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0-12-08 07:35张云华
时代人物 2020年28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杨 爽 张云华 王 婷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课程思政的内涵

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新的课程观,也有的人认为它是教育理念、制度和实践上的创新。但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普遍认为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各课程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其他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之中,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和新抓手。”[2]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和思政内容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两者的机械组合,而是需要以潜隐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达至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课程思政提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所有课程都要承担起德育的功能,这些课程具有广泛性、多样性、潜隐性等特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更能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课程思政的实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渠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向所有课程为主渠道的转变,也能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的困境,“能形成一个以思政课为核心且包括其他课程在内的广义课程思想政治系统,形成一种系统集成的思想政治影响力”[3]。同时,课程思政的建设有助于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素养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多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立德树人的成效。

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自课程思政提出以来,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学者们从课程思政的生成、概念、价值、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现已形成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全国各高校也开始纷纷探索如何在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部分高校还建立了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但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也不明显,如何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仍是一个亟待深思的话题。

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纲要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但要真正贯彻落实指导纲要的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在于各高校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高度重视,要在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指导要求,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和学科专业特点,统筹规划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根据教育部《纲要》文件精神,各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和方案,强化“校-院-系-专业”多级联动的课程思政教育格局,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常态化机制化建设,加强教学组织管理、教师培训与发展、教材开发等相关制度的建设,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创造有利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环境。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全面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奖励,分类推进不同学科类别课程思政的建设。

各院系要在学校的统筹规划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既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特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也要考虑学科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共通性,打破专业、单一课程和主讲教师“单打独斗”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推动学科或专业领域内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潜隐的方式把思政资源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层面,要把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建设中,根据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形成思政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科和专业层面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主体和关键,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开展的质量和效果。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发挥好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

“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教师肩负着育人的职责,需要树立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的育人理念。首先要全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水平,使自身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政治素养,这样才能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第三,教师要通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课程思政教学大赛、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坊等形式加强学习,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准确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分析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学习优秀课程思政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加工与运用能力、思政资源的切入和融合能力,切实提高教师的全方位育人能力和水平,推动专业课程思政的深入发展。

加强课堂教学建设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从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课程的教学要围绕党中央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使命,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在教学设计环节,要在夯实专业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中。课程思政不能仅停留在某个知识层面,而要贯穿于整门课程、课程群、专业、学科建设中,要避免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因此要从整体课程设计的角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要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做到‘基因式融合’”[4]。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须积极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学科前沿,不断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保证课程思政常讲常新,内容体现时代性,提高课程思政的思想性、针对性、亲和力和吸引力。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等资源创新教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完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备环节,更是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因此,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要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和思政育人目标制定更为系统的评价指标,定期对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课程思政评价要围绕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展开。在教师评价方面,把教师课程思政开展的情况和成效作为教师评教、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等的重要依据,引导全体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教学全过程、各环节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学生的评价方面,要结合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把学生的德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的考核中,综合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反映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德育的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技能提高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实施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达至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首要和关键,教师团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模式等都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但部分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是什么、如何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了解不多,也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开展课程思政,以至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凸显,课程思政的成效也不明显。但其实,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有可以相互借鉴之处,同一学科和专业内的课程在知识体系、德育理念和方法等方面更具有共通性,且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比专业课教师有优势。

因此,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需要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需要依托课程或课程群建立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要通过集体智慧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把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结合起来,从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与设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汇聚与共享、共享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评价与推广等诸多环节入手建立健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机制,推动课程思政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学科、专业、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从微观上说,涉及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成绩考核等一系列环节。学校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主题,紧密协作,形成合力,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促进课程思政体系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同向同行。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