张“无产阶级‘永远不要参加革命’,因为这些革命,都是不怀好意的资产阶级为推翻现存政权而煽动起来的。”(4)徐觉哉 :《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他们甚至奢谈,“总有一天我们会作出一个正式的声明,所有的人也就会揉开他们的眼睛,从欺骗他们的噩梦中醒来,好像这个世界的全部财富都经历了一次奇异的变化。他们抱住脑袋,发现自己的发辫——私有财产——没有了,但是代替这个的,将是一副毫不冥顽、毫不自私自利的十足的社会头脑。世界是属于我们的。从伦敦到中国,从北极到好望角吹起的喇叭声表明的正是普遍的团结一致!这样就大功告成了。”(5)[法]奥古斯特·科尔纽 :《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刘丕坤等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29页。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既担心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又惧怕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虽然也抨击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但却是从维护德国落后的小生产者利益出发的。他们一方面害怕暴风骤雨式的社会革命,一方面攻击工人共产主义,对封建专制政府采取和平、妥协甚至附和恭维的态度,因而为德国封建专制主义政府及寄生利益集团所称赞,成为“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对此,马克思、恩格斯鞭辟入里地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直接代表了一种反动的利益,即德国小市民的利益。”(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二)虚假性:否认实践作用,崇尚“无谓思辨”

“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认为,英国、法国共产主义思想与现实的社会运动并无多大关系,同德国哲学也无二致,仅仅是纯理论的著作。他们禁锢于封闭的精神领域,否认共产主义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在他们看来,空想社会主义只从纯粹外在的物质享受欲中引出“平等要求”,社会主义不过是重塑人的自然属性。他们反对把共产主义看作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主张用“爱”去恢复受到扭曲的“人的本质”。

在“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看来,“真正”是“真理”或“科学”的转述。这种“真理”或“科学”,是以“科学”的德国哲学为依据、经由逻辑思辨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也就是说,“真正的社会主义”强调人与客观世界相分离的绝对精神,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典型特征。此外,“真正的社会主义”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一样,将抽象的人、抽象的“爱”作为出发点和处理一切的最高原则,而非关照具体的、现实的人。他们不是从德国的社会现实和工人阶级运动出发,而是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把费尔巴哈哲学“类的本质”“真正的人”等范畴同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个别原理拼凑起来,割裂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同现实的关系,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德国‘精神天国’的变形”。(8)聂锦芳 :《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2页。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指出:“他们企图用德国的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意识形态,来阐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对他们来说却是完全无法解释的。”(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9页。具体表现为,在认识领域,他们不了解共产主义文献的现实基础和革命意义,以及这些文献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在实践领域,却抛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场景,以德国的哲学意识来衡量、评判和对接共产主义文献。他们既忽视德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和革命实践需要,又高谈阔论、夸夸其谈;既以所谓的“德国科学”简单而拙劣的复制英国、法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又根据自己需要任意分割,这是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对其批判的重要原因。

(三)迷惑性:模糊阶级对立,宣扬“普遍的人类之爱”

1844年之后,“真正的社会主义”更加活跃起来。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美国创办了德文版的报刊(Der Volks-Tribun)。其代表人物海尔曼·克利盖撰写文章宣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主张,他以抽象的“爱”来诠释和宣传共产主义,把“共产主义变成关于爱的呓语”。(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

“真正的社会主义”利用德国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不安及纺织工人起义造成的社会动荡,竭力主张在人道主义范围内用乌托邦的方式处理社会危机。由于出版物的泛滥,加之以“爱”、人性等文学的词句进行渲染,以致这股思潮竟被弄成一个“现实”的问题在政府、贵族和大中产阶级的瞠目结舌之下迅速传播开来。“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词调温顺,淡化阶级对立,尤其是掩盖了阶级冲突的经济根源,受到德国“有教养的”阶级的欢迎。

在“真正的社会主义”者那里,他们将自己的主张作为一种先验的理想模式和人类理性的最终归宿。他们美化过时的小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散布维护宗法的小土地所有制的思想,鼓吹要“用爱把一切人团结起来”,(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页。主张以具有诡秘主义色彩的“爱的宗教”实现人们向往的幸福生活。他们常打着和平的口号,把德国的庸人哲学同被遮蔽的甚至被冠以不实之词的共产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即使在某些被当地政府严格审查的报刊中都能堂而皇之地畅所欲言。可见其迷惑性之大。

当时德国工人队伍中手工业者占大多数,因此,反映小资产阶级反动利益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阶级中广泛传播,一些工人组织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特别是由于格律恩等人的大肆活动,在巴黎的“正义者同盟”更是深受其害。此外,“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煽动狭隘的民族沙文主义,认为其他的民族都是平庸的、肤浅的,而德意志民族才是模范的、深刻的。他们还给德国小市民的丑行装扮上高尚的因素,以虚假的世界主义蛊惑人心。由于这些言行具有极强的迷惑性,在很大程度上蒙蔽了德国乃至欧洲的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因而遭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强烈批判。

二、进路:马克思、恩格斯如何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同各类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论战,既是同旧哲学作斗争、服务革命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清晰反映了他们摆脱唯心主义束缚、创立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程。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形态揭露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和反动本质,批判了其唯心主义的哲学前提和蒙骗性表现,完成了对它的总结性清算。

(一)严厉批判其阶级立场

作为一种话语现象,“社会主义”(Socialism)和“共产主义”(Communism)都是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英、法等西欧国家流传的新思潮。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初创科学社会主义时并未言说自己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对此,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写这个《宣言》时,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德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一些人无视阶级矛盾,他们不是从经济和阶级出发寻求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实施路径,而是置身工人运动之外主张改良,企图用温和的手段在不危及资本统治和利润的前提下医治社会弊病。不难发现,维护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便是当时反动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

18世纪末,德国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领域,“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全国3/4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人数的3/5强。”(13)郑寅达 :《德国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14页。到19世纪中叶,德国的工业化还处于早期阶段,农业人口和传统生产方式仍然占据较大比重。经济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导致德国社会发展明显滞缓。对此,马克思曾揭露:“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现在才刚刚开始。”(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很显然,在现代化进程中,德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经济、政治领域的表现具有不同于英国、法国的特殊性。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德国,16世纪遗留下来的、从那时起经常以不同形式重新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是现存制度的真实的社会基础。”(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页。

对于“真正的社会主义”这种反动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是予以彻底批判的。恩格斯曾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竟把前所未有的最革命的原理变成了保护德国status quo(现存秩序,现状)这个泥坑的一道围墙。‘真正的社会主义’从头到脚都是反动的。”(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页。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更宽广的视野考察了人类历史,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科学预断人类社会由次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跃升的一般趋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历史规律会毫无条件地将人类自然引入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持续的革命运动,不断消灭现存状况,才能建立一种无产阶级获得自由、人的本质得以全面实现的新社会。

(二)系统驳斥其理论基础

近代的德国,“在历史与精神发展上的错位,它的‘时代错乱’——物质上的落后与精神上的早熟”,(18)候惠勤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2页。直接导致“德国人是在思想中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19)候惠勤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0页。即是说,一方面,德国的经济政治发展远滞后于英国、法国。这就决定了德国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民主革命中表现出极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依附性;另一方面,德国人又以先进的民族自居,在精神文化尤其是哲学领域盲目乐观。他们蔑视英国、法国的共产主义思想为粗俗、鄙陋的经验主义,坚信德国的思辨哲学才是人类精神的精华。坚持从人的本质及其异化去解决社会问题,把本应由社会革命解决的问题引入思辨领域,进而提出用暴力推翻旧制度的这种“丑陋的”共产主义形式是不合时宜的、革命是过了时的政治手段,而只需要通过“有教养的”阶级的道德说教或是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助合作就能达至社会主义。这种历史与精神发展的脱节,为滋生“真正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温床。

马克思、恩格斯批驳“真正的社会主义”对黑格尔哲学的依赖,指出他们不过是用思辨的、甜蜜的语言掩盖其真实意图、粉饰“那几条干瘪的‘永恒真理’”(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而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处于一定的发展过程和社会关系之中,人的本质具有现实性。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抽象谈论“人的本质的外化”“人的本质的利益”等主张,在《宣言》的相关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本性。同样,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将理论与实践决然二分,看不到德国阶级状况、革命形势与法国的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痛斥他们仅仅是“在法国的原著下面写上自己的哲学胡说”,只是把“新的法国的思想同他们的旧的哲学信仰调和起来”。因而,“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它必然表现为关于真正的社会、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思辨。”这样,“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就这样被完全阉割了”。(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8页。

(三)彻底揭露其蒙蔽表征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基本方法。从历史上看,“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之时,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并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声称自己是真理和一般人利益的代表。这种思想和政治主张,恰好与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相吻合。其实,早在1846年5月通过的《反克利盖的通告》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海尔曼·克利盖在《人民论坛报》上所宣传的倾向不是共产主义的,批判他让无产者变成小私有者就能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荒诞言论,戳穿其所宣扬的小土地所有制的真实面目。1846年秋,为了清除格律恩思想对“正义者同盟”的影响,恩格斯又同格律恩分子进行激烈辩论,驳斥他们的小资产阶级立场和庸人市侩思想。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阐述了共产党人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共产党人不分民族和国家,而是要突破天然地域界限,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在时间维度上,共产党人不局限于特定历史阶段,而是要在每一个具体的阶级斗争过程中,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这充分表明了共产党人阶级基础的广泛性、实践要求的革命性和发展前途的光明性。先前,马克思、恩格斯曾讥讽那些唱高调、爱吹嘘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家,指证他们极端的民族偏见。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继续揭露“真正的社会主义”鼓吹的反动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谬论,阐述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光辉思想。他们呼吁无产阶级要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打破枷锁,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的伟大号召。

三、观照: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清晰看出,“真正的社会主义”阶级立场的反动性、理论基础的虚假性、社会表现的迷惑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其批判的三个主要原因。以此为基本向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对“真正的社会主义”作出最终判决。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在共时性意义上,直接表现为促成“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的覆亡,教育、争取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为科学社会主义出场做好了铺垫。在历时性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过程中彰显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借鉴。

(一)价值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实践过程中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和意义,体现为主体根据自身判断和需要对客体的理解、把握、运用和创造。从客体与主体的价值关系出发,判断一种理论学说或实践模式是否具有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其中,科学性强调的是合规律性,要求以系统的观点认识客观存在的特征、本质及发展趋势,揭示事物演进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价值性强调的是合目的性,要求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及主体自身尺度衡量客体,突出表现为人的主观意向性。

“真正的社会主义”,其价值主体是德国的小私有者,这与革命的现实发生矛盾。与之相反,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代表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和人类社会前进方向。作为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体现为更好地代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同样地,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学说、先进实践模式和人民的历史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中国形态,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其持久生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焕发,归根结底是由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决定的。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一方面,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坚定信心。另一方面,国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社会利益日趋多元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作为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和评判主体,不断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美好需要,在共建共享中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认识论意义

“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这一论断清楚地表明,影响社会发展的因素众多且交互影响,但起根本性、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确证这一基本前提,就把科学社会主义构筑在牢实的唯物主义大厦之上。

需要指出的是,“在历史上已经克服的错误思潮,在一定条件下又会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复活起来。”(25)戴述雨 :《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评介》,《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第1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各种错误思潮沉渣泛起、彼此交织,有的公然抨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的宣扬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主张指导思想多元,有的脱离实践空谈自由、民主、人权等。这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知和实践造成严重困扰。概括而言,这些错误思潮的共性都是基于唯心主义片面地、孤立地、抽象地谈论问题。其实质,是将西方价值观作为唯一标准,衡量、裁判、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对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警惕,在实践中要有理、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深化理论研究,夯实学理支撑,以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性、先进性、科学性批驳各种歪理学说,澄清模糊认识,凝聚社会共识。

(三)方法论意义

恩格斯指出:“《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宣言》在世界被广泛认可,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要转化为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还存在一个理论如何更好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的重要环节。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舆论宣传形势发生新的变化。在机遇方面,网络技术尤其是自媒体迅速发展,社会生活智能化网络化成为常态,引发了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挑战方面,我国网络核心技术支撑乏力,舆论信息在辨识、监管、整合等环节面临全新考验。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和新要求,创新载体,丰富手段,汇聚合力,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抉择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