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堂”引领“课堂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研究

2020-12-08 07:35吕明霞
时代人物 2020年28期
关键词:主渠道思政课堂理论课

吕明霞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提出了关于立德树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点和新论述。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事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这一现实要求为高校构建合力育人体系确立了方向,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高校探索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引领,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新方略,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叠加教育效果。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涵梳理

“思政课程”内涵阐释。思政理论课是通过学校设立相关课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称,是党和国家培育合格的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中央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课程思政”的内涵阐释。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因此“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

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运用现状

“课程思政”是 2014 年之后出现的概念,源于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索,其目的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尤其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之间实际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其方式是开发利用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前,“课程思政”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逐渐掀起了一股关于“课程思政”的热潮。但从既有的探索来看,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尚未形成。究其原因在于,理论研究与认识等的问题,致使许多学校的“课程思政”实践驶入了误区。第一,将“课程思政”演绎成了多开设几门课程。许多学校错误的将“课程思政”认为就是开设一些带有政治内容的课程,致力于打造带有政治内容的课程;第二,将“课程思政”看成是开几场讲座或做报告,或多搞些活动。部分学校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错误地认为开设一些带有政治内容的人文社科类讲座就是实施“课程思政”,于是邀请知名学者开展系列讲座或作报告,讲党史、国情。而笔者认为,上述这些只是“课程思政”几种形式而已,而绝非“课程思政”的全部。总之,从目前“课程思政”在部分高校中的运用来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体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以及“课程思政”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等迄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思政”仍在误区中徘徊。

“思政课堂”引领“课堂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的基本原则

差异性原则。“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从课程属性来看,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课程,二者的差异性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不同,思政课程的“思政”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主要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的“思政”主要侧重于思想价值引领,强调在各类课程(专业课、通识课)中增强政治意识和加强思想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和教育理念,要贯彻到各类课程之中,所以,不能将“课程思政”等同于“专业课程思政”;二是课程地位的不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问题,相关政策文件中均明确指出和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两个“主渠道”并不矛盾,二者是从不同角度而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主渠道,主要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节(或途径)而言的,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诸多育人环节中,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到课堂教学主渠道的意义就在于,在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课程思政”,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同向同行原则:“育人方向一致与育人步调一致的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同向”主要是指育人“方向”的一致性;“同行”是指两者育人“步调”的一致性;两者的“同向同行”是指两者“方向”与“步调”的统一性。”[3]一是同向性原则。在政治层面,课程思政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四个意识,同思政课程携手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国家认同感,这是两者育人方向的核心。在文化层面上,两类课程的建设,归根结底是一个价值观、文化的认同问题,而文化是关乎一个民族长远发展的基石,能否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高职教育有效性的根本所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会深层次触及价值观、文化认同的问题,但必须要以思政课程所阐释的价值观、文化的认同为依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统一起来,形成文化自信的一致性。在教育目标层面上,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教育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统一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即提升大学生的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二是同行性原则。首先是两者要构建立体开放、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在育人方向一致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其次是课程思政要在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以思政课程的政治导向为标准,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引领“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

遵循差异性,灵活施教。要“准确把握不同性质课程特点,既牢牢把握思政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4]明确目标定位,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作用实施“课程思政”。当前倡导的“课程思政”,并非要削弱或取代“思政课程”,而是要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的主导地位,这里的主导地位也并不是“思政课程”去主导其他课程,而是指“思政课程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核心”地位[5]。“思政课程”作为高校传播和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激发学生“四个自信”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内在的学科属性,但所有课程都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课程思政”改革就是要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服从于学科建设,服务于学科育人,共同打造学科育人共同体。在专业课和通识课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在贴近学生专业的过程中提供鲜活案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渗透蕴含于其中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时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6]

确立同向同行目标。这是指“课程思政”各课程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是一致的,要和“思政课程”一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课程育人合力。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2014 年 3 月 30 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 号)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确立同向同行目标,需要学校在思想上引导,在制度上规导,在经费上诱导,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围绕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摆正培养目标上的职能与功能的关系,将育才和育德统一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8],发挥教育的最优效果。

提升教师育人意识。这是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有自觉的育人意识,以适应“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目标指向要求。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9]教师理应担负起育人的神圣职责,既要将书教好,更要将人育好。要提升教师育人意识,一是要加强制度导向,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教书育人的目标;二是要加强教育引导,使教师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责任;三是要采取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使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理解。

系统谋划建设方案。“围绕着同向同行的目标指向,在提升了教师育人意识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倾听各方意见,充分挖潜,从综合、实践、创造的“大工程观”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11]要系统谋划建设方案,一是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程”,这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前提。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文件,尤其是落实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防止形式化、表面化。二是要以现有课程为基础,发掘其他相关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现有课程为基础,即“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12]而是以现有老师为主开展课程。三是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不是说教师只要有育人意识就一定能够胜任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因而要使“课程思政”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坚持“思政课程”的主渠道地位,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引领专业课到达育人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主渠道思政课堂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浅谈如何构建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
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党校教师在“两学一做”中的导向作用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
实地考察对思政课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革的意义思考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不容忽视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宝石机械跻身国际市场 成套钻采装备主渠道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