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2020-12-08 03:26董星宇章军
中国水产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水生种质保护区

文/董星宇 章军

安徽省至2018年已建成37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作用。本文阐述了安徽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意义,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安徽省是沿江内陆省份,面积约13.94万km2,其中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总面积1580万亩。安徽省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10处,面积77.4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其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8.29万公顷。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恢复安徽省境内淡水四大家鱼、长吻鮠、鳜、翘嘴鮊、中华鳖、黄鳝等一大批重要水产种质资源数量、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对实现生物资源永续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安徽水产种质资源状况

(一)安徽水资源现状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长江、淮河横贯境内,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河流众多,分属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三大水系共有一级支流63条,二级支流143条。其中淮河流域面积6.69万km2,长江流域面积6.6万km2,新安江流域面积为0.65万km2。

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境内全长430km。一级支流有19条,左岸有洪河、颍河、西淝河、茨淮新河、芡河、涡河、崇潼河、新汴河、怀洪新河、濉河及安河等11条。右岸有史河、沣河、汲河、淠河、东淝河、窑河、池河及白塔河等8条,其中新汴河、茨淮新河、怀洪新河为人工开挖的河流。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km,一级支流有12条,左岸有华阳河、皖河、枞阳河、裕溪河、西河、滁河,右岸有黄湓河、秋浦河、大通河、漳河、青弋江、水阳江。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在安徽境内干流长240km。

安徽省共有湖泊500余个,面积达万亩以上的湖泊有30多个,总面积为1750km2,长江流域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积800km2,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淮河流域有蒙湖、老汪湖、洪泽湖等。

(二)安徽省水生生物资源现状

经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统计,安徽有鱼类189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有50多种;虾类有8种,分别是秀丽白虾、日本沼虾、中华小长臂虾粗糙沼虾、细螯沼虾、中华米虾、细足米虾、锯齿米虾;龟鳖类有平胸龟、乌龟、眼斑水龟、黄喉拟水龟、黄缘闭壳龟和中华鳖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有中华鲟、白鲟、达氏鲟、白暨豚、长江江豚、平胸龟,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有大鲵、扬子鳄、胭脂鱼、黄缘闭壳龟、黄喉拟水龟。

安徽省境内有水生高等植物44科、72属、138种。水生植被按生态和形态特征的不同,可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漂水植物,其中挺水植物71种,浮水植物35种,沉水植物32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群落有:竹叶眼子菜、苦草、浮萍、紫萍等。水生浮游植物共8门90属,水生浮游动物49属,底栖动物60种,为水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资源。

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类和功能

(一)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类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指为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定并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水域、滩涂及其毗邻的岛屿、陆域。根据保护范围,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可分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指在国内和国际上影响力比较大,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遗传育种价值或特殊生态保护和科研价值,经国务院或农业部批准并公布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其保护对象为重要的、洄游性的共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对象分布区域跨省际行政区划或海域管辖权限。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指在当地有重要影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遗传育种价值或一定的生态保护和科研价值,经省级人民政府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公布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根据保护对象资源状况、自然环境及保护需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可划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是指在保护对象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场所设立的保护区域,未经相关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实验区是指核心区以外的区域,在实验区内,可以在相关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以恢复资源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水生生物资源增殖、科学研究和适度开发活动。

(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意义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保护对象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主要生长繁育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的水域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对保护区内水生生物的增殖起到明显作用,有效地维护了生物多样性,稳定生态环境,减缓渔业资源衰退。在保护区的产卵场所设立人工鱼巢等保护鱼类的正常繁育,并在繁殖期设立禁渔期和禁渔区,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和管护,确保重要经济鱼类的种群数量,恢复鱼类资源。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水质得到改善和净化,有效保护了自然环境。保护区内禁止电鱼、炸鱼、毒鱼等违法捕捞行为,减少了人为的活动和干扰,避免了重要渔业水域资源被破坏,给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生长环境。

(三)安徽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和《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从2007年启动。2007年6月原农业部印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划定工作的通知》,12月公布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名单(第一批)》。

安徽省在2008年成立了4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经十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安徽省至2018年共建有37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达82896.06公顷,其中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9个,占总数的78.38%,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8个,占总数的21.62%。其中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为69174.13公顷。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13721.93公顷(见表1)。

表1 安徽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情况

三、存在问题

(一)保护区界限不明晰,公众保护意识较弱

少数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因为当年测量地理坐标的公司的技术误差,导致保护区经纬度范围不太准确,有的核心区和实验区没有明显的界牌、界桩等标识,还有的保护区存在着界域交叉、重叠的状况。同时,一些当地群众对保护区的存在价值不了解,禁渔、护渔意识淡薄,会有非法捕捞的情况出现。

(二)保护区缺少经费保障,建设和管理滞后

保护区管理工作普遍没有专项经费,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对保护区内生物种群数量及分布等不能做到全面的监测和数据收集。有的保护区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和技术人员少,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人员力量、执法能力达不到资源保护的要求,影响了保护和管理的效果。

(三)保护区科研支持不足,技术基础薄弱

大部分保护区经申报批准后,由于后续缺少科研经费保障,加上保护区自身科技力量薄弱,对保护区的水生生物资源没有展开基础科学研究和进行深入调查监测,对保护区内水生生物的群落、物种资料掌握不全面,缺乏对种质资源基础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方面信息的第一手资料。

四、发展对策

(一)合理确定保护区范围,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应通过委托专业部门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对保护区面积、范围进行核实,设立标牌或界牌以确定保护区边界。特别是核心区和实验区采用浮标或浮球标识清楚,明确核心区禁止人群活动。为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可以利用当地的传统风俗节日,如“淮南豆腐节”“歙县亮船会”“合肥龙虾节”等节日活动及各市、县开展的鱼苗增殖放流日、禁捕日等,向群众介绍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接纳公众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提高人们对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加大保护区资金投入,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安排专项管理经费,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执法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设备,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有条件的保护区还可以安装定位监测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加强对保护区的日常管理和巡查。建议对长江和淮河流域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尤其是一些特有鱼类的种质资源保护区,如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登源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加强其渔业资源调查和种质鉴定,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设置人工鱼巢、进行渔业环境监测等,有效增殖鱼类。

(三)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开展资源监测与评估

建议保护区管理单位通过与安徽省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强对安徽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一些重要地方品种、野生品种的基础遗传学、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对有经济价值的品种,如长吻鮠、大口鲶、光倒刺鲃、光唇鱼等开展人工驯养繁殖、苗种培育,有效保护当地珍稀物种(如宽鳍鱲、马口鱼、秀丽白虾)的种群数量。同时,对保护区的渔业资源和水域环境进行系统监测与评估,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保护区的管理、生态补偿等工作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猜你喜欢
水生种质保护区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互助
互助
跟我进城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