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0-12-08 12:41郑波马小燕张向琼徐书豪斯光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1期
关键词:外周血栓塞支气管

郑波,马小燕,张向琼,徐书豪,斯光晏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0 引言

在临床医学中,大咯血属于比较常见一种急性病症,是指每日咯血量超过500毫升,或每次咯血超过100毫升。对于大咯血患者来讲,其常见临床症状包含胸痛与胸闷等,极易引发休克和呼吸衰竭等,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呈现较高死亡率[1]。因此,大咯血患者需要尽早诊断和治疗,属于控制患者病情主要方式,通常采取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方式进行,前者治疗速度比较缓慢,极易复发;后者呈现较高风险性,术后会引发不同并发症[2]。选取76例大咯血患者为对象,研究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效果,详细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在本院2018年01月至2020年02月期间收治大咯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数为76例,均分对照组与研究组(n=38)。在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为22-81岁,中间值(51.5±1.5)岁,咯血量(424±14)毫升。在研究组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为20-82岁,中间值(51±2)岁,咯血量(431±13)毫升。入组标准:患者均满足大咯血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咯血量超出600毫升;年龄超过20岁;请知晓本次研究内容,签署同意书。全部患者排除严重肝肾与脏器疾病;排除精神疾病,无法配合研究患者。比较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患者治疗时,医护人员应先予以常规指导,告知患者身体检查重要性,如血常规与血生化等,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例如:血压与血氧饱和度等,有利于掌握患者临床症状。研究组采取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即选择穿刺技术,用导管进行穿刺插入,根据股动脉进行。掌握患者胸部5-6椎体位置,对患侧进行造影检查,准确掌握血供情况,再选择导管进行支气管动脉的介入治疗。对于栓塞材料选择,主要是以明胶海绵、聚乙烯醇为主[3]。患者展开介入治疗后,向患者予以造影检查,可以实现治疗效果的综合评定,与此同时,为侧支气管与肋间动脉展开造影检查,确保动脉供血维持正常。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时,主要采取常规治疗,即选择抗生素与止血药物予以治疗,特殊情况进行输血。选取垂体后叶注射液(剂量2.5-5U)和0.9%浓度氯化钠溶液(剂量25毫升),需要选择静脉推注方式治疗,为患者予以酚妥拉明注射液的治疗,主要选择静滴方式进行[4]。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则需要借助吸氧机治疗,保证患者呼吸通畅,避免出现任何不适。

1.3 疗效评估标准。生活质量选取SF-36表进行评分,包含生理功能和活力、躯体疼痛与精神状态等,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质量越理想。临床疗效评估标准:①痊愈,治疗后患者未发生出血症状,患者未发生复发情况;②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变化,出血次数明显减少,咯血量是治疗前50%,明显降低复发率;③无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无变化,且症状未发生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如胸痛、心悸、恶心呕吐等。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通过SPSS 22.0分析,生活质量(±s)代表,用t检验;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代表,用χ2检验。如果P<0.05,表明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对比。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发现,对照组患者评分均低于研究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生活质量(±s)

表1 对比生活质量(±s)

分组 例数 生理功能 活力 躯体疼痛 精神状态对照组 38 68.09±31.28 64.25±32.87 65.37±25.08 70.11±28.21研究组 38 88.82±29.73 79.54±20.35 78.31±25.72 83.95±27.61 t - 2.9611 2.4380 2.2204 2.1613 P - 0.0041 0.0172 0.0294 0.0339

2.2 临床疗效对比。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73.6%,较低于研究组患者97.3%(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临床疗效[n(%)]

2.3 不良反应对比。对照组不良反应患者11例,发生率为28.9%,研究组不良反应患者2例,发生率为5.2%,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3。

表 对比不良反应[n(%)]

3 讨论

在临床疾病中,大咯血主要是由于支气管炎症等造成,属于呼吸系统急危重症,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比较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反复咯血,同时存在慢性咳痰,其痰量偏多,一些患者会出现发热与咳恶臭痰症状[5]。结合大咯血发病原因可知,其主要是因为支气管、周围炎症等造成,从而导致支气管壁受损,使管腔发生形变与直径增加,最终出现动脉瘤的破裂,造成患者大咯血。结合胸片检查发现,大咯血存在环纹状(或条纹状)与囊肿,在患者临床治疗时,选择内科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利用药物控制病情,可以提升患者临床疗效,然而,此种治疗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副作用,少部分患者无法利用药物进行治疗,应该选取其他方法予以治疗。为了避免发生长期咯血情况,预防导致患者机体受损,需要早期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在治疗技术、器械持续发展下,介入治疗逐渐受到临床广泛应用,可以实现大咯血有效治疗,例如:外周血管介入治疗,结合患者临床疗效发现,此种治疗方法呈现创伤小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可以避免发生不适症状[6]。

在进行外周血管治疗时,因其具有诸多优势,使其在临床有效应用,逐渐成为临床优秀治疗方案,考虑患者病灶处供血来源主要为支气管动脉,对于肺动脉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在患者临床治疗时,需要将支气管动脉栓塞处理作为重点,无需进行肺动脉手术治疗。另外,栓塞材料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选取栓塞材料时,通常选择明胶海绵与聚乙烯醇予以治疗,其中前者呈现较为理想止血效果,可以预防支气管壁缺血,后者呈现永久性,减少疾病复发率,具体表现为:采取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时,对于栓塞材料选取,均会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直接影响,本文栓塞材料选择包含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等,对于明胶海绵颗粒来讲,作为比较常见材料,除了可以实现有效止血之外,还坑避免支气管壁发生缺血坏死。然而,明胶海绵属于蛋白海绵,可以被组织全面吸收,极易造成咯血复发情况,应该按照患者情况科学选取栓塞材料,预防发生不适。对于PVA颗粒来讲,作为长期栓塞剂,可以实现永久栓塞,预防侧支循环建立,避免大咯血复发。研究学者发现,采取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时,合理选择栓塞材料,以实现快速止血,减少咯血复发几率。

在本文研究中,根据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采取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有效率为97.3%,叫高于对照组73.6%,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表明此种治疗方法可以降低咯血次数和数量,呈现理想止血效果。与此同时,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较低于对照组28.9%,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可见,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效果理想,可以提升患者安全性,改善其临床症状,加快患者恢复速度,降低咯血复发率。

由此可见,在大咯血患者治疗时,选择保守药物治疗,虽然可以实现止血治疗,但一些患者需要采取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可以提升患者临床疗效,避免发生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为了保证患者治疗效果,需要护理人员加强护理干预,向患者讲解大咯血常见问题和手术方法等,及时疏导不良心理,预防影响手术效果和预后。

猜你喜欢
外周血栓塞支气管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与HRCT支气管壁厚度的相关性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外周血红细胞膜脂肪酸C20:1n9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